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2021-08-30刘淑茹段勇恒党继强
刘淑茹,段勇恒,党继强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西安生产力促进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8)
一、引言
21 世纪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城镇化建设推动了经济增长[1],同时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019 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60.6%,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诺瑟姆曲线的中后期,虽然相较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在这个时期加速城镇化已经不是主旋律。随着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也相应地迈入了质量提升关键期。
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作为今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这是否会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影响在不同时段会如何变化?同时,在社会主要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时代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表现,又将在二者关系中发挥何种作用?因此,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8 年省级面板数据,以逐步回归法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Michael 等(2012)[2]认为城镇化进程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产业聚集,提高技术难度和创新能力实现。张宗益和武焓熙(2015)[3]从城镇化内涵视角出发,以2000—2013 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部分进行研究,结论为经济和人口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正向作用在三个区域内均显著,而社会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在三个地区内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具有差异性。杨钧和罗能生(2017)[4]以内生经济增长视角构建理论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第一、二产占比的影响呈倒U 型,而对农村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相反。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城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因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相关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差异。Davis 和Henderson(2003)[5]从人口流动视角,发现劳动力会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从农业流向工业,进而流向服务业,促进了人口在城市中的聚集,从而推动了城镇化发展。杨钧(2018)[6]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的结构效应和区域效应,结果发现农村第一、第二产业占比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呈U 型路径,而农村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倒U 型路径。蔡悦灵等(2019)[7]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以我国23 个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拓展的Krugman 的核心—边缘模型进行理论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群发展,但促进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于斌斌和申晨(2020)[8]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产业结构对城镇化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产业内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增长才是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主要来源。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在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少,并且鲜有文献将城乡收入差距考虑到理论分析框架内。因此,本文将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讨论不同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同时依据中介效应原理探究城乡收入差距与二者间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假设
(一)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发展初期,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工业化。这一时期工业快速发展刺激经济增长,为提升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资金支持。工业扩张造成的就业缺口不仅为城市劳动力提供工作机会,而且吸引了农村劳动力流入。另外,收入水平的改善也允许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而使城市人口质量得以提升。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转为发展服务业。服务业为社会释放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城镇化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因为人均生产效率的损失,产业结构优化造成了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的问题[9]。与此同时,原有的工业部门的产能规模并不能及时调整,短期内产业结构的要素配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包袱[10]。而城镇化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提供动力[11],二者均需大量资金投入。经济增长疲软的负面影响无疑会抵消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积极效应。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效应会有所减弱。故提出以下假说:
H1: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但促进效应具有减弱趋势。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是生产要素配置结构的转变过程。在产业结构优化初期,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化。在城乡二元经济体系下,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城镇相较于农村更适合工业发展需要,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使城镇地区劳动力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短期内无法适应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方向,造成了农村产业的低端锁定。因此,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但由于此时城乡收入差距起点水平仍然较低,其主要发挥“激励效应”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预期高收入和便捷生活会使农村劳动力克服障碍,主动成为城镇劳动力部门的一员[12]。从而加快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为城市规模的扩张提供人口数量支持;另一方面,在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情形下,推迟进入城市会提高农村劳动力适应城市生活的难度,这种危机意识也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此时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城镇地区服务业将对农村地区形成知识和技术溢出,进而提升农村地区整体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技术水平低下的企业发展受限于政府规划及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带动农村人口工资性收入增长。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开始逐渐回落。但是经过前一个时期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主要发挥“壁垒效应”阻碍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进入城镇生活将面临生活成本的增加,高昂的城镇生活成本在短期内并未缓解,这会阻碍人口向城镇流动。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劳动力限于自身条件无法进行素质技能提升,在城镇中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13],导致其收入水平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减弱了农村人口向城镇中的流动意愿。因此,提出以下假说:
H2:产业结构优化能够通过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但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具有时间差异性。
四、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基于本文研究目的,设计如下回归模型并采用逐步回归法以验证假说结果。
在式(1)、式(2)和式(3)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URB),解释变量是产业结构优化(OIS),中介变量是城乡收入差距(INE)。Xit表示一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政府干预程度(gov)、对外开放程度(fdi)、居民消费结构(cons)和社会购买力(purs)。α、β和γ分别为三个模型中的待估参数,ε、μ和ζ分别为随机扰动项。
关于中介效应的分析,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14]以及MacKinnon(2000)[15]的研究结果,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中加入第三个变量之后会出现三种相似的机制,分别是中介效应、混淆效应和遮掩效应。其中中介效应和混淆效应变量均可以减少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总效应,区别在于中介效应变量与自变量和因变量具有因果关系,混淆效应变量与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遮掩效应与前两种效应不同,加入遮掩效应变量会增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力。以此为依据,本文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进行验证和区分。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城镇化高质量发展(URB)。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科学问题,单一的指标难以体现其全部内涵。因此,结合已有文献[16],兼顾指标科学性和数据可获性,本文从高质量经济建设、高质量人口发展、高质量基础设施、高质量人居环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五个方面共计选取24 个指标,并采用“综合熵值—TOPSIS—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2.解释变量:产业结构优化(OIS)。本文借鉴何娣和邹璇(2013)[17]的产业结构优化的测度模型,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层面上体现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具体见式(4):
其中,OIS为产业结构优化,Sη为第η产业产值,Lη为第η产业的劳动力数量。OIS的值越大,表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越高。
3.中介变量:城乡收入差距(INE)。为更好地体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相关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城乡居民的投入状况及产出效率。因此,本文选用城乡居民收入比作为测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方法,具体见式(5):
其中,INE为城乡收入差距,其值越大,表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4.控制变量:本文选取政府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强度作为控制变量。政府干预程度(gov)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的GDP 占比表示。对外开放程度(fdi)将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按当年汇率折算成人民币的GDP 占比来表示。社会消费结构(cons)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表示。社会购买力(purs)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GDP 占比表示。
(三)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2000—2018 年省级面板数据样本为基础展开研究,相关数据均来自2001—2019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各省区统计年鉴及公报。部分缺失数据采用移动平移法补齐。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典型事实分析
图1 为标准化后的主要变量的变动趋势。可以发现进入21 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优化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持续增长,而城乡收入差距在2009年达到了研究期内的最大值。结合本文研究假设,为了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的时间差异,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在二者中间接效应的时间差异,采用Stata 15 软件将研究时段分为2000—2009 年和2009—2018 年两个样本区间进行估计。
图1 标准化后主要变量的变动趋势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全样本回归结果
表3 为全样本回归分析结果。直接效应方面,2000—2009 年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0.511。而2009—2018 年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1%显著性水平下为0.356。对比两个时间样本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两个研究期内,产业结构优化均能够显著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但促进作用有下降趋势。因此,H1 得到验证。
表3 全样本回归分析结果
间接效应方面,2000—2009 年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为0.153,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可能因为这一时期政府实施城市倾向的产业发展政策,城镇居民率先享受到政策红利,导致城乡间发展差异增大。将城乡收入差距代入模型后,其间接效应为-0.175×0.153,而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效应依旧显著,且相关系数从0.511 增至0.537。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这一时期发挥的不是“中介效应”而是“遮掩效应”。在2009—2018 年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0.377,说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会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将城乡收入差距带入模型后,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为-0.251×-0.377,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依旧显著,但从0.356 减至0.262。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能够通过城乡收入差距间接影响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但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具有时间差异性。即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在第一个研究期中表现为“遮掩效应”,而在第二个研究期中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因此H2 得到验证。
(二)分地区假设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所有假设在不同区域间的表现,将样本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子样本进行检验。表4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子样本回归分析结果。
表4 东部及中西部地区回归结果
直接效应方面,东部及中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在两个研究期均能正向影响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但对比两个研究期二者相关系数可见,东部地区由0.728 变为0.548,中西部地区由0.447 变为0.270,说明在东部及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均有减弱趋势。因此,H1 在东部及中西部均得到验证。
间接效应方面,东部地区在2000—2009 年代入城乡收入差距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减小,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不显著,故城乡收入差距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不存在中介效应。在2009—2018 年,产业结构优化能正向影响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代入城乡收入差距变量后二者相关系数减小,但仍为显著。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为-0.185×-0.220,故城乡收入差距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因此,H2 在东部地区未得到验证。而中西部地区在2000—2009 年代入城乡收入差距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增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为0.108×-0.504,故城乡收入差距发挥了“遮掩效应”。在2009—2018年,引入城乡收入差距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但仍为显著,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为-0.408×-0.272,故城乡收入差距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由此可知,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能够通过城乡收入差距间接影响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但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在两个研究期内具有时间差异性。因此,H2 在中西部地区得到验证。
对比不同区域的回归结果可见,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均呈下降趋势,但东部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在两个时期内均高于中西部,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而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在两个研究期内均强于东部地区,且与全国层面回归结果保持一致,这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的间接效应具有区域差异。
(三)间接效应的Bootstrap 检验
为了检验回归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 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进行检验,样本数量设置为5 000,表5 为检验结果。
表5 Bootstrap 中介效应检验
其中LLCI 和ULCI 分别为95%置信区间的下限和上限。结果显示:全样本中,城乡收入差距在两个研究期的间接效应在95%置信区间分别为[-0.0232,-0.0047]和[0.0021,0.0216],均不包含0。表明全国层面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在两个研究期内均显著。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在95%置信区间为[-0.0384,0.0043]和[0.0075,0.0295],只有2009—2018 年的间接效应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这一时期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显著。在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在95%置信区间分别为[-0.0119,-0.0029]和[0.0301,0.0846],均不包含0。表明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在两个研究时段内均显著。可见检验结果与上文回归分析结果保持一致。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结合我国2000—2018 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比分析了2000—2009 年和2009—2018 年两个研究期内产业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在全国以及区域层面,产业结构优化均能够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有减弱趋势。城乡收入差距在本文所考察的时间范围内表现出了差异性的间接效应,即城乡收入差距在第一个研究期内发挥了遮掩效应,而在第二个研究期内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在东部和中西部区域层面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三者的影响机制在两个时期内均与全国层面保持一致,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弱于同期中西部水平。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构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体系。各级政府应当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以创新驱动和发展质量为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科学布局和市场导向为标准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注重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合理分配,构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体系,助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2.有效控制城乡发展差异,加快落实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制定差异化政策,规避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完善落户政策,通过政府托底保障住房、医疗和公共服务,解决后顾之忧,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进城意愿,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人口支撑。
3.依托区域资源禀赋,缩小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应整合资源,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现状的城镇化建设规划,东部地区省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依托,促进区域间经济交流,为中西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