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汉墓为人仙沟通媒介的尸解成仙仪式研究

2021-08-28马丽王艺琳

今古文创 2021年30期
关键词:生死观

马丽 王艺琳

【摘要】汉代墓葬将汉人生死观念和宗教艺术相结合,是汉人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汉墓被汉人视为是羽化成仙的中转站,成为其死后独特的修炼场所。墓室壁画中对于灵魂不死观念的世俗化表现,成为早期中国思想和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对陕西定边郝滩壁画墓具体的分析,以汉人的“尸解成仙”仪式为中心线索,探索汉人人仙沟通之方式,再现汉人死后的世界图景。

【关键词】汉墓壁画;定边郝滩;尸解成仙;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93-02

汉代墓室壁画作为一种媒介将汉人的生死观念与汉代宗教艺术相结合,展现出恢宏的“升仙”画卷,为后世了解汉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资料。郝滩东汉壁画墓于2003年在陕西省出土,该墓室壁画中所勾勒的神仙世界以西王母、女娲、伏羲、河伯、羽人等为主要代表形象。其西壁所绘的“墓主升仙图”是目前仅见的“西王母乐舞仙境”和“太一天神”的“合璧”世界。汉人将自己对于“长生”的执念借由“神仙世界”得以表达,将自己的美好向往在另一个时空得以寄托,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现世追求。

一、汉代墓室壁画的思想背景与观念形态

道家思想与神仙信仰密不可分。人们对生命永恒信念的追求从而使得“神仙说”在战国末期初步形成,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神仙信仰在秦汉时期得以丰富和充实;战国时期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初,神仙思想在汉朝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在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了顶峰。西汉后期,儒家在融合百家思想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谶纬神学,仙、神、仪式逐渐形成体系,神仙思想广泛深入民间,“尸解信仰”在此时期发展为“太阴炼形”信仰。东汉后期两次“党锢之祸”和佛教思想的兴起改变了之前所形成的信仰结构,自此以儒学和谶纬神学为主体的思想结构逐渐走向解体,黄老道重新成为主导思想。

(一)汉代的阴阳五行观念与天人相应思想

阴阳五行观念与天人相应思想在汉代时期成为主要的核心思想。汉代墓室被汉人视为是宇宙的缩影,同时也是人死后成仙的独特修炼场所,将现世与来世相连接,成为其生命转化的中转站。姜生认为:“汉墓以其物理结构和思想符号架设起作为‘炼形之宫’的特殊时空”将汉墓建构的仪式时空和符号逻辑得以完整、真实地呈现。在汉人看来,墓主人的灵魂只有放置在象征永恒的宇宙世界当中才会得以不朽。阴、阳的交互作用使得宇宙周而复始地运转,维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墓主人的灵魂也得以长生不灭。

二、汉墓壁画中的神仙世界

(一)西王母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体系中代表人物之一,在史前时期以西王母为主的神仙体系开始形成,两汉时期,道教思想融入了神仙结构,西王母成为女仙之首。以西王母为代表的“昆仑山”神仙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永生信仰,在昆仑仙境中,三青鸟、蟾蜍和玉兔等也常伴在西王母身侧,帮助长生信仰者达到长生的目的。在汉代墓室壁画中,西王母的形象其实并不常见,郝滩东汉墓室壁画中发现的西王母更是打破了早期“凶神”的形象,由半人半兽、主管人间瘟疫刑法的神转变为掌管仙药的“吉神”,西王母被推上了“神坛”。

(二)玉兔蟾蜍

玉兔捣药、“蟾宫”的故事传说早在西汉末年就已流传于民间,借于此汉人将玉兔和蟾蜍视为神仙世界中的“月亮”之宫,月有阴晴圆缺、阴阳消长、轮回永生。捣药兔和银蜍在昆仑体系当中也有着自己的定位和意义——捣制神药。在汉人的长生信仰中,食不死药是成功升仙至为关键的一步,玉兔和蟾蜍所在之处即为制作不死药之地。

(三)伏羲女娲

女娲伏羲是早期神仙形象的代表,自然也被赋予了重要意义,二者皆为福佑社稷之正神,分管日月,掌管天地。在汉画像中,女娲伏羲多成对出现,以尾相交,隐喻天地相合、阴阳相交、万物生生不息。拥有“无边神力”的二神也能够保佑墓主人免受侵扰,并引導墓主人的灵魂到达天门。

三、汉墓的转化机制——“尸解成仙”仪式的转化过程

(一)“得道升仙”之标准

汉人对于长生固执的追求,使得“升仙仪式”成了当时社会上所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行为,他们希冀通过“成仙”来追求自己长生的愿望。死者一旦入“墓”就在不断地寻求“由鬼而仙”的生命轨道。《太平经》里说到“神游守柔以自全,积德不止到制仙”,说明入墓灵魂在此前如果没有“德行”,将无法打开通天升仙的通道。如此看来,汉代的冥界并非是丑恶与恐惧的所在地,反而是圣贤相伴、充满德行的地方。对于普通人而言,死为真死,而对于“得道”者而言,死亡则是新生命的开始,基于此,“德”则成了沟通神、人两界的重要元素。

(二)“尸解成仙”——炼形于太阴,易貌于三官

汉墓作为汉人在地下的宇宙世界,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入室灵魂得以转化成仙,人在死后只要通过“太阴炼形”的修炼就可以成功蜕变而成为仙人。尸解的前提是要先经历死亡,其次适太阴,经过一定的操作后再复活,而墓葬当中完整的仪式话语系统就是为最终的尸化成仙而服务,助汉人成功达成“先死后蜕”的尸解成仙承诺。太阴炼形信仰在汉代前期的墓葬当中便有具体的图像表达,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为典型代表。

三官掌管人们死后“太阴炼形”的过程,进入地下世界的灵魂有两个去处,一为太阴,二为地官。“三官”在面审死后灵魂时会以死者生前的德行作为评判标准,继而决定其所归之处。生前修道具有一定德行的灵魂可顺利进入太阴进行修炼,而普通亡灵只可进入地官,不具升仙资格。经过审判方可在三官府经历“易貌”过程,化身鸟兽之身的人物,以此证明其具备升仙的资格。对于信道之人而言,死亡是成仙途中所必须要经历的转折点,“太阴炼形术”是他们成功升仙所必经之路。

(三)尸解成仙——仙界神吏制送神药

汉代思想当中,成仙必须得到神界的支持和帮助,服食丹药升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西王母作为掌管长生不死权利的“吉神”也掌握着配發不死神药的权利。在汉墓壁画当中,多见西王母身边有玉兔捣药、蟾蜍司药的情景,其所在之处即为制作不死药之地。

在河南洛阳烧沟村西卜千秋墓壁画中,有一只兔子口含仙草的形象,研究学者据此图猜测当时所制的不死药当中应该含有草木成分,至于昆仑山上其余拥有各种神奇功效的鲜花瑞草也应该被陆续加入不死药的成分表当中。正因为不死药成分复杂,才需要蟾蜍、兔子等辛勤捣药,方可将其淬炼而成。除玉兔、蟾蜍外,九尾狐也常捣制仙药,其跻身为西王母的主要陪侍,成为与蟾蜍一同捣药的同事。

定边郝滩墓西壁壁画左侧绘制有彩色的山峰,其上有螺纹形纹道。此处应为西王母所在的昆仑山。山上长有三个灵芝状的云柱,西王母端坐于最高处。灵芝被认为是长生不老药之本,西王母端坐高台也再次印证不死仙药由其所管。在画面的西侧画有蟾蜍与九尾狐在捣制不死药,西王母两一侧的羽人将漆豆奉于西王母身边的侍女,据相关研究学者推测,漆豆之中所盛的可能就是不死药。

(四)尸解成仙——歌舞欢庆墓主升仙

墓主人在经历“太阴炼形”、求取神药之后,终于可以如愿以偿飞天成仙,在此之际太一将会遣车前来迎接墓主尸解登仙,众仙共为庆贺,诸神降临。郝滩汉墓西壁壁画向世人呈现出了气势恢宏的庆贺场面——墓主飞升成功,众神迎接庆祝。在画面上方的中心位置,四人乘坐天车来到西王母面前,仙车上书写“大一坐”,即“太一座”。究何为太一,目前大致有三种解释:一指“道”的别名;二指天极所在;三指天神中的至尊。再观郝滩汉墓西壁壁画,画中虽然出现了太一坐,但仍未揭开太一的神秘面纱,而“太一藏于水”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前人学者将太一坐几个墨书下方的六条弧线视作水,用以表达太一藏于水之意。

在太一坐之后,跟随龙鱼、巨兔和腾蛇三辆神车,神车之上列坐着天官。在壁画的中部及下部,则是更为直接的表现了具体的庆贺场景,瑞兽奏乐,白龙起舞,蟾蜍在白龙面前掷盘子,和着音乐,构成了仙境中栩栩如生的画面。在西壁壁画的最下方,有一神兽在鸣钟,上方的五坐编钟也恰好对应周礼乐中的五音——宫殇角徵羽。整幅画面饱满丰富,是十分难得的西王母宴乐图。

括而言之,墓室作为生死转化的媒介工具,借由一套完整的仪式语言系统助人与仙沟通交流。在尸解成仙的转化过程中,必须经过由死而魂魄分离、得三官守护墓主“太阴炼形”、获神药直到登昆仑山成仙的整个升仙程序,三官将依据墓主人生前的德行对其升仙资格进行评定,决定其最终去处。只有得道之人才会得神兽乘骑、羽人指引,最终成功登上昆仑仙山,由西王母迎接,在另一个世界里得以重生。

四、结 语

汉代墓室壁画为世人揭开了一部充满人文历史和思想结晶的多彩画卷,画卷背后是汉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与理解。汉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对长生的追求,促使他们创造出了这个超脱现世的“神仙世界”,汉人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归结而言其实是对“生命何处所归”思考的结果,他们相信即使是死后灵魂也依旧可以得以安放,生有生的去处、死有死的归宿,这也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壁上丹青:陕西出土壁画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汪小洋.汉墓绘画宗教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4]王晨光.汉墓中太一升仙图的母题溯源[J].宗教学研究,2020(02):44-54.

[5]王倩.以图像建构汉代长生信仰体系——汪小洋

《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中的创新[J].艺术百家,

2015,31(01):241-242.

作者简介:

马丽,女,汉族,山西太原人,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王艺琳,女,汉族,河南洛阳人,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生死观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死亡的诗意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浅谈大学生死亡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简析屈原、司马迁之生死观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