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要求 提高站位 全面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2021-08-29杨海文邹芳
杨海文 邹芳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印发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教学目标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要求,系统阐释了其改革目标与操作方略,并提出“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一线体育教师该如何在体育课堂上运用“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法实施有效教学,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指导纲要》对于教学过程的改革要求
笔者认为,教学中“教会、勤练、常赛”体现为:“教会”应遵循体育教育规律,采用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手段,教会学生健康与安全知识、体能锻炼方法以及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为健康人生奠基,为运动竞赛护航;“勤练”应在把握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将体育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练习,并合理安排练习密度,科学定位运动强度,开展好大课间、课外活动和家庭体育锻炼,弥补课上练习的不足;“常赛”则依据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乐于表现等心理特点开展比赛活动,充分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做到“教学比赛课课有,运动竞赛常常在,周、月、季、年有比赛”。
目标明确后,应将体育教师对“教会、勤练、常赛”的理解情况,体育课堂驾驭能力的改善情况,体育教师参与培训尤其是培训后教学能力的提高程度,以及体育教师基于新形势、新理念对“全面育人”系统性的把握情况等纳入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与结果评价之中。
二、《指导纲要》对于组织管理的改革要求
1.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成长
要将《指导纲要》完整落地,学校可推出一系列保障措施。如,上好每1节体育课,落实好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选择符合学情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保证学生的学练有一定的强度和足够的运动量。此外,体育教师应着重提升教学和组织水平,加大学科融合力度,转变教育观念,向“发展型”“卓越型”教师转变。
2.充分保证课时数
《指导纲要》中的“课时保障”部分明确提出“在基本保障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年级以上至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鼓励中小学各学段根据学校实际适当增加每周体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可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保障每周3节体育课以上”。保证课时数是教师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教会、勤练、常赛”提供了时间保障。
3.增加學生自主选择性
《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的时间中小学一节40(或45)分钟,每节课应该包括10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技能、20分钟左右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及组织对抗性比赛和放松拉伸等”,明确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课堂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提出了“体育选项走班制”“体育俱乐部制”等组织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项化发展需求。
三、《指导纲要》为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
1.体育教师要有较高的站位
体育教师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主线,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观念的及时转变。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树立“以学定教”的新观念,更好地发挥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师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提升自身修养,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育者。
2.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
基于《指导纲要》提出的“重点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应加强培训、不断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熟悉某一项专业的观念上,要确保“一专”,更要体现“多能”,要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既要掌握“教会”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又要把握“教会、勤练、常赛”在教学中的应用,组织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的教学形式等。
3. 体育教师要关注教学改革的动向
体育教师应有钻研精神,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尤其要深入了解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并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体育教师只有实现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同步提升,才能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