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核心内容 夯实体育教育教学
2021-08-29张洁
张洁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是教育部办公厅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而制订的文件,核心内容是通过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并围绕其进行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加强师资保障,促进以体育人目标的达成,真正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搭建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文件的出台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让体育教师明白了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为未来的体育教学改革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操作方案,我国体育教学工作将会更规范、更科学、更系统、更有效。
一、“教会、勤练、常赛”是优化教学内容的路径
《指导纲要》指出“积极消除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的繁(项目繁多)、浅(蜻蜓点水)、偏(缺乏系统)、断(学段脱节)现象,组织开展逻辑清晰、系统连贯的结构化内容体系的教学”。“教会”是“以学定教”的目标,“勤练”是现在课堂必备的手段,“常赛”是构建新教学模式的关键。教会是为比赛而教,是为运动能力提升而教,是勤练过程中方法与手段的监测器;勤练是对教会技能的进一步强化,是为在常赛中能自如地驾驭技术,获得比赛的乐趣体验;常赛是检验教、练和技术运用效果的标准,同时也是教会的方法和手段。因此,要优化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制订合理有效的“教会、勤练、常赛”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快乐的体育学练赛中掌握技术动作。
二、“教会、勤练、常赛”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
《指导纲要》中指出“深化體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学生只有在学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体育竞赛的体验,才能掌握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笔者所在学校以培养兴趣为引导,以增强体质为基础,以健全人格为根本,以锤炼意志为途径,为让学生对体育保持兴趣,自2019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2次“全员运动会”,此举不仅是对学校运动会的改革,更是学校体育整体工作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学校还在2021年新增了学生活动区域,包括攀岩墙、轮胎阵地、游戏区域、击剑馆等,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空间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让学生乐在其中,各得其所。
三、“体育选项走班制”是学生乐于体育学练的保障
《指导纲要》中指出“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义务教育阶段,在原有按‘行政班级授课制完成必修必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小学高年级可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组织教学”。笔者学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元评价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学生是否“能说出”“能做对”“能会用”,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最终达成学会的目标。笔者学校开展的“体育选项走班制”,低段以完成国家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校校本教材必修内容为主(球类、技巧、游戏),从中段开始,为满足学生兴趣和技能需求,同一年级的体育课安排在同一时段进行,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每个年级设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击剑、武术、啦啦操等),每年有160个专项课时,完成学习后可自愿申请项目交换。通过实践,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较快,个别项目的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级别的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在“体育选项走班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会教”和“教会”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激情也被点燃,消除了以往行政班上课“散、懒、拖”的现象。
由此,课堂教学经历了从思想到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从目标到评价的“大转变”,彻底改变了“不会、不练、不赛”的教学状态,改变了“教技术就考技术”的教学模式,促进了课堂教学从“课课练”到“课课赛”的全面创新,实现了教学思想从“育体”到“育人”的根本转变。
《指导纲要》为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工作建议,对于国家指导性纲要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们应该积极学习、实践,并以此为抓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进《指导纲要》在学校体育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