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思考
2021-08-30许林
许林
新时代,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有责任与义务为社会、国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时代特色的教育资源。在高职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對职业技能人才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高素质劳动者,正是新时代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英语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新时代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如何在高职英语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本文以英语听说课为例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之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意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都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职业技能人才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着轻德育重技能的思维范式与倾向,突出表现在课程设置、管理意识、人才培养模式上对职业技能的偏重。
事实上,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其中都蕴含立德树人的德育内涵。新时代,国家和社会都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培养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特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人类在劳动中将个体的意识和价值外化并物化,在劳动中实现个人价值。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劳动在本质上不是仅满足生存和生理需要的劳动,也不是被异化的“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的劳动。新时代,树立职业技能人才的劳动自觉性,就是要对其进行思想价值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影响,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相结合,为劳动者的发展不断注入精神动力。
(二)实现“三全育人”的现实路径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国家对教育的全新要求,目的是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壁垒,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存在育人模式不合理、各部门各自为政、德育未能形成合力等问题。思政课教师只管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师只管教授专业技能,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处,各部门自扫门前雪,未能形成德育合力。
课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德育合力;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隐性教育和显性影响是课程思政的显著特征,学生也更爱听专业课教师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此外,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课程思政不单是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强调将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纳入德育中,如开学军训、入学教育、志愿服务等多方面,都可以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影响力,有助于形成“三全育人”的德育合力。
二、英语听说课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更广泛的共识。基于此,国家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更广泛的命运联系呼吁更广泛的交流,体现在职业教育领域,就是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热切需求。
英语听说课作为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固定课时的听说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沟通技能,英语成为学生专业技能和表达、交往能力的桥梁。
英语作为英语系国家的官方语言,享有世界语的美称和重要的交流交往作用。但语言作为一种载体从来不是抽象的,语言往往承载着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接触一定的西方文化与西方价值观。新时代的高职教育必须为国家培养有技能、有本领、爱祖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职业技能人才,在英语听说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对涉及其中的西方价值观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养的必由之路
如前所述,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包括英语等通识课程教育教学)存在轻德育、重技能的价值倾向。出现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德育素养的缺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教育不仅要传授“业”,即专业知识,还要解“惑”,即教师要解答学生的人生疑惑,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施加正向价值影响,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时代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学校将课程思政作为考核教师的硬性指标,要求各门课程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高职院校英语听说课融入思政元素路径探索
(一)调整教学目标,融入德育元素
传统的高职院校英语听说课会对教学目标做基本要求,如在固定的课时学习中掌握具体的单词词汇数量、辨别音节和语气、听懂欧美国家的日常对话等。为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可以在教学大纲和教学活动中增加生活礼仪和职业道德等内容。例如,根据不同的对话环境,有针对性地在听说课教学中增加生活礼仪等内容,如在图书馆对话,要注意控制音量;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对话中注意安抚病人情绪等。
同时,英语听说课教学还可以与高职院校各个专业进行有机融合,进而为下一步融入生活礼仪、职业伦理道德等内容做好准备。例如,经贸专业英语听说课可以选择商业谈判职场语言环境;机电专业可以选择企业生产语言环境。
(二)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思政元素
具体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增加思政元素,达到符合课程思政内在要求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英语视听材料的选择,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课教师往往选择《走遍美国》《游学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及CNN、NBC等英语媒体的日常新闻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視听材料都带有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输出内容。并不是说西方制作的所有视听材料都在有意输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但作为英语听说课的把关人,授课教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自觉把好材料审核关,不让那些丑化、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听材料混入高职院校英语课堂。
基于上述思考,可以在视听材料选择时选取与中国相关、符合主流价值观要求的视听材料。例如关于中国历史、改革开放的纪录片,关于中国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经济恢复生机的纪录片等,以发挥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功能,以客观影像说话,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注重第二课堂,讲好中国故事
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而言,第二课堂主要包括学校英语角、学生英语社团、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等内容。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相比,英语第二课堂对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逻辑思维有更多益处。
相比本科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其特殊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方法、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许多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缺乏上课发言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突出表现在普遍不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提问自己。英语角等第二课堂形式较为灵活,注重师生双方间的主体性、平等性,注重营造轻松平和的交流氛围,容易减轻学生的表达紧张感。
高职英语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校英语角、学生社团、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实现英语自由表达,以情景教学,带领学生实现生活化表达、沉浸式体验,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开拓思路。例如,在第二课堂中,可以由教师或英语口语较为流利的学生扮演外国游客,其他学生扮演讲解人,由讲解人向外国游客讲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城市、农村的硬件环境变化,人的思想观念、文明城市等软件环境的更新,以向外国友人讲述中国故事、讲述改革开放40年身边的具体变化为切入点,以传递中国价值为内核,讲好中国故事,为促进跨文化交流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中国新闻网,2019-
03-19.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
2234.html.
(作者单位 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