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外循环体系下如何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2021-08-30竞,印

生产力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参与度双循环

管 竞,印 梅

(南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国际循环体系,凭借人力成本优势,被跨国公司选择并纳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因此而成为“世界工厂”,但这种由他国主导的外循环战略部署使得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容易被位于高端价值链上的“链主”操控,易于被“低端锁定”。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遭受外困内忧。一方面,外部需求缩减,而且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重启再工业化战略,以及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也在纷纷崛起,国际竞争加剧;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随着要素成本逐年递增,贸易规模和贸易利润严重不对称。综合国内外形势以及未来经济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调整发展战略,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这将有利于抓住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锻长补短,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一、“中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Koopman 等(2012)[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考虑到出口贸易中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差异性,以中间产品的国内间接增加值出口和国外增加值出口为主,提出衡量一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以及国际分工所处地位的两大影响力指标,即GVC参与度指数和GVC地位指数。

(一)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

其中,IVir表示i国r产业的间接增加值出口,FVir表示i国r产业的国外增加值出口,Eir表示i国r产业的增加值出口额,GVC参与指数越大,说明该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越高。IVir/Eir表示前向参与度指数,FVir/Eir表示后向参与度指数,前向参与度指数越高,说明该国高附加值产业较多,后向参与度指数越高,说明该国产业附加值较低。

表1 选取了美国、德国、中国这世界3 大制造中心国,亚洲强国日本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后起之秀印度来对比分析各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情况。美国主要出口大型计算机、航空产品、原子能工业设备以及技术、机械设备,日本以半导体、清洁能源、节能技术为主,二者都是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前向参与度普遍较高。德国是世界制造中心之一,这十年的后向参与度较高,愈发靠近加工制造环节,但总体参与度较稳定。中印两国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因此后向参与程度较高。但是,我国的后向参与度呈现递减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我国技术升级、产业结构,亦或我国要素成本提高,部分零件加工组装流程被动转移至其他国家,包括印度,表1 显示,印度后向参与度确实总体呈现提升态势。

表1 2006—2015 年5 国制造业GVC 参与度指数

(二)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

图1 根据公式(2)计算了5 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图1 显示,美国与日本凭借掌握核心研发技术,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拥有价值链主导权,全球价值链地位较高,但在2008 年金融危机产生后,全球经济相对低迷,2008 年之后GVC地位指数出现下降。德国相较于美国与日本地位偏低,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开始专注于加工制造,但凭借老牌工业强国以及依托大规模定制模式[2],但价值链地位仍在我国之上。而我国与印度相对而言承担的是国际分工中低端制造业生产,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2009 年之后,随着我国推动供给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价值链地位开始提升,与印度开始拉开差距,但我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在低端水平。

图1 2006—2015 年5 国制造业GVC 地位指数

二、提升“中国制造”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依赖人力资本确立的世界制造工厂优势是难以为继的。2014 年之后部分城市制造业就业人口出现负增长[3],人力成本不断攀升是既定的事实,随着我国对环境等重视,以往那种量大利薄的粗放型外部经济发展方式已然不再适用。而且,多年来形成的对外经济联系具有惯性,我国的进出口市场依然比较集中[4],这种较为集中的模式不仅极易引发贸易摩擦,对我国国内市场造成严重冲击,而且容易被人控制,影响外部经济安全。因此改变发展思路,优化制造业结构,实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不仅符合我国生产要素变化的趋势,也是减少摩擦,规避风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西方各国充分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德国工业4.0、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战略都充分说明了发达国家发展思路的转变。2016 年,美国让苹果公司将产品零部件放在国内生产和组装,这一动作至少使我国丧失部分就业岗位。也许西方国家的这些战略短期冲击可能并不大,但长期来说,这种去工业化战略会发生叠加效应,不免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冲击。而且,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有联手塑造全球产业链的战略协同[5]、排斥我国的倾向,目的就是为了遏制我国技术、经济的发展,例如对华部分高技术制造业以及龙头企业实行的制裁。因此,只有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迈进才能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技术遏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纷纷加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例如越南、印度等国。大批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使得不少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环节迁移至这些要素成本更低廉的国家,对我国的低端生产环节造成进一步冲击。因此,随着低端环节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力度发展高端制造业,与东南亚等国拉开竞争差距才是未来的出路。

三、双循环体系促进“中国制造”新优势的形成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容易被低端锁定,产业发展难以向上突破,虽然融入全球价值链重组,会引入大量外商投资和国外技术,可以被新兴经济体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创新技术,但能否转化则取决于一国的技术发展水平、要素基础以及经济实力,所以对于技术外溢吸收能力的不足问题限制着价值链向高端攀登。美国杜克大学的格里芬教授曾提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一种“俘获型”模式[6],当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初期,发达国家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来为自身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时发达国家会主动输入部分技术到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准备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时,这种“俘获型”模式就会发生作用,发达国家会通过其垄断地位,控制相关企业的技术研发,在市场上限制产品与要素的流通,这是限制发展中国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登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突破上述价值链攀升的困境,利于形成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一是双循环体系下有利于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利于突破外来技术转化中的要素基础问题,国内外人才汇聚也有利于解决技术发展力量问题。二是双循环体系利用发挥内需潜力,联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有利于打通内部梗阻,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实力,不仅形成“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强劲后盾,也是吸引外部要素的保障。三是双循环体系强调创新导向的发展模式,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着力推进基础产业高级化和产业现代化水平,促进新兴产业孵化、传统产业升级,有利于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四是双循环体系利于规避外部风险,形成可进可守的稳定发展局面。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五是双循环体系形成的优势,利于我国对外的多层次合作,发展多层次的外部循环体系,成为区域循环链条中的“链主”。因此,双循环战略是我国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战略指引。

四、双循环体系下“中国制造”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路径

(一)缩小内外循环“温差”,推动供应链补短锻长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外循环为主导的出口导向战略,内部需求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被激发出应有的活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以及国际价值链的重塑,这种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重重。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要以内循环为主体,重视内循环下的国内市场开发,通过补足生产线短板,锻造制造业供应链优势,来充分激发国内大市场的消费潜力,逐步缩小内外需之间的“温差”。我国拥有14 亿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体占三分之一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城镇化体系不断深入推进,消费群体相当庞大,人们对于高品质消费产品需求日益旺盛[7],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显性特征完善供应链缺口,发挥好投资对供给方面的优化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升级制造业产品质量,以更高质量的产品和完备的供应链来刺激消费,通过高效供给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促进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实现产品升级,以需求带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二)发展“蚓行”路径,形成稳定的产业链闭环

在双循环体系下,需要融合贯通国内、国际产业链条,能够在国内、国际形成稳定的产业链闭环。产业链升级不能一蹴而就地追求速度,而应扎扎实实不断前进、不断蜕变的“蚓行”式上升,避免出现一些发达国家呈现出来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要实现产业升级的逐步蜕变,首先要尽可能在国内形成生产环节的分工,以强化产业链的稳定性。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环节向中西部转移[8],不仅可以提高欠发达地区就业率与收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东部地区通过腾笼换鸟,着重于技术革新、质量改良,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变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从而优化产业结构,率先实现价值链升级,并形成以东部地区为龙头的整体渐进式“蚓行”升级路径。

(三)打通“流通梗阻”,增强价值链韧性

内部价值链韧性越强,经济发展的后盾越强,企业参与国际循环的底气越足,这是国际竞争重要的新优势,因此打通流通梗阻,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新发展格局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价值链的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效率与流通效率同样重要,是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发力点。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需要强化竞争政策,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市场,解决各区域各行业市场封锁、垄断等问题,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帮助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关键点:一是要切实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流通体系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市场更加公平开放透明;二是要放宽市场准入,放松规则制度,破除制约市场流通体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现代流通体系高效化;三是要着力构建内外流通、高效完整的全国流通网络,加快扩展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畅通微循环的“最后一公里”。结合流通体系与数字经济,在流通领域中广泛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推动国内国际流通体系走向现代化,为制造业链条升级打好扎实基础。

(四)破解“链主引力”,多维度嵌入全球价值链

多维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不仅有利于价值链的稳定,以减少传统发达国家不稳定因素的主导,降低外部风险,而且有利于破解“链主效应”,跳出“低端锁定”的陷阱。“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拓展区域合作,突破传统国际循环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在传统国际分工中,高技术价值链由设计、主导、控制,加上部分西方巨头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路径进行立体式施压[9],我国高技术产品遭遇“卡脖子”压力。通过构建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区域合作平台,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外延伸,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企业的合作经营[10],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2020 年11 月15 日,中国与东盟十国、日本、韩国等15 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一协议的落地将使得成员国交往更加密切,在促进各国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同时,也为我国外部循环搭建发展平台,助力我国巩固在亚太地区的产业链与价值链。通过多维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构建国际区域合作平台,在既稳定了产业链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区域价值链体系,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参与度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