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以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促进教育品牌的外化
2021-08-27李宏
李宏
[摘 要]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品牌建设是所有高校增强校本文化、强化学校特色的重中之重,也是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从高校学生工作品牌理论出发,研究高校学生教育品牌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求,通过高校学生工作品牌的设计、策划、定位和管理,挖掘高校品牌的内涵,促进教育品牌的不断完善。
[关 键 词] 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教育品牌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024-02
一、教育品牌及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的意义
(一)教育品牌的意义
教育的基础来自学校,文明的基础取决于教育,文化促进教育,学校培养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渗透到空气中的人文气息,也是一种在个人中存在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修养和气质。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价值体系,它既能以书面形式存在,也存在于对话、环境、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勤于自我检查。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和提升自己,从而彰显教育品牌的精髓。
(二)品牌建设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
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有利于丰富高校学生的大学生活,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感知品牌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职业修养和素质。人才培养是高校不变的课题,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有利于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整体素质,是指导高校品牌建设的指南针。
(三)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与教育品牌的关系
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是为了促进教育品牌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在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中必须发现、培养和再利用人才,以此体现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的实质——善用事物,尽力而为。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是促进教育蓬勃发展的利器,合理、科学的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可以更深刻地展现教育品牌的魅力。
二、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的思路
(一)实施有效的学生工作品牌战略
实施正确的品牌建设策略对高校非常重要,只有制订详细的品牌建设计划,研究学生工作品牌的价值,挖掘其中的内涵,加强对知名的学生工作品牌进行开发和管理,才能实施有效的品牌战略,使学生工作品牌的建设做大做强,才能成功塑造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的形象。品牌建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想实施有效的品牌策略,品牌项目必须具有广泛、强大的影响力和专业水平,强大的影响力将使高校学生工作品牌项目更好地发展并发挥巨大的内驱力。
(二)个体精英、名优团队的培育
1.教师培育
高校应当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加强研究型、技能型、复合型教师的培养,这是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的基础。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学术研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一流的知名教师,是校园教育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培育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高校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流的团队,充分发挥一流教师的指导作用,更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品牌的建设,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一流教师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不能搁置的重要项目,一流教师不仅可以为学校的建设作出贡献,而且可以支撑学校的灵魂,为学校培养一流的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为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增添活力。只有不断培养人才,不断贡献智慧,才能有效促进学校的教育品牌建设。
2.优秀学生的培育
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需要优秀的学生,即所谓的人才,有了优秀人才对品牌建设的支撑,才能解决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中,培养大量的优秀学生,既可以不断加强学校特色文化的传播,又可以增强大学生对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的关注,使他们脱颖而出,促进校园教育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学校的声誉赋予大学生一种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将促使学生为大学的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在此过程中,培养优秀学生已变得尤为重要,优秀学生的特点是能够忍受艰苦,同时自身具有自信和坚韧的精神。只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优秀学生充满获得感、责任感、使命感,将使他们充满勇气,勇敢地面对挑战,并最终克服困难。
3.特色团队的培育
实现了名师与优秀学生的培养,最强的团队便也油然而生。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三头六臂,需要团队扶持与合作,团队的能力是不可比拟的,最强的团队能够实现看似不能实现的愿望。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需要团队的配合,团队的能力越强,面对的困难越小,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就越容易实施,也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品牌的建设。在这个团队中,他们都是各个方面的佼佼者,没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爱好,但是他们是一个共同体,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就是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在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中他们不断拼搏、不断成长,在具有相同理念的师生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力量会不断加强、不断成长。特色团队有助于教育品牌的提高,同时特色团队可以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促进学生工作品牌建设的发展。特色团队最需要的便是凝聚力,“人心齐,泰山移”便是这个道理。一个好的团队需要在一名优秀的领导者率领和引导下协同工作,团队的力量不在于个人力量的强弱,而在于团结的精神和亲如一家的默契,领导者并不是能力最强的,而是最能收获人心的。势如破竹的团队、一流的人员配置,能够使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优势和特色项目的运行
(一)丰富品牌内涵
以寝室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的主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将寝室文化融入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中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此项目品牌化运行既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够在活动运行中增强寝室的凝聚力,无疑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学生工作品牌。活动中,提升寝室整体内涵,增加个人审美品味,拓宽思维,不断创新,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而且能够完美诠释教育品牌的内涵。一个好的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与一个优秀的团队以及一个精彩的策划是分不开的,优秀的团队能使此项目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促进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合理规划运行模式才能够使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更好地发展,丰富品牌内涵,突出品牌文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提高品牌化运行意识
寝室文化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的运行,需要我们大学生提高自身品牌化运行意识,全身心投入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中。努力营造寝室氛围,增强寝室文化建设,自己动手美化身边的环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家的氛围,增强大学生对寝室的归属感。寝室是我们日常居住的环境,建设自身周边环境不仅是一个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也是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事情。只有提高品牌化运行意识,才能不断地在活动中成长,才能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
(三)丰富学生工作品牌文化活动
强化品牌意识,落实学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指导思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造健康、积极、和谐、文明的寝室文化。以寝室文化为主题的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宣传展览展出的作品主要以室内与室外设计模型为主,目的是让团队能在策划的过程中,在自己原有的设计基础上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与具有交互功能的作品接触,加深了各团队对专业创作及应用的认识,从而对设计自己的寝室有了新的见解,对设计创作也有了更新的体会,形成学生工作品牌效应。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寝室的平面布局图、效果图以及报价表等。说与做是两个概念,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够使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越做越好。在设计风格上,各参赛者设计内容需要积极向上,体现当代大学生青春的朝气。寝室装饰设计合理,富有美感,风格鲜明,分为学习区、休闲区、活动区和作品展示区,体现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合理的寝室规划,简洁明快的设计理念,使寝室内部浑然一体,加上寝室的小小绿植,使寝室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成立以“增强寝室文化”为宗旨,以促进寝室文化繁荣发展,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目的的设计小组。成员之间广泛研究交流及合作,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努力展现自己的构想。开展以演讲、汇报为主体的演说,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构思介绍。寝室文化建设,是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的重点,也是以寝室文化为主题的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校为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工作品牌,全面开展了学生品牌建设工作,本着“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让学生开动大脑、敢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提高寝室文化和教育品牌的内涵。
四、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促进教育品牌建设蓬勃发展
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是促进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明灯。以寝室文化为主题的高校学生工作品牌项目的建设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寝室文化,营造一种家的氛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动手能力。教育品牌建设是各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有效的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能够大大促进教育品牌建设蓬勃发展。
五、总结
高校学生通过工作品牌的建设促进教育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形象和优势,是高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高校学生管理品牌化建设关键就是要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优势点做大做强,以优势点为引领,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学生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最终促进学校教育品牌的外化。
新时代背景下,内部与外部环境每天都在不断变化,谁拥有了品牌,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就能处于主导地位。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不断学习,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披荆斩棘,获得更高的教育品牌意义。
参考文献:
[1]杜鹏.创建学生工作品牌,提升学生工作水平[J].河南教育(高教),2013(4).
[2]戚加鹏,植璟涵.创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的若干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3(6).
[3]郭涛林,刘明远,郭艳培.高校院系级学生组织品牌化创建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