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2021-08-28周雪
周雪
【摘要】在继承、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当代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以交往理性为核心,深入研究生活世界中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现实交往问题,分析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提出交往理性的实现途径。哈氏交往行为理论虽然对消除当代工具理性的泛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评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61-02
近年来,“工具理性”在西方社会不断泛滥、渗透,文化生活遭受到入侵,社会生活中弥漫着精神匮乏的气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哈贝马斯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对于当前科技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过于乐观,在“工具理性”的推动下,人类的思维意识完全被科技逻辑所支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了缓解这一危机,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以合理的交往行为破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交往行为与交往合理性
(一)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对社会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他把社会行为区分為四个类型:一是目的行为,主要在于行为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强调凭借适当的方法促进目的的实现;二是规范调节行为,指在某个社会群体内部,在确定了一套行为规范作为准则的基础上,每个群体成员都按照行为规范的要求所做的行为;三是戏剧行为,主要以互动的主题形式出现,行为实施者为了在观众或者社会团体面前留下好印象或者取得目标表演效果下意识地表现自己,迎合受众,以此获得认同;四是交往行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语言行为能力的主体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手段进行相互理解和协调,语言作为沟通和解释的重要手段促使社会成员达到相互理解,保持行为的一致性。
每个行为类型有不同的有效性要求,并且侧重于对不同世界类型的反应。“有效性要求”,在哈贝马斯的观点中指要使一个话语具有效用需要满足的条件,他提出了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三个有效性要求。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的有效性要求分别是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分别对应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而交往行为的有效性要求包含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交往行为体现了三个有效性要求的一致关联,哈贝马斯将其称为合理性,而其他三种行为是交往行为中片面的临界条件[1]。其他三种行为与交往行为区分的关键在于它们对语言在行为中的作用的认识是片面的,在交往行为中,语言的作用得到了各个向度的发挥,语言的相互理解功能是主体之间的行为得到相互协调的基本机制。
(二)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现实交往活动中的“异化”和“物化”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必须坚持“理性”。而理性本身必须具有普遍性且超越传统[2]。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比重最大、分量最重的部分。基于交往行为的内涵,哈贝马斯引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交往理性指同时满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这三大有效性要求的交往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协调是交往行为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此,在交往活动中,语言承担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交往理性评判的标准是在交往过程中,双方能否协调、理解并承认对方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交往理性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潜能”的体现,这种“理性潜能”以有效性语言为基础。
二、系统入侵下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
(一)受目的理性支配的系统
系统指一个社会中的经济组织与政治组织。系统中的组织以货币和权力为媒介进行整合,体现着“工具理性”和“目的理性”,以高效率作为追求目标。系统运行的模式是目的理性,随着工具理性的不断加强,系统的合理化程度会随之提升。大范围的系统整合分为经济子系统和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主要通过对货币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刺激生产力,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政治子系统以权力作为手段,调整生产关系。与此同时,货币和权力是系统整合从而使社会平稳运行的手段,在真正的运作中,各个交往者之间的交往并非属于平等性质的交往,而是以一种控制者的身份在操控着对方。
(二)受交往理性支配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一种以理解为前提的交往所必备的共同的背景知识[3]。生活世界的组成结构主要是文化、社会和个性。文化就是知识储存,交往者按照文化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理解。社会即合法的秩序,是交往者之间的巩固和联合的纽带。个性即主体在行为和语言能力上具有的权限,在交往活动中,主体在各自个性的基础上参与信息的理解。这三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它推动个人社会化、社会整合和文化再生产[4]。生活世界是交往者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相互理解与协商的背景环境,在生活世界中,交往行为中的主体提出各自的问题和观点,通过相互理解和交流,最终取得一致意见。
(三)系统与生活世界相互分离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哈贝马斯认为,其基本特征是系统和生活世界相互分离,经济和政治子系统对社会关系的入侵是威胁人类社会的主要原因。生活世界的结构遭到破坏,失去了它独特的人性,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而这种状况的出现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更新的必经阶段, 是社会演化双重性—分化与整合—所导致的符号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不平衡现象的自然结果[5]。目的合理性不可能无限的扩张,在生活世界中仍然有储备使得历史进程得以维持下去。
三、交往合理性的实现途径
生活世界在系统的入侵下逐渐殖民地化,使交往活动中的主体在交往行为中难以通过语言达到相互的理解与意见一致,交往行为的有效性相应降低。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出需要重建交往合理性。
(一)建立共同的社会规范
交往合理性得以实现基本前提是要建立一套共同的社会规范准则,使社会成员的交往行为得到规范、免受破坏与干扰。针对如何制定一套社会成员都尊重与遵守的规范,哈贝马斯提出必须要坚持“普遍的”规范标准。道德规范的制定要求所有社会规范制定的参与者都加入提出各自的观点,经过共同商议、探讨,使最终得到确认的道德规范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赞同。在讨论协商的过程中,主体应该将每个人都放在平等的地位换位思考,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并且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反复论证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终确定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道德规范。
(二)选择合适的交往语言
哈贝马斯认为,语言是交往行为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主要以语言作为中介、媒介,为了使交往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正常进行,对主体在交往行为中使用的语言提出了四点要求:1.主体所使用的语言需要句法结构和语法上的逻辑,能够被交往的主体理解。2.主體所使用的语言需要满足正确性,发言必须符合彼此间共享的社会道德规范。3.主体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4.主体表达的态度必须是真诚的,以促使他人对其意向表达的信任。
(三)创造理想的言谈情境
交往行为合理化的过程,是一个反复论证争辩讨论的过程。要保证这个过程和谐、高效率,这个过程必须在哈贝马斯提出的“理想的言谈情境”中进行。在这个情境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点:1.主体都有同等的权利进行平等的参与和表达。2.主体都有同等的权利提出反对、疑问,解释自己的观点并且相互解答。3.主体都有同等的权利表达他们的愿望、好恶和情感。4.主体都有同等的权利表达调节性的话语,如发出、拒绝命令,做出允许或禁止。同时,实施合理化的交往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相互交往的个体必须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交往行为的主体各自实现自己的目的,促使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功能正常运行。
四、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评价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即通过重建“交往理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实现社会的合理化。从对交往行为理论的研究与实际运用来看,哈氏交往行为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共存。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并以此作为批判理论的基础,而后现代主义意图将启蒙理性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否定,否定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而哈贝马斯顶着这种压力坚持强调重建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6]。他的交往行为理论顺应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潮流,在社会批判理论的“语言转向”实现了创新性的发展。面对日益商品化、官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哈贝马斯认为人性并未泯灭,人类仍然有逃离困境的出路,这无疑是正确的,试图为现代西方社会的困境提出解决路径,这是一项重要贡献。
但是,哈贝马斯提倡以“交往合理性”的重建塑造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的社会,却忽略了推动西方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依然具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仍然有迹可循。在哈贝马斯的观点中,交往理性对于有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这一点还未得到有效证明,在人类历史中也尚未找到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1]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2]郑友奇,王薇.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思想解析[J].求索,2015,(12).
[3]李文杰.哈贝马斯面向生活世界的交往行为理论[J].外语学刊,2017,(4).
[4]曹克亮,彭启福.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
[5]傅永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述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6]王凤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J].理论学刊,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