借力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21-08-30汤辉
汤辉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与新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越来越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已体现出其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优势。因此,如何才能更加合理地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学科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实现有效教学的开展。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其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的关键,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调整策略,达成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本文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的,针对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希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优化有所启发。
一、思维导图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分析
思维导图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习中关键能力的综合,其有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将思维导图有效地运用起来,就可以实现教学的形象化目的,学生的能力能够在其中得到相应的发展。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思维导图研究进度仍较为落后,故为了找到可以达成这一教学工具有效应用的途径,教师就需要对思维导图的作用进行分析,达成借思维导图应用提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保障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借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需要从学生文字运用規律的发现与掌握中发力。以往,教师在进行这一能力培养时,往往会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但由于高中语文涉及的语言内容较多,学生在积累逐渐增多的同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混淆情况,这使得学生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较为低级的错误,这时教师借助于思维导图帮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形成规律化。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有效掌握相关语言的运用方法,从而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这对于教学的优化十分有益。
例如,在解析《再别康桥》这一首现代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一首诗中所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分析每一种意象之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将其中涉及的各个意象和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将其填入预设的思维导图中。又比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总结语文作文过程,并补充相应的写作格式,这样一来,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与分析,学生就可以掌握有效的作文写作方法,从而提升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再比如,教师借助于对一些句子的分析对比,让学生从中分析各种修辞方法应用前后,对句子的可读性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的艺术性。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能力,其语文素养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拓展思维框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要能认识到思维能力发展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本身存在的思维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整理出与语文相关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其思维发展层次的提升。相对应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相关影视资源,使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所设计的年代,在学生完成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就刘邦、项羽的优劣势为核心进行两个思维导图的展现,让学生展开辩论,并将学生总结的刘邦、项羽二人的优劣势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辩论分析的过程,就可以实现思维的发展,且具有争议的话题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借助于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重点指向学生对美的感知与表现,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感知美和创造美。而在这一能力的培养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感知美的存在,明白何为美,如何对美进行有效的解析与评价,在学生对美有了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创造美。这一部分反映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将其分为引导阅读整理感知美、协调写作进行创造美两个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现出审美的流程,使学生学会鉴赏美的剖析方法。
例如,在进行《荷塘月色》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析,并运用树状图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散文的结构进行分析展示,然后再将其中涉及的意象进行整理。同时,教师要能重点指出本文中引用的一些内容,并针对这些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探讨这些引用给全文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将这些句子去掉,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解析,就可以体悟散文审美解读的方法,从而提升了审美能力。又比如,学习诗词鉴赏时,教师用思维导图展示的方式整理古诗词,解析其中常见的意象,并让学生记忆这些意象所对应的情感。如昏鸦、枯树、孤舟等意象象征着寂寥、凄切的意境。通过此过程,学生的相关语文核心素养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四)借助于思维导图组织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自信的态度。这一方面的教学内容指向的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对其道德修养的培育。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这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较为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为了有效实现这一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当前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导图,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过秦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其感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检索或者图书馆查阅的方式对《过秦论》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搜集,并分析其中的各个关键人物,探寻历史给人们所留下的教训。在完成收集任务之后,再将收集到的内容整理到思维导图之中,分析文章中所涉及的说法。同理,在进行其他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时,教师也可就相应教学课程与学生共同研究。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传统文化,这对于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很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很强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解析结果,分析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的重合之处,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洪茜,刘丹.基于思维导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2018(04).
[2]姜云霞,赵阳,王竹萍.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可视化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3).
[3]张立昌.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高效课堂创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