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强余:“北非之角”的青春奉献

2021-08-27赵汉琪

中华儿女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埃塞工程工作

赵汉琪

东经34度~40度,北纬6度~9度,在“非洲之角”的中心坐落着非洲大陆“最接近太阳的国度”——埃塞俄比亚。这里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东邻中东地区,数千年前就是通衢大道。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非产能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国家,“中国制造”几乎充盈着埃塞俄比亚每个角落,也因此,有一群可爱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着,坚守着,韦强余就是其中一员。

中交集团一公局东非区域总部副经理兼埃塞办事处国家经理韦强余自毕业以来一直坚守中交一公局海外市场,连续13年未曾间断。多年海外工作是每一个国际工程从业者的人生体验,其中每一分付出、收获和艰辛,造就的是以韦强余为代表的海外青年不忘初心的担当和使命。

心怀希冀入非洲,付出都值得

“2008年7月23号”,第一次去非洲的日子,韦强余脱口而出,这天他踏上了前往埃塞俄比亚的征途。

时间回到13年前。2008年,韦强余毕业于长安大学。尽管专业是英语,但学习课程里也包括一些土木工程相关知识,所以在他眼中的“对口”工作,是找一份工程领域内的英语相关工作。

回忆起那年六月毕业季,中交一公局是最早一批去长安大学招生的公司,也刚好那一年公司海外发展比较迅速,需要英语类人才,韦强余参加了面试,当天就确定了入职公司。得知马上要去非洲,他说:“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总有种走出国门,学习、锻炼,提高外语水平的憧憬。”这在他看来是“顺理成章”。

对非洲之行,韦强余充满期待。“落后、贫困、战乱……说起非洲,这是大多数人的印象,难道非洲真是这样吗?幸运的是,我有机会可以踏上非洲大地,去亲身体会。”经过在国内简短的两周基础培训,以及在网上查阅当地环境和风土人情后,韦强余心怀希冀出发了。

初到非洲,韦强余被派往公司当时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比较偏远的MC项目,从事办公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翻译、外联、当地雇员管理、当地物资采购。韦强余介绍,MC项目距离首都500多公里,位于半沙漠化地带,常年白天平均气温38度左右,酷热难耐,是公司当时在埃塞俄比亚最艰苦几个项目之一。他记得,到达项目驻地时打开车门的一瞬间,他几乎是被外面的热浪“推”了回来。当时正值旱季,穿着短袖,裸露在外面的皮肤会很快被晒黑,晒伤,脱皮。

由于项目所在地区物资匮乏,几乎每周都要去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进行物资采买,这个任务落在韦强余肩上。两周一次的出行基本上都是韦强余带着采买物资的轻卡车来回于项目地和首都之间。在项目上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在这条道路上跑了超过9万多公里,他笑称“基本上可以绕地球两圈了”。

刚开始工作时还有个小插曲,韦强余回忆,有时在路上,他尝试着用英语跟司机聊天,或者在路过的小餐馆点餐,但是对方总是听不懂,令他这个英语专业学生很有挫败感。后来他才发现,当地人母语是阿姆哈拉语,能讲好英语的很少。他决心克服语言关,通过学习一些当地语言,再掺杂一些比较简单的英语,最终跟当地人沟通变得顺畅,工作做起来也更顺利。

专业背景差异始终是韦强余面对的最大挑战。物资采购需要对工程、机械相关材料熟悉;翻译工作需要熟悉国际工程合同和工程相关知识。这些,他需要静下心来,刻苦钻研,虚心请教,一点一点积累。

在MC项目历练两年多之后,2012年韦强余调任埃塞办事处,从事市场开发和客户关系维护。初到任上,韦强余就被泼了盆冷水,领导一句“先试用三个月,能干好就留下,干不好就换地儿”,对他而言是压力,更是动力。回忆那段时间,他称自己“步履蹒跚”,不断学习如何“奔跑”,一次次将陌生工作内容变成每天工作日常。

“第一份投标文件,是在通读每一个招标条款,比照以前投标资料,不断找同事学习和请教之后完成;第一封严肃的公函,翻阅了以往几乎所有来往信函,严格对照每一个用词、句式,在领导给出意见,一次一次修改中完成;第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通过借鉴和查找不同资料,不断学习和充实新知识,熬过了三个多月完成;第一份合同草稿,是系统梳理和学习FIDIC合同系列条款,不断累积项目管理知识,在翻阅以往项目合同的基础上草拟出来……”

每一分付出换来的是一个个成果,一份合作备忘录、一份合同、一份审批通过的可研报告和贷款申请……当成就到来的时候,韦强余觉得所有付出都那么值得。

转型商务工作,开拓市场新领域

“转型做商务工作后,虽然没有参与具体项目执行,但是过去十来年中交一公局在埃塞新开发项目的前期,基本上都是由我参与或者牵头完成。”除施工干活不需要亲自上手外,韦强余需要跟项目保持紧密互动,进行项目跟踪、评估可行性、制定落实项目方案、准备合同、核定商务条款、落实融资……这些都是他的分内事。

2012年以前,中交一公局在埃塞业务主要以公路项目为主。随着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提出和国别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顺应“走出去”战略和国家海外发展,公司在过去几年紧紧把握市场发展机遇,不仅深入拓展了传统公路市场业务,更参与开发了新业务领域。

博莱机场项目是他参与商务工作以来第一个成功落地项目,项目一期的议标、合同签署及贷款落实都全程参与。该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支持,前期工作量可谓巨大。不僅包含和业主沟通、提供具体方案,还要出具可行性报告,同时与埃塞俄比亚财政部联系,准备申请贷款的资料,在项目评审出现问题时进行沟通和协调……这些对刚转型商务工作的韦强余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挑战。

项目前期准备的三个月,韦强余都是日夜奋战,经常工作到凌晨,为探索海外新业务投入了大量精力与时间。经此历练,他在工程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上,都有明显提升,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2012年10月,博莱机场一期项目合同顺利签署,金额2.25亿美元。“这个项目给了我很大成就感,也让我对商务工作有了自信。”

韦强余说,“机场是一个国家的窗口和名片,承载着埃塞人的航空梦”。如今的博莱机场,不仅年吞吐量突破千万,成为非洲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其打造“非洲连接世界的航空枢纽”的目标基本兑现,成了东非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河岸绿化改造项目是中交一公局业务领域又一次新突破,也是韦强余参与的一次新尝试。他介绍,这个项目占地25.58公顷,是集景观、建筑、市政、道路、水利等多专业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是中国政府重点援外项目,是埃塞俄比亚政府高度重视的“第一优先”项目,是落实国家领导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倡议中“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意义重大。

作为埃塞一号工程,一公局人员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项目开工后,当地各行各业精英都来参观学习,总理更是从总理府的瞭望塔上查看项目进展,到现场进行实地督工。

“他有时候自己就会开着车来,视察的时候,有些项目上的人可能并不认识他,但他不会介意,随和地打听项目进程。”令韦强余感到意外的是,埃塞总理对这个项目十分了解,他能清楚地知道项目哪些区域有什么进展,哪些区域几天没动静了。“我们也要像中国人民一样勤劳,我们也能通过像中国一样的勤劳,把埃塞俄比亚打造成未来的中国”,埃塞总理在视察的时候对当地雇员如是说。

历时10个月,主体工程完成,在竣工典礼上,该项目获得埃塞总统和总理高度赞誉,极大提升了中国形象,增进了两国友谊。

2012年从事商务工作以来,韦强余共计完成新签合同额超过45亿美元,其中传统公路项目约16.6亿美元,新兴业务领域包括:铁路项目16.3亿美元,机场项目5亿美元,房建项目2.79亿美元,工业园项目3.23亿美元,城市综合体项目1.39亿美元。

“每一个领域新产品开发都是一个学习和提升过程。商务人员要做到的不仅仅是程序上的工作,更需要从根本上了解项目性质、工作范围、主要风险管控点等”。这些年,对于铁路、机场、房建、工业园等工程的不断了解和熟悉,韦强余提升了自身对于新业务的处理和把握能力。随着这些项目实施和完工,一公局埃塞市场也在逐步积累众多新领域人才、资源和实施经验。

自市场开发始,于项目实施终,再进一步反馈于市场开发,韦强余的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过去几年从传统业务到新业务不断累积,他为公司打下新领域市场的开拓和实施基础,也为公司进一步开拓新领域市场建立了支撑、信心和保障。

对工作心怀敬畏,力求精益求精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海外许多工程项目被迫停摆。韦强余参加的河岸绿化改造项目、革命广场工程都在疫情期间进行,其中革命广场工程更是在开工伊始就遭遇了疫情。

革命广场议标工作由韦强余主持,当时他刚刚回国休假,面对日益严重的疫情,他担心再等下去无法返回项目,立即决定放弃休假,2020年1月30日从国内返回埃塞俄比亚。他称自己“从国内的前半场到国外的后半场”,经历了国内和国外两种不同的疫情形势和抗疫经历。

“埃塞首例确诊发生在3月份,我们当时已经按照公司规定执行一系列防疫措施,包括保持距离,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杀等。但是埃塞人当时还没引起足够重视。”疫情初期,開会等公共集会场合,埃塞人是不戴口罩的。即便中方会事先准备好口罩,对方要么不戴,要么戴得不规范,这对中方项目人员是一种风险。

革命广场工程的开始时间刚好处于疫情期间,这对韦强余是一项挑战,虽然不是第一次主持议标,但由于埃塞政府十分关注,项目工期也非常紧凑,韦强余还是压力不小。“革命广场这个项目中标不容易,我所在的团队就是架在埃塞高层和项目工作人员之间的桥梁,良好有效地协调双方,将任务成功并且准确地分配到每位成员身上。”

项目在2020年5月开工,经历了4个月大雨季,施工难度非常之大,工期非常之紧。项目各个部门工作人员都在加班加点,冒着瓢泼大雨,施工从不间断,历时11个月,中间过程中,获得总理和市长多次赞扬。

当被问起下次休假是什么时候,韦强余笑言“国际工程是一个特殊行业,它要求从业者做好‘抛家舍业,远离家人朋友,工作和生活无法分割的思想准备”。“国际工程开发是一个更为‘残酷的工作,它不受雨季的影响,时间具有不可确定性,而且每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都跨越很长时间,因此休假变成了一种奢侈。”

在过去十来年市场开发工作中,韦强余从未有过一次正常休假,不是主动放弃休假,就是被迫延迟回国,或者被迫提早回来。似乎只能趁着回国开会的时间,享受那弥足珍贵、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韦强余坦陈,过去十几年,公司在埃塞业务发展良好,项目体量不断提升,项目种类不断多元化,成绩的背后是对开发工作的极高要求,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工作,不断在每一个“截止日”前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不能出错,精益求精。所以,休息也变得十分难得,熬夜、加班,甚至通宵,都变得再普通不过,已经形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每到午夜还在办公室敲打键盘准备资料的时候,心里想到的不是艰苦和不易,而是对于工作的敬畏,对于公司的责任,是一份担当,是一种甘于奉献,是一份对于成果的期待,也是对于自己逝去青春的一份交代。这应该也是我们这一代国际工程人所应该守望的初心和担当的使命。”

无数个日夜的坚持和付出总是值得的,他不仅练就一身本领,也收获了领导和同事们认可,为一公局做出自己的贡献。2012年至今,韦强余共8次被评为中交一公局“优秀青年专业技术干部”。

“作为扎根‘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国人,通过这些年来的亲身经历,我不仅深刻体会了祖国的富强来之不易,更意识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影响。”像韦强余这样,走出国门,将自己投身于世界发展浪潮之中的青年还有很多,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学识、能力和智慧,为中国的未来,担负起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埃塞工程工作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不工作,爽飞了?
埃塞人911庆祝新年
选工作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