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盛唐诗坛的启明星
2021-08-30王立
王立
【盛世雅集】
唐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中称:“开元十五年后,风骨声律始备。”殷璠是开元、天宝年间人士,他对盛唐诗的评论应该是实时、客观的。故后人常以开元十五年(727)为盛唐诗坛的开端。而这一年,诗仙李白初出茅庐,诗圣杜甫还是为了摘枣子“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少年郎,诗佛王维正在长安四处“拜码头”以考取进士,彼时诗空上闪耀的巨星是“七絕圣手”王昌龄。“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被称为“诗家夫子”,到了宋代又被传为“诗家天子”。
王昌龄字少伯,约生于长寿元年(692),郡望为琅琊(今属于山东),籍贯为京兆(今西安),曾在太原居住过。家境贫寒,自述“久于贫贱”,少时在家乡务农,青壮年时云游天下,除陕西之外,还去过开封、太行山、邯郸等地。游历河北、河东、河西、陇右等边塞,写下大量边塞诗,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即成于云中(今呼和浩特)。返乡后,王昌龄约34岁,隐居于蓝田的石门谷。次年,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步入不如意的仕途。
进士及第后,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相当于唐代国家图书馆,校书郎为正九品上,负责校雠,即校对工作。品位虽微,但这一官职“为文士起家之良选”。王昌龄便在这个“美职”上干了六七年,写了不少宫怨诗,直到开元二十二年(734)考过博学宏词科,才被授予汜水尉。科举考试始发于隋炀帝,成型于唐代。但唐代的科举与后世不同。唐代出身寒门的进士及第后,只是改变了身份、具有做官的资格,并不能随即做官,还要等吏部遴选才会被委任官职。有的人脉不强、运气不好的进士须等数年之久。玄宗为此创制了博学宏词科等考试,进士通过后便可正式做官。王昌龄亦遵循这条晋升路线,先做了几年正九品的秘书郎,考过博学宏词后,去做了县尉。但汜水县尉为九品下,官位反不及校书郎。
开元二十六年(738),王昌龄被贬到岭南,途中路经襄阳与孟浩然会面,孟浩然写诗相赠。王昌龄在诗中称“得罪由己招,本性依然诺”。王昌龄深具个性,为自己不仅招来岭南之贬和十年之后的龙标之贬,也为其引来最后的杀身之祸。次年,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被召回。无罪一身轻,王昌龄再度去襄阳见孟浩然。不曾想这一次相会让孟浩然丧命。孟浩然当时患疹刚刚痊愈,与王昌龄相见后欢喜不已,在宴席上纵情吃喝,竟然因此丧命。一场海鲜欢宴,终止了这场始于十三年前的友谊——开元十五年(727)王昌龄考中进士时,略长其几岁的孟浩然去长安备考,二人定交。
与孟浩然永诀的第二年,年约五十岁的王昌龄被任命为江宁县丞。在江宁的几年内,王昌龄又成为那里的诗坛宗主式人物,与盱眙任职的诗人常建,扬州龙兴寺名僧法慎,来访的李白、岑参、高适等聚会谈文赋诗。相传,他经常在自己的任所后院的琉璃堂中举办雅集吟咏。五代时南唐周文矩所绘的《琉璃堂人物图》专门记录此事。这幅画分两个场景,前半部分是王昌龄与两位文人及一位僧人(法慎)在室内聊天,两位仆人在旁侍候;后半部分是四位文人在院子里或站或坐,似乎在构思诗稿,一个书童磨墨。周文矩的原画后半部分藏于故宫博物院,被宋徽宗误题为“韩滉《文苑图》”。传世的全图为摹本,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有人推测,《琉璃堂人物图》后半部分中,身体前倾、伏在树旁的人即为李白。
因这一段官职,王昌龄又被称为王江宁,如同李白是李翰林、杜甫是杜工部、王维是王右丞等。五十六七岁时,王昌龄遭遇二度贬谪,被发配去了龙标。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即闻听王昌龄被贬所作。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杜甫的交游广为世人瞩目,殊不知王昌龄和李白的交情更深。王昌龄早在隐居石门前,就认识了李白,并邀请李白和他一同隐居,“中途偶良朋,问我将何行”。但是李白彼时刚出蜀一年左右,正待大展宏图,不想学诸葛亮隐居躬耕等待被发现,而要自荐去主动投靠明主,以期被重用。王昌龄的隐居时间也不长,次年中了进士,而李白仍在江湖飘荡。王昌龄在长安任校书郎的几年内,李白也第一次去到长安。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简单明了,感情充沛,但是四句诗中两句有异文。
第一句就有两个版本。版本之一是“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是指柳絮。子规,即杜鹃鸟。柳絮飘完了、杜鹃鸟啼叫都是在暮春,点明诗人在春末时听到了朋友被贬谪的消息后写下此诗。除了点明时间,杨花和子规还有独特的含义。杨花,在诗中常代表离散的意象,如苏轼就有一句词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子规用的是子规啼血的典故。相传,春秋时蜀国的皇帝望帝杜宇在失国之后悲伤而死变成了杜鹃鸟。它的叫声非常凄厉,据说能啼出鲜血。因此,提到子规,表达的感情是悲哀的。这句诗可谓一箭双雕。既用杨花、杜鹃鸟这两种应时的物候表明了时间,又烘托出作者的感情。
版本之二是“扬州花落子规啼”。扬州,说明诗人写诗时身处扬州。支持“扬州花落”的学者中有人认为,第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明月”也是扬州特色。古人认为,扬州的月色格外明亮,有一种说法是“天下明月三分,扬州得其二分”。
李白也许想从扬州去江宁看望王昌龄,动身前才知道王昌龄已经被贬谪去夜郎。也许仅是从其他朋友传来了消息,总之,李白得到消息时,王昌龄已经在去龙标的路上了。龙标当时是偏远地带,历史上曾被称为“五溪之地”(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王昌龄去了龙标后,也写过“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话句意直白,情真意切。李白很喜欢写月亮,他的诗中不乏各种情态的月亮,月亮是李白的良伴佳友,李白将自己的种种心情都能向月亮抒发。李白爱写月亮,除了月亮的意象飘逸浪漫、恒久绵长、普照天下,可能还与他好饮酒有关。饮酒容易晚睡晚起,所以夜晚成了他才思横溢的时段。
第四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也有两个版本,另一个是“随风直到夜郎西”。唐初,在龙标设立夜郎县。采用“随君”的说法比较多,毕竟月光不会随风走,风也不会一直吹到夜郎,而“随君”则更符合诗意——诗人将对朋友的牵挂托付给月光,月光能同时照到朋友身上,也就将问候带到了。
如此温柔敦厚的情谊却只能是在诗篇中表达,李白和王昌龄再没有机会会面。但王昌龄似乎对贬谪无所谓,对龙标的生活也感到很惬意,在黔阳任职期间“为政以宽”“爱民如子”,尊重当地苗民风俗、改善民族关系,也收获了不少苗族“粉丝”——“溪蛮慕其名,时有长跪乞诗者”。
【琉璃堂的绕梁余音】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在六十五岁时得以离开龙标,被委以淮南某职。肃宗继位后的至德二载(757),王昌龄在赴任时路过亳州,被刺史闾丘晓“忌杀”。尚不知“忌”是嫉妒或记恨,可以确定的是,闾丘晓没有权力处决王昌龄,他杀害诗人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的找借口。闾丘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可怜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竟不明不白地死于刻薄凶残的小人之手。更悲催的是,六十六岁的诗人很可能是被“杖杀”,其痛楚可以想见。同年十月,张镐因闾丘晓救援不力、贻误战机而杖杀了闾丘晓,为王昌龄报了仇。闾丘晓临死前哀求乞恕,想回乡照顾父老。张镐质问:“又有谁能赡养王昌龄的家眷呢?”闾丘晓无言以对,唯有受死。据学界分析,张镐能杀闾丘晓是因高适授意。王昌龄若在天有知,也算有些许安慰。
晚唐时,许棠在王昌龄雅集的琉璃堂内谈诗会友,在场的诗人张乔赋诗一首,“琉璃堂里当时客,久绝吟声继后尘。百四十年庭树老,如今重得见诗人”。隔着百余年的时光,琉璃堂再现了雅集。不知王昌龄、李白的不朽诗魂是否能看到,并会心微笑。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