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文化在《拾遗记》中的体现及其英译策略探究

2021-08-30刘莉莉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8期
关键词:如玉谷粒归化

刘莉莉

中国用玉历史已有8000余年,玉文化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拾遗记》是由东晋王嘉编写的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是魏晋时期的一部重要文言小说,其间记载了中国古代玉文化。《拾遗记》全书共10章,记录了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据笔者统计,全书“玉”字共出现110余次,记录玉器近50件。对《拾遗记》的英译有利于中国玉文化的传播。但《拾遗记》的英译必然面临玉文化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拾遗记》中出现的玉文化的内涵及不同思想寓意下玉文化的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

一、《拾遗记》中玉文化分析

(一)玉意象内涵分析

中国曾被称为“玉石之国”,中国人使用玉器的历史十分悠久。玉文化被赋予丰富的内涵,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玉不仅是器具材质,更蕴含深层含义。李气纠、李世琴两位学者根据玉的意象是否有更深层的含义,把玉的意象粗略分为非隐喻性意象和隐喻性意象。

(二)非隐喻性意象

非隐喻性的玉意象,多出现于玉质器具——用于描述物品的矿物学特征或是专有名词。例如,“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中的“玉唾壶”是指玉质唾壶,玉在这里具有非隐喻性意象,用于说明唾壶的材质。非隐喻性的玉意象通常不含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其含义留于文字表面,翻译时只需表达清晰其材质特征即可。在此,笔者整理了《拾遗记》一书中玉的非隐喻性玉器,见表1。

(三)隐喻性意象

与非隐喻性的玉意象相对应的隐喻性的玉意象更为复杂,有更深层的含义。《拾遗记》中记载:“唯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鸿鹤,或衣羽毛,耳出于顶,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玉洁”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看指洁白如玉,像玉石一样纯净洁白,此处意指黄发老叟品德操行高尚纯洁。

玉文化蕴含的意象、内容博大精深,此处无法一一列举。笔者将《拾遗记》中出现的隐喻性玉意象简单划分为玉德意象、玉美意象、玉贵意象。《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也。”中国以玉喻指美已經有数千年的历史。精密温润的质地、五彩绚丽的色彩、清脆悠扬的声音,有这些玉石特征的加持,也难怪文人骚客自古就以玉喻指美好的形象和特质。《拾遗记》中记载:“今大王以妖容惑目,美味爽口,列女成群,迷心动虑,所爱之容,恐不及玉,纤腰皓齿,患不如神。”此处的玉喻指肌肤如玉、面色如玉、稀少如玉的绝色美人。以玉喻美,即所谓的玉美意象。玉德意象多用以指代所修饰形容之人品德高尚、情操高洁。《拾遗记》一书记载:“譬诸金玉,烟埃不能埋其坚贞。”意指即使身处尘埃灰烬中,玉石坚硬纯正的本质也不会改变。此处隐喻身处苦难困顿中,仍坚守高尚品德节操之人的品质。以玉喻德,即所谓的玉德意象。

除玉美、玉德、玉贵此类常见的意象外,《拾遗记》一书中还有不少与玉相关以及其他固定名词。

二、英译策略的选择

德国翻译学家施莱尔马赫在其1813年发表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两个概念。其中,归化翻译是指采取更为流畅甚至简洁的风格,使目的语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方便其阅读;异化翻译是指打破目的语的束缚,在理解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保留源文本所包含的地域文化特色内容。笔者认为,在进行《拾遗记》翻译工作时,可以采取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相结合的方式:若以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可采取以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

进行非隐喻性意象的玉文化翻译时,笔者主张采取“jade+名词”的翻译策略。例如,《拾遗记》一书中出现的“玉枕”即玉枕头,可直接翻译为“jade pillow”。

非隐喻性玉意象中还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玉文化器具,此类玉文化器具内涵意义往往过于隐晦,且并不常有,在目的语中也无与之功能对等的器具词语。因此,在翻译时可采取归化翻译的策略。例如,“帝抚玉几大悦,即迁酒泉太守”中的“几”最初是指依凭其,身体可作休息用,且可以放一些随手的物品的桌形器具。据《说文解字》记载:“古人坐而凭几。”《周礼·春官》记载:“五几: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英语中缺少其对应的名词,此处仍然采取归化翻译的策略,将其直接翻译为“玉桌”。

隐喻性意象的玉文化翻译则相对复杂。此类玉文化除包含字面之意外,更包含深层次的内容和意象。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可抛弃源文本中玉文化的字面含义,而翻译其所包含的具体意象,更能促进目的语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例如,“粟穗高三丈,粒皎如玉”中的“粒皎如玉”意为“谷粒白亮如玉”。《说文解字》记载:“皎,月之白也。”从这里可以看出,“皎”意为“(月光)洁白明亮”。此处“玉”与“皎”同意,均为“白且亮”之意。但结合上下文可知,“皎如玉”形容谷粒,“白且亮”形容谷粒显然不合适。细想一下,“白”可意指谷粒新鲜,“亮”说明谷粒饱满。因此,可将“粒皎如玉”翻译为“新鲜饱满的谷粒”。

玉文化包含的固定搭配,在《拾遗记》一书中也有记载。直译成语不仅会曲解原文作者的意思,还会对目的语读者造成困惑。对此类玉成语进行翻译处理时,可采取异化翻译的方法,不拘泥于字面,直译成语的含义。例如,“来邀采药之人,饮以琼浆金液,延入璇室,奏以箫管丝桐”中的“琼”字意为“美玉”,“琼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意为“道教以玉石为原料提炼的仙液”,传说饮之可成仙,后泛指美酒。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直译显然是不合适的。查阅“琼浆金液”成语之意为“珍稀美酒”。因此,此处即可将“琼浆金液”译为“珍贵稀少的美酒”。此处也可参考杨宪益老师在《红楼梦》中的译文“ambrosia”。“ambrosia”在《第八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为“the food for gods”,意指“仙肴,珍馐”;“something that isvery pleasant to eat”,意指“美味佳肴”。这一个词语不仅包含“琼浆金液”“饮之可成仙”的原始含义,也包含美味之意。杨老先生巧妙地将“琼浆金液”处理为目的语言中功能对等的词语。再如,“故使玉牒金绳之书,虫章鸟篆之记”中的“玉牒”指古代帝王祭祀、封禅使用的玉文书。《隋书·礼仪志二》记载:“汉武帝颇采方士之言,造为玉牒,而编以金绳。”后来,人们用“玉牒金绳”代指古典书籍。此处即可将“玉牒金绳”处理为“古典书籍”。

《拾遗记》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原作者需要传达的文本信息需要译者进行理解添加。除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之外,文本必要之处还可适当添加解释和脚注。如此不仅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也有利于中华玉文化的传播,使更多人了解玉文化。

三、结语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对玉文化相关书籍的翻译,能够使中国文化被世界了解,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翻译实践中,对于玉文化意象内涵的了解,是翻译的关键和基础,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恰当使用是翻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气纠,李世琴.文化翻译观下中国古典诗歌中“玉”意象的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58-61.

[2]李亚亚.《拾遗记》文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3]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杨畅.跨文化视野下《红楼梦》玉文化英译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7):201-202.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猜你喜欢

如玉谷粒归化
Giraffes
食言者
谷粒和沙粒
女人如玉
食言者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美人如玉初动容
美人如玉剑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