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比赛体验”学练方法的实践思考

2021-08-29周俊杜洄亮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接球传球案例

周俊 杜洄亮

本期案例设计了水平三(六年级)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传球单元8个课时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课堂中模拟了类似真实比赛中会出现的情境,通过展现不同的传球场景进行练习,并在该情境方法上提出让学生思考其原理和要點,对篮球传球技术动作的学习有一定针对性。

笔者在本期案例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补充了一系列拓展练习,并将前后的方法和要点进行分析对比,以期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

一、拓展方法的设计思路

在学生思考前,如果教师能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将学生体会和感知篮球作为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多种情境变化,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对同一方法的拓展、不同情境的模拟、增加比赛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运用体验,加强学生的本体感受,进一步提升对传接球的理解,使学生对传统概念性认知向身体性认知转变,对传接球技术动作的现实运用有进一步的认知。

1.注意同一情境的多样性拓展

在体育课堂中,如果多种方法“面面俱到”,可能会造成“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弊端,但是如果在课堂中只使用一种方法,除了会让学生在思考和拓展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外,有时还会让课堂出现“冷场”的局面。学生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好。本期研讨的案例,1个课时中以1个方法为主,笔者结合案例原方法的内容和要点进行拓展延伸,如,围绕本期案例原方法的情境改变其中的一些条件等。

2.注重不同情境的切入点变化

篮球等项目比赛中,场景实时变化,多样的场景所运用技术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些是为了摆脱对手的防守,有些是为了破坏对手不同类型的战术,有些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快速进攻。因此,教师可以在不同的课时中,增加不同情境的切入点,让各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更有侧重点,加深学生的认知广度,以便其在实际比赛中遇到类似情境时可以快速反应出应对措施。

3.加强真实比赛情境的体验

比赛是学生将所学技术“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球类项目,真实的攻防转换、不确定的攻防意图、不同的比赛场景等,学生面临的问题不仅在技术动作的选择和应用上,还在紧张情绪等的心理变化上。因此,在课堂中除了仅有消极防守的练习方式,还需要加强真实比赛的情境设计,增强学生技术运用的能力。

二、拓展方法的内容与思考

1.案例第1、2课时

原方法:进行原地三角传球,让学生关注传球位置和方向以及不同传球速度的本体感受;不同方向移动的传接球,让学生体验不同距离传球的用力大小,速度由慢到快。

优化目的:针对原方法,加强传接球队员的移动和跑动,模拟比赛中不断移动的场景,加强传接球队员视野的“广度”,逐渐判断传接球的意图。

优化方法:在原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如,增加传球学生的移动,接球学生听教师口令交叉向三秒区内跑动、绕桩跑动、任意向内跑动。

思考与建议:篮球比赛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判断,加强传接球的主观性,明确传接球的意图。因此,在原方法上增加听觉、视觉条件的情境方法,有助于增强其视野广度和预判能力。

2.案例第3课时

原方法:跑动中与同伴进行不同位置和方向的连续传接球,让学生注重观察跑动意图和传球的动机、时机,体验不同传球距离的用力大小。

优化目的:针对原方法,加强学生对不同速度、力度、方向传球的控制,增加防守的模拟比赛,让学生了解多次传接的目的是为了摆脱防守。可以通过减少人数,加强练习的密度。

优化方法:增加外圈接球学生的跑动速度、远近位置的变化,还可以改变跑动的线路(如,绕桩或顺、逆时针跑),适当增加防守人。

思考与建议:比赛中传接球的目的是摆脱对方防守队员,更好更快地组织进攻,因此,如果练习方法中传接球的方向和位置变化太少,则缺少了模拟比赛情境的实际效果。通过传接球不同速度、力度和方向的变化,模拟传切配合,才能逐渐让学生达成传接球的目的(摆脱对方防守)。

3.案例第4课时

原方法:3人三角传球,2人积极抢断球,此方法突出了传球队员摆脱防守队员和跑动的意图,以及对传接球的运用。

优化目的:针对原方法,加强体会不同防守的方法和作用。

优化方法:改变人数,如,2传1(2)抢,3传1(2、3、4)抢等,也可以调整传、接、抢的距离和范围。

思考与建议:在防守下的多人之间的传接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通过传接球摆脱对手的能力。“以少打多”“以多打少”等的限制性练习与真实比赛有类似情境。因此,逐渐改变传接球队员的人数,改变不确定的防守抢断人员,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传接球的作用,提升灵活运用的能力。

4.案例第5、6课时

原方法:有防守下的传切配合、进攻。此方法突出了摆脱对手后接球,在防守情况下传球,用余光观察对手并传球等。

优化目的:针对原方法,逐渐加强模拟场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加强练习密度、运动强度,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优化方法:注重消极防守到真实防守的转变,多人传接球→消极防守下的传接球→积极真实防守的传接球→真实比赛。

思考与建议:在原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难度,直至参与比赛,一方面使学生对同一接球场景的多种表现有了进一步体验,更能增强其在该场景中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提高对传球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5.案例第7、8课时

原方法:半场传接球比赛。

优化目的:原方法中突出了模拟比赛,加强防守和进攻,攻防转换变化。针对原方法,增加多种不同类型的比赛(如,传接球比赛),加强传接球的实际应用,加强学生对整体的理解,加强其运用能力。

优化方法:增加“以少打多”“以多打少”等限制性的模拟比赛,如,设置只能传接球和投篮,不能运球的比赛规则等。也可以增加3vs3、4vs4等真实场景的比赛。

思考与建议:比赛是学生真正将所学技术“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通过真实的攻防转换,不确定的攻防意图,不同的比赛场景,不论在技术动作的选择应用上,还是在心理变化上,都与消极防守下的课堂练习不一样。学生对传接球技术在不同场景的运用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对不同练习方法和情境的理解与把握得到提升。

如上所述,原方法将传接球的方法从“原地—移动—洞察意图—防守由弱到强—真实比赛”的过渡,情境循序渐进,加强了学生的传接球技术,让学生了解了多种场景中传接球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原方法逐渐拓展和补充,在同一个方法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拓展和延伸、加大难度等方法,让原方法更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更加贴近实际,与比赛等真实情境的结合更加紧密,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传接球传球案例
传球游戏
样板案例
运用“条件限制”提高队员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浅谈初中校园足球传接球技术的训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