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热”下的语文教育冷思考

2021-08-30赵明征

教育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白话文汉语言文学作品

赵明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把语文的性质定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关于语文教学如何定位,各种论断层出不穷,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语文教育灿烂的发展前景。

自从胡适倡导白话文运动以来,汉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百花齐放,对人际交流、社会发展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重视学习汉语;代表语言教育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亦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有能力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即谈话、公文都能文从字顺,符合时代的需要。再者就是通过学习陶冶情操,了解祖国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白话文运动以前,中国的书面语言、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以古汉语为主。汉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是自五四运动至“文化大革命”以前以及当代。在这两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结构宏大、有思想深度、有艺术内涵、语言丰富的文学作品。汉语言的二元结构被打破,人民群众口头表达的语言和文学作品的语言基本是相通的。鲁迅、老舍、茅盾、钱钟书、赵树理、林语堂、丁玲、冰心等人的作品,成为中国汉语言文学宝库里的新星。他们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运用白话文写作,自由地想象与创新,把人民的喜怒哀乐汪洋恣肆地表述出来。自此,语言真正具有了人文性,真正成了人民生活交际的工具。

当今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姿态、开放包容的心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但在發展的同时,一些不合时宜的“糟粕”也随之生长。现在的一些语言文字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汉语言的发展变化,茫然不知所措。继而,他们想起“国学”才是最具有魅力、最好的语言表述形式,于是开起国学馆、蒙学馆,甚至连“学校”都不叫了。还有许多人举出成功人士的例子,说某某能背诵《左传》、某某经常在讲解时“引经据典”,因此推断,只有学习“国学”才能底蕴深厚,才能有所创新,才能走上正路。更有甚者,搞起课题研究,研究背诵古诗文对人成长的好处有多大。有些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则通过各种包装让21世纪的孩子花费大量力气摇头晃脑地背起古诗文来,把孩子培养成满口之乎者也的“文人”。还有人在同国际友人交流时必引经据典,让外国人查一查意思出处,以此显示学问……实际上,研究“国学”应是继承先人留给我们的思想,而不是墨守其表达形式。须知,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才最具有生命力,才会被更多人所接受。

现在的语文教育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即一方面走向浮躁,另一方面又走向“深沉”。从前些年高考的考查题目来看,一些阅读短文简直让人不知所云。钱理群、王蒙等大家就曾疾呼“拯救语文”“保卫汉语”。反观巴金先生所著的《随想录》,语言是那么的通俗、平实,思想是那么的伟大、深邃;再看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使用的都是从人民那里得来的语言,《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才如此具有生命力,深受人民喜爱。

诚然,研究历史、继承发扬祖先的光辉思想,需要有人学习和研究国学,让高中的学生了解一些,让大学的专业人员深入研究,足矣。时代在飞速发展,汉语也随着时代在发展。任何民族的语言必须通过使用者的创新才会更具有生命力、更能体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才会成为大众的语言、人民的语言。

从事国学研究,应在发掘先人的思想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叫人天天机械地背诵古文。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头脑清醒,以对学生、对民族的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让孩子们在新的时代语境里把汉语言学好用好,并在与人的交流中促进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周丽

猜你喜欢

白话文汉语言文学作品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黄侃:外国书是硌脚的皮鞋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