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巧妙渗透研究

2021-08-30李晓愚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中华思政

李晓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与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及稳定结构、世代传承且不断演进、影响深远且历史悠久的中华古典文化体系,其是古代先辈的智慧结晶,在时代的洗礼与现代化变革中呈现出无穷的生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需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积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规范、价值信仰,并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内容,再通过有序、系统、有效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思想内核传递给学生,使其能够认清自身的使命与责任,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出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巧妙渗透的方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的价值

(一)激活高校学生群体传承文化的内在动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门类,还包括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及优良道德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教育水平、生活及工作环境的差异会使不同社会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不同的理解。高校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辩证思维不仅会影响其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而且会影响其他社会主体对文化的关注程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党的思想与精神的前沿阵地,其与时代结合紧密,具有时代特征,能够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并以更加系统、有序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内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人地协调观念、人类解放思想、优良道德传统与行为规范传递给学生,使其能够辩证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而激活高校学生群体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因。

(二)提升高校学生群体的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核心价值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崇高理想价值追求;“愚公移山”“自强不息”的顽强拼搏精神。在文化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高校学生群体所接触的文化价值观念更加复杂,西方不良思潮、虚假及负面信息都会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意志力造成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高校思政教育中,“以史为证,以史鉴今”,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中国的价值信仰与行为抉择传统,使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理想价值追求、拼搏精神约束自身的行为,直面生活、学习与工作中的困难,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继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做出正确的行为抉择,提升高校学生群体的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

(三)提高高校学生群体的科学、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以“贵和谐,尚中道”为核心,“人本精神,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亘古长存的文化内核。无论是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是董仲舒的“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均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在媒介多元化的新时代,高校学生接受文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元,浏览文化信息的媒介更加多样,其中不乏有“利己主义”“历史无用论”等思潮影响着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的看法,更有西方文化的侵袭与意识形态的渗透造成学生文化视野的偏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本精神、天下大同理念通过思政教育传递给学生,将会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所在,也能使學生正确看待中国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继而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提高高校学生群体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巧妙渗透的策略

以高校思政教育为媒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非盲目“复古”,而是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内核,将当代精神与其内核结合为有机整体,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在引入、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价值时要与时俱进,着重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并树立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注重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策略具体如下。

(一)以文化为“纲”优化并改善思政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去甚远,学生质疑其先进性、实践性与解释力无可厚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亘古长存的精神、思想、规范及价值观念,并结合新时代的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例,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都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这些英雄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封建统治时期,其爱国也多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的忠诚。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列举上述历史案例的同时,也要为学生解释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的新内涵:爱国,包含着爱国土、爱国民、爱国家,既要保护国土不受侵略,又要爱护祖国的大好河山;既要使民众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又要传承文脉、弘扬民族精神;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尊重并认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社会主义制度,又要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课堂为主加强思政教育与文化的交互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思政教育中的重要路径。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以往讲授式、说理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并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该思想进行解释。

以“子贡赎人”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子贡赎人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但并不直接揭示结果。然后请学生评判子贡不接受奖励这一行为是否正确。学生普遍表示子贡赎人后不接受奖励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自己如果捡到了别人的钱包或者帮助了他人,也会拒绝物质感谢。随后,教师出示孔子对子贡的教诲,请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孔子之教诲的深意,学生便会以辩证思维看待子贡赎人这一行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使学生通过回顾历史事件、联系实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以实践为核心促成学生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可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史、党史、社会主义现代史、改革开放史内容与学生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去甚远,加之部分教师单纯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四史”的积极性偏低。为改变此种教育现状,建议高校定期组织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以“改革在哪里”为例,高校可设置多个模块,如“在田间地头”“在蓬勃发展的新动能里”等,请学生采用摄影、采访等形式搜集资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并深入探究改革开放这一举措与中国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以人为本”精神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实践中看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就,并从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中领会到改革开放这一政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贯作风与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亲睦九族,平章百姓”这一中华传统治国思想的现代化诠释。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可以激活高校学生群体传承与弘扬文化的意识,提升其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培育其科学及人文素养。为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内容选择、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价值,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广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J].职业技术,2021,20(03):71-75.

[2]李洁.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以邵阳地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3):188-189.

[3]孔凡娟.在批判与反思中前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探微[J].济宁学院学报,2020,41(04):101-108.

[4]万祥群,胡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J].农家参谋,2020(15):188.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