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
2021-08-30陈喜凤陈传忠
陈喜凤 陈传忠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中国在西方主流国家留学的学生中,美国有41万,日本有11万,英国有10.6万。“一带一路”倡议继续推进,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在持续增多。一方面,这些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还未具有成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东盟国家留学时容易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部分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升中国形象,尤其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增强他们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对增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一、新媒体背景下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国内,青少年接触思政教育较多,接触西方价值观及带有偏见的新闻报道较少,尚可在国家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下成长。但离开了国家的保护,这些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尚缺乏进行独立价值判断的能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容易受到纷繁杂乱的国外主流媒体及社交论坛的误导。由于意识形态具有差异性,国外的主流媒体以及社会化媒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新闻及言论歪曲中国历史,对当今的中国发展进行抹黑。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外进行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首要任务则是保证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同时,中国消费水平上升,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这些国家较为优越,学生消费推动了东盟国家的学校发展及周边经济提高,使得他们一改以往留学时的话语地位,拥有了一定的话语能力,为其话语权建构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面临的挑战
1.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都处于线下阶段,国家间意识形态的斗争面临着地区、文化、语言等多重障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突破了时空和语言障碍,导致斗争由线下扩展到线上,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意识形态话语空间的争夺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表达权利。网络的普及拓展了国家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削弱了传统政治权利以及传统媒体的话语控制力。新媒体时代,国家间的政治边界被消解,话语权的争夺更多集中于一般民众,尤其是中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环境中,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无法取得主流媒体的发声机会,在国外社交化媒体中也无法占据话语优势,在争夺意识形态话语阵地中处于劣势。同时,由于国外的网络环境更为复杂,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年龄尚小,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长期的国外学习生活中可能被迫融入当地意识形态环境,危害话语权建设。
全球化背景下,新媒体已成为各个国家对外宣传的有力工具。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和隐蔽性,西方国家在网络传递自身意识形态时会有意隐藏自身的劣性,通过对自由主义、普世主义等开展社会讨论,将自身的意识形态附加于讨论之中,影响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思想判断和价值观念。
2.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缺少话语空间
学者江涌提到,“世界上约80%至90%的信息由外媒提供,而以汉语为介质的信息约占全球信息总量的5%。”虽然东南亚临接中国,但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高端的信息技术以及话语霸权,控制了世界上的信息空间,挤压了其他国家的话语空间。由于跨文化的差异性,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必然会受到一种典型的跨文化适应模式——文化冲击理论。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虽然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中抱团取得群体认同,但相对于庞大的跨文化群体,他们无法在交流中获得必要的话语空间,这会导致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下降,无法保证自身的思想安全,也无法有效进行话语权建设。
3.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目前的出国留学流程,大致分为留学生确定目标院校——参加相关考试——递交留学申请——办理签证出国留学这4个步骤,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忙于相关考试以及语言学习准备,并没有机会受到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引导,客观上留下了一定的思想隐患,导致后续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适应性问题、社交关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目前,国内对于出国留学的思想教育及政策建设不完善,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出国后,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受到思想价值观冲击,无法受到正确思想的引导,可能会丧失价值观判断能力,当受到海外部分煽动性宣传的影响后,会做出一些脱离中国价值观的行为。例如,有些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会受到西方享乐主义、虚伪人权的诱惑,淡漠自身的意识形态立场,难以回歸正确的价值观发展方向。
(二)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面临的机遇
1.双边互动增强话语认同
虽然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海外网络互动中较难获得认同感,但中国目前的党政机关加强了政务新媒体的建设,通过双边互动的模式,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与国家党政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提升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网络双边互动的模式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有利于创造共识,拉近了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和党群政府之间的距离。通过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合理利用,维护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发挥传播效能,为他们打造主流话语阵地,通过这种方式将他们的话语立场把握在手中,从而巩固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价值观。同时,通过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对本国政务新媒体的宣传,与东盟国家的普通民众进行互动,有利于对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传递,也能推动文化的交融,巩固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2.新媒体赋能对外传播,提高话语影响力
首先,中国主流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在进行融媒体转型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着海外多端口落地,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平台开通账号。例如,中国网的节目《中国3分钟》(China Mosaic)聚焦国内、国际热点事件,同时围绕改革开放、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热点话题进行观点表达,目前已推出节目308期。截至2021年2月底,其对于疫情热点话题的讨论《面对疫情 人类应有想通的悲喜》播放量达到4225万,评论量达到了14.3万,同样热播的还有《他们宣扬冲突 我们选择对话》等优秀视频评论。这些官方的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作品不仅为国外民众了解真实中国提供了新媒体渠道,同样也为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了话语阵地,保证了其意识形态上的正确性。
民间短视频在海外的蹿红也为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如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已达到了1460万,其最热门的视频《A special program on New Year snacks(年货小零食特辑)》已有8552万播放量,4.7万评论。李子柒通过极具中国特色的场景呈现及传播传统文化,获得了国外用户市场的欢迎,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
多样化传播不仅能唤起海外普通民众的共情,强化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能够从顶层设计上创造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与普通民众共同的文化社群,加强双方的互动。一方面,能够增加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为他们进行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创建了合适的平台。
二、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路径分析
现今,海外的新媒体环境中掺杂着众多信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相互竞争。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作为东盟国家官方话语阵地下的民间话语阵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交流条件。虽然嘈杂的信息环境可能会降低部分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只要加强思政教育,就可以巩固思想阵地,让中国主流价值观占据优势,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巩固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思想安全
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是民间意识形态传递的话语主体,国外网络的互动性和隐蔽性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相互交织,容易让青年失去意识形态认同。为了做到话语斗争不自乱阵脚,必须要保证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思想安全。
首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在出国前,学校要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模式以及完整的思政管理体系来保证出国留学的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如今,学生多通过手机了解外界,国家应当拓宽传播渠道,加强主流权威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读。学校及教师应当对主流权威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如人民日报、新华网,学习强国App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加强对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校园论坛的运营监管,定期对国家、国际热点话题加以通俗易懂的解读,以便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能够以简单的语言、图文、视频等方式来认识抽象的意识形态。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环境的监管。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体系,通过记录点击、评论、转载等数据方式,一方面实时监测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情况,为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提供大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建立情感分析模型,以便进行后续的意识形态教育。例如,学者曾诚等人提出的情感分析模型ALBERT-CRNN,就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弹幕文本的情感极性。同时,由于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无法在社交圈层中获得社会认同,从而被不良信息诱导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应当加强与这些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家庭的心理引导及思想引导,帮助他们融入国外的跨文化环境,并保持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国前应当对其进行新媒体素养培养。一方面,提升他们话语传播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对新媒体平台中纷乱的信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严守思想阵地,加强思想建设。
(二)充分利用海外平台,强化话语阵地
目前,海外社会化媒体平台众多,中国留学生以极具代表性的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平台作为主要活跃场地进行话语交流及社群组织,在短视频平台方面,则以YouTube、Tik Tok作为主要活跃场地,这些平台的活跃用户是一个庞大的数据群体。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Facebook月活跃用户24.5亿人,日活跃用户16.2亿人。在东盟的中国留学生总体规模较小,要想提升自身的话语力度,就需要利用海外的跨文化背景进行差异化传播。新媒体时代,各个平台受众对信息内容的要求渐渐挑剔,同时由于算法推荐机制的存在,海外受众接触的同质化内容较多,缺少具有差异化的信息来满足他们的内容需求。
从新媒体平台的差异化传播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一带一路”的推动,东盟同中国联系日益密切,但东盟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较少,不论是官方还是普通民众都具有了解中国的欲望。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可以借此机会,利用海外平台创立意识形态话语权阵地,通过发布精品的内容不断累积粉丝基数,保持双向传播,从而提升自身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单一的社会化媒体账号可累积的粉丝基数较小,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应当通过内部联系,创立集群化平台矩阵,在海外用户流量争夺中赢得话语权。
目前来看,中国对外传播的优秀内容中以短视频居多,如李子柒、手工耿等人的短视频在海外平台获得了众多粉丝量。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跨文化的情境中,无法占据语言优势,同时由于中國属于高语境国家,文字翻译大多时候无法传达较为准确的内容。所以,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应当多将意识形态内容融入短视频当中,对于存在语言桎梏的外国人来说,优秀的视听语言以及场景故事可以打破语言藩篱,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自身的传播优势及宣传能力。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安全层级不断提高,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无法受到国家对网络内容的保护,容易受到不同国家的思想渗透。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背景下,赴东盟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自身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放在首位。其次,应当学会在海外新媒体平台中发声,只有如此,才能在后续的话语权阵地建设中取得良效,在意识形态战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提升自身和国家的话语影响力。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留学生东盟留学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研究”(编号:2017FK007);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需求侧实效研究”(编号:2020ZJY121);2021年南宁师范大学学生工作课题“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与治理研究”(编号:2021XG02)。
参考文献:
[1]蒋超群.新形势下加强出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生活教育,2020(7):15-18.
[2]江涌.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5):4-8+1.
[3]夏丹.短视频助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尝试与探索[J].传媒,2021(2):46-48.
(作者单位 南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