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1-08-30王芳
王芳
摘 要:道德与法治伴随教育的改革,其教学地位得以提升,故而其授课方式亦受到了关注。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例,对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展开了探析,结合学生及该学科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授课建议与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78
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意识,故而提高该学科的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施教者在面对好奇心重、思维活跃度小学生时,应当紧抓其内在需求及特点,创设适宜他们的授课方案,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才能优化该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丰富授课手段,有效渗透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采用传统化授课模式,让学生一板一眼地坐好听课,很难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也无法提高该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扭转以往的局面,实现让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授课模式,这样不仅能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亦能增强其学习的责任感,同时也能给予其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故而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在开展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课题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突出,可向其提出:“同学们你觉得有谁在保护你啊?怎样保护你呢?”随后学生们纷纷作出回答:“教师,我的哥哥保护我,不让别人欺负我!”“教师,我的妈妈保护我,为我做好吃的,让我健健康康地成长!”等等。教师趁机因势利导,导入法律可以保护每一位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话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其学习动力,亦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氛围与平台。
二、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习体验
施教者应善于结合授课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手段,才能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体验,不仅能够使其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亦能加深其学习印象,有助于其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与记忆。另一方面,也能更要地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教学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视频资源,以此丰富自身授课形式。诸如在学习关于“交通规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路人不遵守交通信号灯随意过马路、在马路上翻越栏杆、肆意横穿马路、逆行等相关行为的视频。待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指出视频中存在哪些错误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增强学生们感官上的体验,锻炼其辨析出对与错的能力,从而使其对错误行为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授课内容。
三、组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此教学特点的突出,积极结合授课内容创设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与小学生认知范围及接受能力的考量,以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为基础,开展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案。
综上,在新时期教育环境下,教育者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及品格上的引导和培养,才能使其形成健康的道德思想和法律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施教者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故而要结合学生特点做出相宜的方案,实现对其综合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孙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教育管理篇)》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