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鱼水情”:《东北画报》美术作品中的军民结合*
2021-08-28姜韶颖
张 萌 姜韶颖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东北地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实的根据地,为了支援国内革命战争,并扩大在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系列文艺活动在东北解放区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当时的文艺活动包括多个方面,本篇主要研究的是在《东北画报》中刊登的一系列有关军民结合的美术作品,并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去分析并研究当时作品的创作背景,体现以画报为载体的美术作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与革命信息的传递。
一、从《东北画报》中解读历史
历史,是昨日之事,后世之诗。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历史,创造历史。《东北画报》的实质就是对解放战争中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传承的方式。画报社的创刊号最早于1945年12月在辽宁本溪出版,《创刊词》提道:“现在的创刊号和大家见面了,见面在建设新东北的道路上,东北是东北人民的东北,东北画报是东北人民自己的画报,让我们亲密的携起手来,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奋斗吧!”《东北画报》自创刊以来就深入基层,联系实际,创作出众多优秀的面向大众的美术作品,始终为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无产阶级以及劳动人民而服务。
为更好地展开革命宣传工作,团结广大劳动人民,文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得以体现。但无论是对于文学还是艺术作品的创作来说都需要有媒介的帮助才能够为大众所知。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人们了解事件、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表现思想的必经途径,众多的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为人理解与接受。为了确保革命文化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农民思想政治的宣传工作也分不同的方法。其中由于当时农民在解放战争之前一直受到的是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东北画报》中以图像呈现出来美术作品就成为东北地区农民了解当时形势以及宣传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图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从观者的角度而言,图像较之其他媒介而言更容易识别和记忆,能够最简洁、最迅速的传达信息。且由于在社会活动中人物是最重要的活动主体,因此在《东北画报》有关军民结合的美术作品中,借助图像叙事的表现手法,通过场景中不同人物形象符号的塑造展现其角色之间关系的不同特质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况。那么这一阶段(1945-1949)以解放战争为主要创作内容的美术作品,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并解读这段历史。
二、更易于群众理解的士兵形象构建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画报》的主要受众是以农民及士兵为主的大众,为了能够更好地诠释复杂的历史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不同人物形象,对于视觉符号的塑造就尤为重要。不仅在于创造出易于大众理解和接受的视觉形象,更在于处在信息组建的过程中创造出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符合当时的文化特征且易于被同一时期的大众所接受的视觉符号。只有被受众接受的信息才能展现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1.时代性与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以人物为核心的军民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使受众除了在外貌形象的感官上对人物有所认识,更从不同形象所构成的整体画面中解读创作者想要叙述的内容。在《东北画报》中有关于军民结合的作品中,通过对当时时代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人物符号的提取与塑造,造就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人物形象。
《东北画报》中军民人物符号塑造的时代性要求创作者充分选取和运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进行视觉图形转换,因为“视觉形象与概念、语言、文字一样直接映射并影响着人类大脑观察与认知的思维活动”,当时作品创作者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地区,主要宣传对象为以农民为主的群众。为了更好地达到宣传革命思想的效果,创作者们需要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出更易让受众带入角色的形象,了解群众最迫切的问题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农民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因此在创作的作品中有关秋收、分地等内容较为常见。能够使读者更能够带入其中的角色从而达到宣传的最终目的。
而人物符号塑造的个性化则要求创作者将不同的人物形象加以区分,塑造出更加丰富、立体、多元的形象。以张仃的《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这幅作品为例,通过对画面中不同人物角色的衣着特征、体态特征等的区分使作品更加丰富饱满,达到叙事的效果。画面依据主题,首先呈现出来的是骑着马的解放军形象,画面左侧与右侧分别有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商贩等形象。很好地概括了当时时代背景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观者能够直观地解读出画面的故事性,挑水的老伯和喝水的解放军,挎着篮子举着水果的小孩等,都能够感受到人民对于解放军的欢迎,观者能够通过观看图像,形成对自我的映射从而激发出对于革命的热情。
2.地域性与临场感的场景塑造
空间场所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必要条件,《东北画报》有关军民结合的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展现不仅需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还要有空间场景的衬托,创作者想要塑造出更加饱满的故事效果,场景符号的衬托必不可少。有了丰富的画面讯息,才能进而带领受众感受更为真实的画面。通过刻意的使用场景特点、环境氛围和光影效果等空间性元素,塑造出一个完整的叙事效果。而地理区域性和身临其境的观感是刻画场景符号的两个关键点。所谓地理区域性(地域性),就是指《东北画报》美术作品中场景符号的设定,突出作品的地域特征,使其具有一定的辨识度。而身临其境的观感(临场感)是指在场景符号的塑造阶段,注重故事的意境和氛围的营造,使画面丰富起来,在视觉上呈现出身临其境之感。
以张望的《帮助农民秋收》为例,从人物形象特色的着装、房屋的特点以及场景中的牲畜可以直观地看出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在内蒙古古地区解放军帮助蒙民收割谷物的场景。画面虽然是黑白的,没有丰富的色彩,但其所描绘的具有代表性的蒙古包、平原以及具有特色的蒙民服饰都能够使观者感受到解放军对农民的友善,急农民之所急。从而加深群众对于解放军的良好形象的了解,激发群众与解放军之间的交流融合。
三、《东北画报》中的情感化表达
正所谓“人是情感动物”,情感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相联系,具有内隐性,而这种生理的需求是根据人的需要和期望决定的,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会产生愉悦、满足的情绪,反之,苦恼、厌恶。所谓情感化的表达,是让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充满情感,抓住受众注意力,诱发情绪反应,使人产生共鸣以达到诱服、劝导的作用。情感化表达更注重人精神以及心理层面的交流与互动,注重人心理需求的满足。且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东北画报》关于军民结合的相关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联系群众的目的,就要求创作者塑造与展现出画面的情感因素,能够唤起群众的共情能力,从而更易于受众对于革命思想的认知与理解。
1.易于解读的视觉情感语义
情感化语义是图像中所传达的情感语言的意义,它是抽象且无形的,要转换为具体的图像形态才能为大众所感知。为了能够使大众更好地理解画面讯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语义,简洁明了的艺术语言、通俗易懂的视觉符号表现必不可少。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地区此前一直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思想灌输,中共在开辟东北解放区后,对于当时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思想教育改造尤为重要,但由于这一时期的东北地区刚摆脱封建制度的影响,工农阶级在知识文化程度上很薄弱,因此易于群众解读的视觉符号在图像作品中尤为重要。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给大众以感染与启迪,进而改变其固有的思想观念。在《东北画报》的有关军民结合的美术作品中,都是从人民的实际生活出发,使观者能够更加容易地带入到创作者描绘的角色中去,从而达到推动广大的工人和农民阶级积极投身于解放斗争之中,使共产党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也促进了红色文化在东北大地上的迅速蔓延。以安林的《人民组织起来》为例(图3)作品画面空间主次分明,通过对主体人物形象的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的着重描绘,激发观者心理及精神层面的共鸣,使观者能够很容易地带入到其中地角色中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体现认同感的文化情感内涵
《东北画报》军民结合形象塑造的最终目的是让观者更清楚的认识理解对于当时革命斗争的情况,感受军与民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打击敌人最终能够走向胜利的希望。这种人与作品之间相同的文化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是也是观者自内心反思的一个过程。它更注重作品携带的附加价值或意义,能够引发我们进行由作品引申出来的更深入、更发散的思考与体会。创作者将其思想层面的精神及观念等进行图像化转换,通过对人物符号以及场景符号的塑造使观者带入共情的体验。
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会影响其对作品的理解,当观者从整体画面的表现中解读出与自身经历或体验相关的内容时会自然将本身角色带入其中延伸反思内容。处在当时这一历史背景中的群众则更能够从画面整体的背景、人物等符号中感同身受。如黄山定的《战地劳军》创作就是在战争时农民不畏战况艰险到前线支援解放军的事迹。
四、结语
《东北画报》中的作品是当时解放战争人们同仇敌忾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叙事内容而言,图像中主要展现以军人和农民工人等形象为核心的人、物、事件,“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就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而言,军民结合的作品成为传承与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依托。这些作品无不体现着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根本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