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校园欺凌专题教育的学校攻略
2021-08-30赵彦鹏
赵彦鹏
摘 要
校园欺凌会对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并相应影响到这些孩子后续的学习、成长。中小学校开展支持学生正面成长的反校园欺凌专题教育,是降低学生欺凌风险的治本举措和远景规划。在反校园欺凌专题教育中,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和自我教育,对校园欺凌进行相对全面正确的认知建构,养成反对欺凌的正面思维与行为,包括不当欺凌者,被欺凌时能自信应对,旁观时勇于作为,这样与学校其他治理欺凌的措施搭配起来,可以有效压缩欺凌想法或欺凌言行生存的空间。
关键词
校园欺凌 中小学校 安全教育 反校园欺凌
从2016年到2021年年初,国家层面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将做好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作为保障学生成长、成才的底线要求,并将其纳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各地依据文件精神深入开展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治理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防治学生欺凌已然成为衡量中小学办学水平现代化的关键能力之一。
校园欺凌的参与主体是学生,欺凌言行包含反社会规范性,具有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和方式的变化发展性。因此,中小学校要立足长效机制,本着标本兼治、加强防护的工作方针,开展反校园欺凌专题教育。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为实施对象,以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校园欺凌为线索,将与其相关的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知识组织成有序的主题模块,建立活动体验类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正面成长教育,支持学生整体建构反校园欺凌认知,发展文明、平等、友善、和谐等亲社会行为,从源头上降低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课程目标管理下的学生认知完善
认知决定思维方式、情感品质和行為取向。校园欺凌事件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的综合体现,有家庭、学校的预防不到位,被欺凌学生的惧怕、妥协、让步,旁观学生的高高挂起或起哄,成人没有及时得到欺凌信息或得到信息后阻止不当、不力等。真正引发学生欺凌言行发生的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之前管与教的不全面,导致施压一方学生存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认知上的偏差、品行上的失范,如养成了暴力倾向,才会下意识打、骂、讥讽别人;愿意替好朋友打抱不平,进而打、骂、排挤其他同学;觉得给他人起外号好玩,有成就感;用拿走别人东西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认为利用网络报复别人、发泄不满是隐蔽的、不触犯法律(如图1)。
所以,反校园欺凌教育应通过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来促成学生的正面行为,即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正确认识冲突,区别冲突和欺凌,用友好的方式处理冲突;能正确认识校园欺凌事件,不做欺凌者,做好旁观者,被欺凌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对欺凌行为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考,建立共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愿景。
二、课程框架整合下的学生全面学习
我国各部委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性纲要》《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等教育类文件中,把学生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常见形式之一,强调中小学生接受全面性教育的重要性,包括法制观念建立、安全保护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建构反校园欺凌教育课程,要从关注学生学习主题的统整性出发,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为专题序列,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校园欺凌。
1.教学目标
(1)寻找冲突。学生理解冲突的概念和种类,学会分析冲突的不同立场,了解冲突是生活中的常态,不需要害怕和逃避。
(2)管理冲突。学生了解冲突管理的概念和流程,学会管理情绪和解决冲突,懂得换位思考,友善待人,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3)认识欺凌。学生了解欺凌的概念和种类,学会辨识欺凌的方法和应对欺凌的策略,明白欺凌会对他人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勇于对欺凌说“不”。
(4)共同责任。学生了解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责任,掌握旁观者参与阻止欺凌的方法,懂得同情受欺凌人的痛苦和阻止欺凌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并善于利用自己的力量采取行动。
2.教学内容
一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排列内容,保证每项内容之间、每节课之间互相关联,支持学生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核心。二是通过游戏、小组讨论、动画小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内容,引导学生从自我的角度进行学习理解(见表1)。
三、课程教学实施中的学生自主建构
多种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可以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在反校园欺凌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自我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自主实现经验的重组与再造。
1.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
真实、实用、生动的活动情境,能够调动主体参与情绪的增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学习品质。一是联系学生的已知经验,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效连结起来,以情境的真实性诱发学生探索发现的主动性;二是围绕活动主题和目标,把活动情境和课程内容有效联系起来,用有价值的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三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和优化客观情境,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感知对象,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促进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
2.组织多样性的学习活动
从利于全体学生参与、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参与的视角出发,设计学生的活动体验方式。如游戏能够起到放松、调整、激趣、愉悦、促思等效果,发挥情感同认知活动的相互促进作用;动画小视频以独特的动态效果和丰富的图文声信息功能,调动学生参与体验的主动、积极情绪,促成学生形成感性知识;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平等参与、共享、互学的过程中激发新观念,增进彼此包容,培养互助精神与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分享能够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分享、启发以及教师的具体回应中进行观察、反思和抽象概括的深层次体验,加深自我体验,获取更多经验……
3.增进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
教学本身就是既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体验式学习更突出这一点。一方面,教师要从学习资源、活动方式等方面支持学生对话,并参与交换意见,激励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建立默契的教学关系,充分调动学生体验的积极情绪,强化、调节学生的认知活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从学生的角度调动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积极情绪、情感与态度,支持学生通过自我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知识内容,自主构建校园欺凌认知。
认识欺凌一课,先给学生提供剪辑好的视频《抢票风波》,让学生借助自己熟知或喜欢的动物,以投入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找到欺凌者狐狸一伙采用了强索、肢体、语言的欺凌方式,找到被欺凌者、起哄者和不作为的旁观者,找到干预的旁观者兔子,在憎恶欺凌者的情绪铺垫下,激起大家赞赏兔子的善良、勇于助人,担心兔子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希望兔子能求助大人;接着给出生活中的冲突实例,如两名同学因打篮球肢体碰撞打起架来,让学生对比得出两者的不同和欺凌的特征:故意、双方力量不均衡、持续性、重复性。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共同归纳出欺凌的种类及对应方式(见表2),并附带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手势(肢体或表情语言)进行分辨,加深印象,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会辨识欺凌。最后设置一个假设情境,如果有一天自己成为被欺凌者,咋办?让学生在点燃情绪中开放思维,努力思考、碰撞出智慧解决的办法,教师倾听学生的分享后,协助学生梳理出一套清晰的应对欺凌的策略(如图2)。
四、课程评价施行中的学生自我教育
教学评是一致的、一体的。每节课后,学生填写课堂反馈表,回答的问题有:列举一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还有什么疑问?这些开放性的问答,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发现部分学生有创意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分析、罗列出课程在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上的优势与不足,便于对课程进行完善。这种简单朴实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就是学生围绕课程学习进行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辨析、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这些意识与习惯的养成都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认识和自我突破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颖.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3):15-18.
[2] 张越,胡静娴,黄恺玮.施心理教育之长溯预防欺凌之策——义务段校园欺凌现状及预防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3):27-29+33.
[3] 张桂蓉,李婉灵.校园为何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灰色地带”?——基于3777名学生的校园欺凌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J].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7(03):36-40.
[4] 李攀攀.中小学生欺凌的冲突管理模式与案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14-16.
[5] 罗杰斯,费雷伯格.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1-146.
[6] 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37.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