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以激活城市公共空间为线索的设计策略
——以镇江市图书馆新馆方案为例

2021-08-30陈冠锦

建材与装饰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文创商业图书馆

陈冠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全国各大中型城市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张,但这种扩张往往不是城市自下而上的自我更新或有机生长,而是在城市管理者强有力的行政力推动下,大手笔地造新城、建新区。一个城市新区从无到有、从沉寂到生机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被充实和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来自诸多因素,比如街区的密度与尺度、功能的多样性及混合性、城市肌理、连通路径等。多种因素需相互作用,统筹考虑。

江苏省镇江市的南徐新城,便是一个城市新区建设的鲜活样本。南徐新城区坐落于镇江老城区的西南部,规划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其中心区位于南徐新城东部。2003年6月,南徐新城规划建设开始启动,后历经十余年的建设,中心区的规划面貌虽已基本显现,但其公共空间的活力却一直不温不火,甚至部分地段呈现失活的萧瑟景象。

在此背景下,2018年,镇江市政府组织了镇江市图书馆新馆及周边地块建筑设计方案招标。设计内容分为:①在10.23hm2范围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②在整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及文创类商业两大功能展开建筑方案设计(见图1)。一方面,原镇江市图书馆规模小、设施旧,需通过新馆建设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需通过该地块的整体规划以及核心地标的单体设计来充分激活周边片区。

1 城市空间失活因素分析

1.1 地块周边功能单一、界面空间消极

该项目用地北临行政中心绿地水景,东临中央绿轴,东南方向与南山风景区仅一个街区之隔,整体景观资源十分优异。但串联南北的中央绿轴功能单一,周边地块以居住和办公为主,且各功能之间封闭式运作、缺乏互动,没有形成中央绿轴应有的文化景观氛围。商业与公共文化等激发人与人交流功能的缺失,进一步导致城市界面空间消极。

1.2 中央绿轴大而不当,阻隔交通路网

中央绿轴对景行政中心,形成一条重要城市轴线。该绿轴南北狭长,跨度4个街区,阻隔了绿轴东西两侧的交通联系,同时造成用地范围内多条T型断头路,加之周边写字楼停车外溢,内部交通压力较大,进一步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混乱无序。

中央绿轴内部景观侧重观赏绿化,且内向封闭,缺乏互动与参与性;硬质铺地面积比例较小,且多为慢行步道,缺乏广场空间,导致难以聚集人气。占据核心位置的大面积中央绿轴,本应成为赋能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资源,但现状因设计适当而失活沉寂,甚是可惜。

1.3 现状建筑风貌杂乱,局部肌理失序

项目周边已建有工人大厦、地税大厦、中国移动大厦、江苏银行大厦4栋大楼。但几栋现状建筑布局零散、组织失序且风貌不统一,造成中央绿轴缺乏向心力,城市空间单调乏味。

2 以激活城市公共空间为线索的设计策略

该项目包含四大功能:图书馆、文创商业、商务办公及中央绿轴,各功能对应地块基本明确,其中商务办公置于商务B区北地块,图书馆及文创商业置于图书馆新馆地块。本方案力求通过针对性的策略合理规划和设计,有效激活场地,充分激发南徐新城中心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这是一条在方案生成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思考线索。

2.1 基于城市与场地的策略

图书馆与文创商业地块为东西狭长的梯形,两大功能东西并置最为合理。但谁在东谁在西,是设计开始最先面临的抉择。传统视角下,图书馆置于东侧靠近绿地,隔离噪声、环境适宜,是最为套路化的成熟布局方式。但考虑到该中央绿轴的消极现状,再单纯地将其视为静态的绿化景观资源,不利于激活整体地块。反之,将文创商业置于东侧,结合商务B区靠近绿轴一侧的连续底商界面以及绿轴西南端地块已规划的商业综合体,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使中央绿轴与商业空间深度结合,形成具有充分活力的文化商业氛围圈(见图2)。同时,增大中央绿轴硬质铺地的面积,为聚集更多人流提供可能性,并进一步打通图书馆地块南侧文创路的东西两端、增设地下停车场,以缓解场地周边交通压力、消化外溢停车。

图书馆场地现状南高北低,存在2.5m的高差,建筑北侧面朝主干道,通过将北侧立面四边内凹,然后南北打通的手法,在主立面上形成一道宽阔通廊,与连接场地高差的台阶坡地连为一体。此举创造出的开放灰空间,不仅将图书馆与文创商业两大功能合理分隔,而且从城市角度呼应了商务区的轴线,与南端体育中心形成对景,同时还自然消弭了场地高差,打通了工人路与基地北侧的人流路径及视觉通廊,一举三得(见图3)。

图3 中部通廊分隔功能、呼应轴线、消弭高差,一举三得(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曙光路两侧设置下沉广场,便于人流直接相通,并消除机动车道的阻隔。加之地面与城市通过连桥相接,在空间上形成两个层次的连通路径,使文创商业与中央绿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利用下沉广场的层层退台,经营出围合感的露天舞台,以满足室外表演、推广路演等丰富的商业活动,为文创商业的多样性提供更多可能,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创造更多活力(见图4)。

图4 曙光路两侧设下沉广场相连通(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该项目中商务办公楼的设计是在对于已有城市肌理进行研究后得出的成果。利用已建建筑和规划控制线的关系推演出新建建筑的空间布局,使整个地块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谐统一。

商务区北侧办公楼和裙房对于图书馆做了一定退让,形成城市广场,使图书馆与商务办公两大城市结合更为自然。建筑高度由南向北依次递减,使高层建筑和图书馆在高度上形成良好的过渡。

通过对周边建筑立面风貌的研究,本设计采用玻璃幕墙、竖向肌理等周边建筑立面所共同拥有的建筑元素,以消除个别建筑立面的特殊性对于整个区块的影响,从而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

2.2 基于文化与功能的策略

为提升图书馆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建筑功能空间的组织方面,注重大空间的连续性。建筑形式上,高大的书墙从室外一直倾斜延伸至室内(见图5),将日光倾洒入公共大厅。同时,高大书墙在各层的开口处与室内书架、底层大台阶融为一体,图书界面连续不断,让到馆读者实现阅览与游走相融合的自在状态(见图6)。底层的开放逐渐向上收敛成内向的静谧,动静分区,各种阅读需求皆可满足。

图5 书墙生成(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6 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效果(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文创商业繁荣与否的关键在于活力,而保证活力的关键在于足够的人流量。因此,文创商业部分采取开敞流动空间结合多条室内外流线穿插的方式,在建筑内外形成“多种连接路径交融、人看人相互吸引”的空间格局,为提升人群吸引力创造更多可能。倾斜的书墙伸入室内,与首层的精品书店紧密结合,既是图书馆功能的延伸,又确立了文创商业空间的精神内涵。围绕内部中庭,既有散布的扶梯联通各层漫游,以延长商铺界面,又有南侧的室外扶梯可直达各层,以便捷联通室外人群。

3 结语

笔者求学时期,便被弗兰克·盖里设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将城市激活的故事所吸引,而关于城市活力的相关话题也总是建筑学者们讨论的热点。此次镇江市图书馆新馆及周边地块的设计方案,正是一次试图通过建筑设计来激活城市的积极尝试。本方案根植于场地,以激活城市公共空间为思考的线索,积极寻求回应现实问题的切实策略,进而推动设计的深入。虽最终未能中标,但过程不失为一份有益的思考。

猜你喜欢

文创商业图书馆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商业前沿
图书馆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