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物组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及防治措施

2021-08-30程征王海棚钱明珠王艳丰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治疗效果

程征 王海棚 钱明珠 王艳丰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不同药物;治疗效果;防治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一类细菌性传染病,1910年,德国科学家Glasser首次报道该病,我国从1999年开始研究报道该病,2000年以来,报道陆续增多。该病以发热、呼吸困难、关节肿大、运动障碍为特征症状,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1]。副豬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播快,病程长,而且常常与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混合发病,治疗效果较差,愈后恢复缓慢。

2019年10月2日,河南省某养殖场从外地购买仔猪160头(45日龄左右),客户所述:10月5日,发现猪群异常,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体温40.5~42℃,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眼脸皮下水肿,严重的病猪胸腹部皮肤及四肢末端、耳部发紫,行走缓慢或不愿走动,在发生关节炎时,可见一个或几个关节肿胀、疼痛,多数是整条患病腿出现肿胀,起立困难,共济失调,个别仔猪出现鼻流脓液,临死前四肢呈游泳状,某些病猪出现共济失调,神经症状,个别病猪仅表现短促咳嗽,无明显症状突然急性死亡。临床上用大量氟苯尼考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剖检可见:体表有大面积淤血,胸腹部、四肢末端、耳部皮肤呈蓝紫色,浆膜炎、胸膜炎、关节炎特征性病变。以浆液性、纤维素渗出为主,可见肺间质水肿,心包积液、增厚,腹腔有黄色腹水,肠系膜有纤维素渗出物。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肝淤血,且表面有一层假膜。肺呈暗红色,肺脏切面呈紫红色、肝样变化,胸腔粘连,胸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液,关节肿大,切开关节囊有大量黄色粘稠液体流出。取无菌病猪的血液、心包液、关节液直接涂片,做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菌,有大量长链的短小杆菌,美兰染色呈两极浓染着色不均匀状。

根据猪群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流行情况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将该病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为探讨该病治疗方案,防止本病在猪场蔓延扩散,找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选择不同抗生素药物组合进行治疗对比试验。

一、试验药品

某公司生产的头孢噻呋钠,含量1g/瓶,硫酸卡那霉素,100万单位,20%磺胺六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柴胡注射液,98%盐酸多西环素粉剂,黄芪多糖粉剂。

二、试验方法

根据患猪原来的饲养分栏情况,将其分为三组,用不同药物组合分别对病猪进行药物治疗试验。

第一组用头孢噻呋钠粉针(10mg/kg) 和柴胡注射液(0.1ml/kg),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d。全群用98%的盐酸多西环素粉剂加黄芪多糖粉剂拌料饲喂,连用5d。

第二组用硫酸卡那霉素(10万单位/kg) 加柴胡注射液(0.1ml/kg),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d。全群用98%的盐酸多西环素粉剂和黄芪多糖粉剂拌料饲喂,连用5d。

第三组当天对症状明显的病猪,用20%磺胺六甲氧嘧啶钠注射液(0.2ml/kg) 加柴胡注射液(0.1ml/kg),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d。全群用98%的盐酸多西环素粉剂和黄芪多糖粉剂拌料饲喂,连用3d。

三、治疗结果

第一组治疗3d后病情得到迅速控制,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没有新增病例,除有两头严重病猪死亡外,其他病猪都在用药5d后痊愈,食欲、精神恢复正常;第二组用药3d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食欲、精神大有好转,5d后病情完全得到控制,死亡4头严重病猪;第三组,用药3d后临床症状没有减轻,并出现了新增病例,病情没有得到控制,故马上停止该方案。并采用第一组治疗方案,治疗3d后病情有所好转,5d后全群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期间死亡10头。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

四、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第一组与第二组的治愈率差异不显著(P>0.05),充分证明头孢噻呋钠、黄芪多糖与盐酸多西环素配伍,能起到增强药效的作用,提高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大大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第二组与第三组间的治愈率差异显著(P<0.05),第一组与第三组间的治愈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磺胺六甲氧嘧啶钠与盐酸多西环素配伍,没有起到增强药效的作用,磺胺六甲氧嘧啶钠对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效果较差。

副猪嗜血杆菌病一般为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对该细菌敏感的药物不多,一般药物对其无效,因而一般药物很难到达该菌分布最多的部位,通过药敏试验选用的药物不一定有效,必须结合临床,选用穿透性强,组织分布浓度高,能够深入副猪嗜血杆菌附着部位的药物,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3]。实践证明,硫酸卡那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对其较敏感,所以,在治疗中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五、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许多猪场都有病原存在,属条件性致病菌。尤其在饲养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猪群处于亚健康水平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本病的发生。

(一) 加强猪场管理

1、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营养水平,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3];加强猪舍环境条件,降低饲养密度,定期消毒,保证舍内干燥、洁净、通风,注意季节变化,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2、降低断奶、转群、防疫、阉割、长途运输等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饮水中加入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C、有益菌或多种维生素,尽可能减小应激因素。

3、做好疫苗防疫。后备母猪需要在配种前免疫两次,初免母猪产前40d进行一免,产前20d进行二免;经产母猪产前30d免疫一次即可,母猪接种疫苗后,可对六周龄内的仔猪提供保护性免疫力。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仔猪可用相同血清型的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最好在1~2周龄内进行免疫一次,隔两周再免疫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次1mL,使之获得足够的免疫力。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多达十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其毒力强弱不同,使其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这就造成了不同地方、不同猪场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及致病力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目前还没有一种较理想的疫苗对不同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产生较高的免疫力,疫苗免疫时不同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低。所以,免疫时最好使用多价菌苗进行免疫[4],或选择与本地区致病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菌株,才能产生比较稳定的免疫效果。

(二) 药物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侵害的是关节、浆膜和脑膜等器官,这些器官的毛细血管分布较少;而肺部作为重要的发病器官,其与血液之间存在血肺屏障,因而一般药物很难到达该菌分布最多的部位,而且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因此,选择合理的药物是针对性治疗的关键,必须结合临床选用穿透性强,组织分布浓度高,能够深入副猪嗜血杆菌附着部位的药物,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合理选择药物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1、对发病猪的治疗。病症严重的猪只,选用敏感的药物,头孢塞呋钠粉针、恩诺沙星注射液、林可霉素注射液等肌肉注射,每天1 次,连用3~5d;对发病猪群用泰乐菌素、盐酸多西环素等全群拌料,连续饲喂5~7d,消除炎症感染及传染源;黄芪多糖提取物饮水,1000g黄芪多糖提取物加入500kg水中,自由饮水,连续用药5d左右,以促进病猪早日恢复健康。

2、混合感染的控制。消除炎症,控制感染,用20%的甲砜霉素粉,每1kg本品拌料500kg,全群拌料饲喂5~7d;泰妙菌素拌料,连用5~7d;抗病毒,增强机体抵抗力。用扶正祛邪散或黄芪多糖,发病猪场全群使用,连用5~7d,抵抗病毒感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三) 副豬嗜血杆菌病的预防

副猪嗜血杆菌病多数是因感染其他病或环境条件改变,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生的感染,且多数为混合感染,所以,在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同时,要加强对原发病原的防治,这对防控本病的发生较为重要。

1、在秋末、初春,气候变化明显的季节,猪场应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200g全群饲喂,连用7d;或泰乐菌素200g 加林可霉素150g,全群饲喂,连用7d。以净化病菌,切断传染源。

2、中药预防。抗菌药物有一定耐药性,在临床上可配合中药制剂[5],以避免细菌抗药性的出现。在秋末、初春季节,用中药方剂清瘟败毒散或扶正祛邪散全群拌料,按每1kg 药物拌料1000kg, 连用半个月, 可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

3、微生态制剂的添加。对于仔猪和保育猪,饲料中可添加乳酸菌等有益菌群,不仅可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和稳定,还可抑制其他有害菌群的生长,增强其抵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临床实践对副猪嗜血杆菌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4、对于易感猪场的预防,不论中药或西药,都可采用连续间断性给药,即用两周,停用一个月,再用两周,再停用一个月,根据猪场疫病流行情况,把握用药间隔时间,以阻断传染来源。

结语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体内的共栖菌,通常存在于上呼吸道,当受到应激或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时,可引起该病的发生。此次该猪场暴发副猪嗜血杆菌病,可能与购买仔猪时运输、猪舍环境、饲养管理等改变而引起的应激有关,通过采取合理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治疗效果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