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思维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

2021-08-30吕雪明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吕雪明

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更新和发展,经济迎来了新的增长点,社会迎来了新的潮流,教育迎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化媒体的渗透使人们的思维、行动发生了变革。如今人才强国战略持续深化,思政教育不断加强,如何进一步将大数据思维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成为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的重要话题。

一、大数据思维对思政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推动思政教育思维转变

随着大数据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化的信息结构将大众带入数字化时代,社会形态日新月异,文化传播手段日渐更新,给传统的思政教育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在大数据思维的支持下,学生思政教育的学习通常以各类媒介為渠道,以海量数据为参考,在科学的信息咨询下寻求最高效、最便捷、最准确的学习内容。早期的思政教育工作注重强调学生顺应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突出思政教育以及政治教育,教学思维较为固化传统。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逐步渗入,学生接触教育知识的途径不局限于课本,更多以碎片化、即时化的网络途径获取知识,思政教育思维由此转变。高校思政教育更加注重探寻学生的思想行为、观念意识、价值取向与精神世界,推动思政教育思维的转变。

(二)加快思政教育内容更新

思政教育的初心与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政教育工作也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交汇的结点。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古今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将大数据思维引入思政教育工作,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追求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往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建设相对落后,理论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实时捕捉大众关注且具有一定价值导向性的问题与内容。在大数据思维的渗透下,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在数字化媒体的作用下整理、分析学生信息以及思想变动,及时将即时性的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接,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多样性、同步性,加快思政教育内容的更新。

(三)促进思政教育模式革新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进,各领域之间的信息流通以及文化传输日益加速,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思政教育以高校为主要场所,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意会,领悟思政教育的精神价值,提升自我内外修养。大数据思维不仅使学生与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也推动了思政教育模式向多元化发展,促进了思政教育模式的革新。相比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大数据思维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实时性与隐藏性,给思政教育教师授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利用互联网媒介捕捉当下热点问题并与教学内容相呼应,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统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大数据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受传统单一教育模式的影响深厚

思政教育一直都是中国人才培育的核心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思政教育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更高学习阶段,但从思政教育的整体状况来看,国内大多数高校只重视思政教育理论讲授,停留于传授书本知识,对于如何“育人”方面的要求相对较少,这对大数据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阻碍。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形式相对单一,教师注重讲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性知识,对于现实性、实际性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较少,教学内容相对狭隘,教学活动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思政教育课堂仅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汲取文化思想,而如今社会形势下各类媒体文化肆意横行,加强反向思维引导,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深化正确价值观的渗透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的判断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信息资源各异,通过各种途径以及方式逐步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对不稳定的阶段,认知尚未定型,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他们很有可能迷失自我判断与选择。如今,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面接轨,各种社交软件以及科技设备成为大学生的基本沟通工具,成为大学生获取学习材料、了解新闻资讯、掌握娱乐文化的重要途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尚未严格审查或缺乏通过机制的信息媒体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层面,影响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判断,阻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思维传达,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差,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三)差异化、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实施路径存在挑战

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地域等成为判定学生思维认知和思想状态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注重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培养,认为学生处于相同的受教育阶段,存在相同的认知效果,甚至认为对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整体教育,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呈现以及在大学教育阶段的规划与选择。在大数据思维视域下,思政教育需要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采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但其实际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的自我感应的影响,通常会以一种“以点带面”的教育策略贯穿于课程中,长此以往会阻碍创新型教育理念的落实,同时也难以推进大数据思维与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融合。

三、大数据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优化路径

(一)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立体效果

在大数据思维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不仅要落实授课教学工作,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成效与创新路径。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各类新媒体设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如在传统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融入微博、微电影、公众号、短视频等微文化教学,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改善原有思政教育枯燥乏味的授课氛围,提升思政教育的可传播性,引导学生反思和感悟视觉文化内涵,以转变思政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快捷的信息时代打破传统教学体系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提高思政教育在新形势下的立体效果。

(二)注重个性培养,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科技化、信息化的冲击,同时还影响着社会群体的思维与价值取向。随着学生成长环境与教学环境的改变,他们在认知和理解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呈现出差异性与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提高当代青年的政治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但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个性化的追求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各类文化交融碰撞,思政教育课程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运用多元化的信息结构对学生进行个性引导,促进文化主体的共享与参与,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三)整合媒介资源,确保思政教育的内容正确

当前社会文化形态各异,微文化盛行,在大数据与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下正以细微化、碎片化、即时化的分享方式走进学生视野之中,便利的学习条件成为开展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学生社交、娱乐、学习等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参与。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与混杂的网络环境,学生极其容易受到恶俗、有害信息的影响与干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高校應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提高数据处理水平,加强对学生接触信息的过滤与筛选,提升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整合媒介资源,确保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结语

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思政教育也迎接新思潮、新挑战。大数据思维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工作、学习、社交途径,为中国社会文化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原动力。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也滋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振兴发展应当合理运用大数据思维,规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使大数据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改革、学生成长的有效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艺明,林洪玥.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厦门大学信息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3):60-62.

[2]候佳萌,刘金超.大数据支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变革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2):80-84.

[3]涂现峰.大数据时代统计学课堂教学中数据分析思维培养探究[J].科技风,2021(1):159-160+169.

(作者单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