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硕士应用型培养模式探析

2021-08-30段留生何忠伟王琳琳董利民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用型乡村振兴

段留生 何忠伟 王琳琳 董利民

摘 要:作为地处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林高校,北京农学院在推进首都城市发展和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农学院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中的建设探索和积极实践,构建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基于“校—企—生”多赢的产学协同应用型培养模式,形成了校内培养协同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协同顶岗实践、校内师资协同基地导师的一体化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探索经验,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硕士;应用型;培养模式

北京农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地处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林高校,如何突出办学特色、借助地域优势,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新时代涉农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机遇,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尤其是涉农研究生教育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人才支撑作用,深化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亟待探索与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特殊需求,立足都市现代农业,整合首都优势科教资源,创新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破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人才瓶颈制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我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期,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正式设立专业学位类别,而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正是在此背景下,经过对美国农科研究生教育的调研、论证,结合我国农科研究生教育实际应运而生的。201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由当时的15个领域调整为8个领域,从2018年至今,统一按照调整后的8个领域开始招生和培养工作。自调整以来,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逐步发展,相关专业领域设置越来越趋于科学化,明确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培养出的研究生与当下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1]。经过逐步探索与发展,农业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合理,能够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教育与实践不再是完全脱离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实践教学不足

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将实践教学进行了重点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也是专业硕士区别于学术硕士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针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特点制定合适的课程教学体系,甚至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一起上课,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应用性目标被弱化,教学投入不足,课程体系存在学术化倾向。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实践不得少于6个月,需要完全在实践基地进行,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农业硕士的实践基地利用不充分,学生的实践实习时间无法保证且实践效果不佳。

2.实践基地虚置,基地利用不充分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实践基地的设置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高校能够意识到实践基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的重要作用,加大力度设立实践基地,使得实践基地数量快速增加;但由于缺乏持续的监管监督机制,导致与实践基地签订合同书之后就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急于扩大基地数量规模,没有做到对实践基地实质上的统一管理,导致基地分散,大部分基地只是针对个别导师的个别专业学生,实践基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实践基地资源的浪费。

3.双导师制度不完善,校外导师职责难以落实

按照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每个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均需要配备一名相关行业、产业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完成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这一要求的初衷是针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型培养目标,考虑到校内导师一般更加擅长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经验,校外导师则能够结合生产实际,指导学生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做到产教融合。但事实上,大部分校外导师虽然具有一线生产经验,是行业、产业的行家里手甚至领军人物,但却缺乏指导学生的经验,难以落实导师职责。

应用型农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

1.对标农业硕士培养要求,合理修订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农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结合人才需求变化以及7个农业硕士专业领域的特点,在2018年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畜牧领域、农业管理领域、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和农村发展领域进行了全面修订。方案的修订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需求进行,适应学校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发展目标,能够支撑培养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农牧业、食品加工、农业企业管理、农村发展规划、农业信息化等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2.结合培养方案,梳理完善课程体系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设置充分考虑研究生教育特点,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性与职业性。目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共有学位公共课5门,学位领域主干课29门,选修课46门。課程均由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牵头并组建课题组,由一名主讲教师负责该课程的总体安排,其他富有经验的主讲教师共同参与,从而让有研究基础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把控课程教学质量。授课过程中,有研究生教学督导负责监课,及时反馈授课情况。教师每学期固定听课至少1次~2次,持续改进教学质量。除学位公共课、学位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三种课程性质外,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还需要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训练,实践期满通过考核者获得相应学分。

3.针对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体系中案例库建设

学校为实现农业硕士产学协同培养的办学模式,体现农业硕士实践性、应用型的特点,在农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其实践性与职业性。2014年起,学校开始资助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截至2020年,共有39门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得到资助,极大加强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

4.增加实践基地数量,持续关注基地建设

2014年起,学校开始资助建设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截至2020年,共建设校外联合培养实践基地65个,研究生工作站42个,为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提供了广泛有力的支持,促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经济建设紧密有机结合,推进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达到“校企共赢,为产业服务”的目标。

5.以产业为导向,推进农业硕士专项化培养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项化培养是依托学校农业硕士类别下的七个领域,单列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招生计划;依托科研单位、企业、产业研究院等校外部门,单列产教融合人才招生计划。根据这样的农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学校成立了“基质研究专项班”,启动“古树保护与修復专项班”,探索北京市科技小院等其他形式专项班。

6.优化双导师制度,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导师联系

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实践不得少于6个月,实行双导师制,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实训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管理。学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现有校内硕士生导师250名,面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授课;现有校外导师195名,均来自行业相关部门或生产实践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有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人,岗位专家数位居北京市涉农单位之首。为加强校内外导师的联系,学校鼓励校内外导师共同申请、参与课题,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校外导师则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工作或应用性课题研究,以产学结合的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结合培养特色,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学校农业硕士论文要求选题方面要与在学期间参与的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研究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环节所获得的有关成果;针对京津冀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助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协同创新发展的契机,不仅体现实用性与创新性,而且还能够说明学生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宽广知识面、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有效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学校农业硕士论文评审需要经过查重、校外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三重质量把关。由已毕业学生论文答辩情况来看,校外专家们对本授权点研究生论文内容、水平和规范性等综合质量给予了较高评价。校院两级全过程抽检率为100%,双盲评阅通过率98%,毕业论文通过率98%以上,论文评优率为10%。

结语

近几年,通过应用型农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实践和应用,北京农学院农业硕士培养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服务与贡献以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一是以地区为导向,全面服务“三农”建设。学校农业硕士以七个领域全面服务京津冀地区三农建设,有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团队多次前往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门头沟雁翅镇等地的果品生产基地,以科技助力果农病虫害防治;前往平谷区夏各庄镇、房山区蒲洼村等地开展科技帮扶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以人才为方向,为都市农业作出贡献。通过应用型农业硕士培养模式,输送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率先探索“专家+村官+项目”“政产学研用”等技术推广模式,年均推广技术80余项,培训农民150万余人次。建立校外科技示范基地130余个;教师积极投入北京市京郊精准帮扶中,建立北京市科技小院3个,开展香草种植和林下经济,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同时,培养了大学生村官数百名,为“三农”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共同承担乡村振兴相关课题,参与北京市乡村振兴规划、北京市村规民约等的撰写工作。三是就业竞争力不断加强。近年来,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专门人才,总体就业率在96%以上,行业内就业率为76%以上。其中多数活跃在首都都市型农业产业的第一线,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社会组织等,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改革与发展项目“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北京农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1YJS07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宋桂龙.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草业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调研分析与对策探究[J]. 中国林业教育,2017,35(6):32-42.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段留生系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应用型乡村振兴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