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应急管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1-08-30林永兴曹宇吴雅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应急管理高等教育

林永兴 曹宇 吴雅文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我国高校必须把加强应急管理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国家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队伍、科研成果等重要支撑。简要梳理回顾我国高校开展应急管理教育的历程和现状,指出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存在学科归属不明晰、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科学研究未成体系、学科建设机制不够有效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科研平台、积极探索政府与高校联合共建模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急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潜藏着容易诱发危机的不稳定因素,如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对国家应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政之要,在于得人。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整体水平,关键在培养一大批应急管理人才。高校是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的关键平台,加强高校应急管理教育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我国高校应急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应急管理作为管理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个环节,广泛地嵌入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之中,无论是军事行动、工业生产还是社会管理,都离不开对突发事件和突发情况的应对与处置。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时间,我国应急管理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第一,自然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结构,突发事件的种类和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这些突发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安全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等;另一类是社会冲突与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等新型紧急状态,如贵州瓮安事件等。[1]原有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这一阶段,与救灾、安全管理等相關的学科一直在相关专业院校有所分布,但相对零散,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第二,探索和起步阶段。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之后,公共应急管理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的建设也被提上日程。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在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中体现了对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视,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启了应急管理本科教育的探索之路。[2]然而,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由于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应急管理教育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

第三,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并于2018年组建了应急管理部,标志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了新发展。应急管理人才的核心培养更加注重理论、制度、管理、科技与文化创新的结合,强调推动区域、行业安全生产能力与应急救援能力协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教育部正式批准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类下增设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同时,北京大学等十几所重点院校在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置了“应急管理”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开展应急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五十多家。

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科归属不明晰。学科归属与定位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在2020年2月之前,个别院校虽然进行了应急管理本科教育探索,但是由于顶层设计不足,该专业并没有获得正式的身份,即未进入官方公布的正式目录当中。因此,应急管理专业没有办法开展独立的招生,只能依靠其他的学科。前文提及,应急管理在很多不同领域都有需要,在自然发展阶段,相关学生培养也分布于类似的专业当中,如工业生产或者自然地理相关专业。不仅仅是管理科学,还包括诸多工程类学科。过于分散的专业分布,难以聚合并建成独立的学科与教育体系。因此,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给予应急管理学科官方身份,在借助相近学科力量的同时,能够有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学科体系。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一是学生总体规模偏小。应急管理专业中,无论是本科生数量,还是研究生数量,都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国家需要。二是培养方案缺乏,培养体系不够科学完善。由于所属学科不同,不同高校的应急管理教育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差异较大,培养年限、培养目标等还缺乏系统标准。三是尚未形成统一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我国应急管理研究生教育极度缺乏相关的教材,教材数量和质量都不够理想;目前,课程体系建设多数基于相关学科专业课,选修课程数量较少,课程规范性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缺乏应急处突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第三,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领域,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具的师资十分缺乏。目前,教师队伍多数由其他领域、专业的教师组成,知识背景结构不合理,专业学习“灾难反应操作、减灾理论与实践、预警与危机管理”等公共应急管理知识的教师欠缺,无法满足应急管理专业教学实践需要。同时,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在部分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中,应急管理教育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的现象,大多数教师为兼职人员,缺少学科带头人。

第四,学科建设机制不够有效。一方面,综合类院校通常选择在公共管理学科下建设应急管理专业,应急管理的跨学科特性并未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应急管理部的直属高校和共建高校多为矿业类、工程类高校,或消防、警察等专职队伍的教育培训学校,其应急管理教育则侧重传统的防灾减震,对于公共卫生、生物安全、核安全、网络安全等新型安全领域缺乏关注。作为一个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应急管理学科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征,其建设需要多学科背景的支撑,但专业类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对其难以提供完善的学科支撑。如果不形成体系性的学科架构,不足以进一步支撑学科的系统性发展和前沿性探索。特别是,除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急管理学科还承担着较重的培训职能,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教育和公众的应急管理知识普及,单靠专业性院校的附属性学科,难以完成此类重任。

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推动应急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增设硕士及博士点。在现有框架下,可以首先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置专题,讨论应急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标准,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统一知识体系,建立围绕应急管理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修订完善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由于应急管理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以及专业、技能、素质要求都较为特殊,应将应急管理专业作为融合性新兴学科和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组成部分,作为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来建设。另外,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在应急管理一级学科门类下,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可以增设应急科学与工程、應急管理与技术、应急救援与指挥、应急信息安全与管理、应急法规与政策等二级学科。

第二,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扩大招生规模。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国家对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日益重视,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都急需大批的应急管理高级人才。围绕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院校应该在突出自己的特色基础上,系统制定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不断优化培养模式。探索开展跨专业的应用型硕士、双学士培养方案,将具有地质、工程、法学、管理、公共卫生、生物、核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人才纳入到联合培养的框架中,培养具有应急管理能力和扎实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搭建国际化贯通式培养新平台,探索前3年在国内进行本科阶段学习,后2年到国外攻读硕士学位的联合培养,在“3+2”学制下培养硕士学位的复合型、国际化应急管理人才。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加以筛选利用。各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学生的专业背景,因地制宜地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同时,注重学科应用性特征,大力开展案例式教学,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探索不同行业背景下的多模式应急管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加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缺乏是应急管理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应急管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可以依托具有应急管理教育经验的国内高校,对全体应急管理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分批分期培训,逐步提高应急管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此外,还可外派应急管理教育专业教师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应急管理专业较为成熟的高校进修、访问和学习,以提高其国际视野。二是要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遴选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培训师作为高校应急管理教育专业教师的重要补充力量,如可以聘请政府公共应急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专家和企业应急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三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置应急管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

第四,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提升专业实践性。公共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对当前公共治理新需求的回应。当前,一批相关企业急需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也需要集高校、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等多方社会合力。应急管理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硬件设施方面所需投入较大,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编制上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质量的提升,依赖于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与社会真实需求对接,仅仅依靠高校本身的力量是难以高质量完成的。因此,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高校公共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政府可以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企业和社会团体可以成为相关行业学生实践训练的基地,指导应急模拟中心实验室等实践训练环境的建设;同时,高校也可以为相关行业的人才培训提供支持。当前,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建的探索尝试较多,如民政部、教育部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共建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国家发改委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培训在职干部,广东省与暨南大学共建应急管理学院等,但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的引入还须进一步地路径探索。

本文系北京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攻关专项课题(人文社科类)“中国高校应急管理教育的现状与改进路径”(课题主持人:任羽中)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114-120,160.

[2]夏保成.起步与探索: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历程[J].科技促进发展,2010(9):27-30.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应急管理高等教育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