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成品到跨媒介

2021-08-27钱音旋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交互新媒体

摘要: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至今,装置艺术已经从诞生之初的边缘艺术发展为当代艺术门类中举足轻重的一支。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呈现效果也随之变迁。装置艺术由材料装置为主的早期表现形式逐步演变为糅合影像、动力机械、交互、融合投影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多学科融合、跨媒介、跨维度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装置艺术;材料;新媒体;交互;融合投影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1969年,“装置”(Installation)这一词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术语被首次提出。大部分学者将装置艺术的起源归因于毕加索等艺术家所引领的实物拼贴艺术,以及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现成品艺术对传统作品的“反叛”。20世纪中后期盛行的达达主义、极少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具有鲜明反叛性特征的艺术思潮对于装置艺术的发展演变毫无疑问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影响。装置艺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至今,发展历史不过约50年,尚是一门年轻、前卫的艺术形式,然而在这短暂的发展历程中,装置艺术表现形式便已经历多次变革。时至今日,装置艺术已然将传统绘画、雕塑、文学、音乐、舞蹈乃至工学、生物科学等不同学科糅合在了一起,成了一门跨学科、不受门类限制的新兴艺术。

由于诞生时间较为短暂,装置艺术表现手段所涉及的学科门类数量又不断发展增加,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很难对其进行明确的流派划分。部分学者认为,装置艺术主要展陈于室内环境,而放置在室外环境的作品可按性质不同归类为环境艺术、大地艺术或干预艺术等。然而迄今为止,装置艺术与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大地艺术、干预艺术等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依然模糊,将展出于室外的某些作品定性为“装置”,事实上也并无错处。

20世纪60年代,与装置艺术的兴起几乎在同一时期,新媒体艺术随着电视、摄像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应运而生,新材料装置、影像装置、动态装置、网络装置、互动装置、虚拟现实装置、行为装置、生物装置[1]等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大大丰富了观者的观展体验,科学技术发展也使得装置艺术表达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迭代更新。装置艺术由相对单一的物质表现逐步转变为物质与数字艺术相结合,也由全然静态的表达转变为动静结合的呈现方式。早期相对单调的观展模式被可交互的趣味性装置系统替代,在此过程中技术的演进始终影响着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创作理念。

1 集合艺术与“物派”材料组合

早期的装置艺术被认定为一种“雕塑艺术的延伸”[2],二者表现形式相近,观者都需要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移动式观赏。然而有别于传统雕塑常用的雕、刻、塑、堆、贴、焊、敲、编、活体翻模、着色、着装等制作方式[3],也不同于传统雕塑作品能被永久收藏与可复制的属性,对装置艺术进行溯源不难发现,早期的装置作品展出寿命大都相对短暂,一旦拆除便基本不可复原。装置艺术在兴起初期还有另外一种称呼——集合艺术,那时的艺术家更倾向于直接使用现成品进行装配组合,而不过多地对材料进行改造,这也与早期装置艺术家们讽刺、反叛传统艺术审美的目的有关。随着装置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现成品艺术与实物拼贴主义进行融合吸收,创造了更多带有实验性质的装置作品。

在数字显示屏、投影等新媒体设备充斥装置艺术市场前,早期装置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以“物派”的材料装置为主。除了沿用雕塑艺术常用的可进行雕刻或塑造的“旧材料”以外,装置艺术家们又将现成品收归己用,利用人们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组合再创作,从而赋予作品新的意义。以著名日裔装置艺术家盐田千春在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的作品《手中的钥匙》为例,作者利用无数红色纱线、破旧的小船和几千把来自世界各地的钥匙共同织就了梦幻的景象。钥匙是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常见生活物品,作者利用钥匙这一现成品自身的功能特征,让观众自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我国当代艺术家张洹则将寺庙中信客们烧香剩余的“香灰”作为材料进行创作,承载着万千祈愿的香灰,材质本身的特性便会使人产生敬畏感。随着艺术家对“新材料”的进一步探索,被选用进装置作品的材料种类愈发丰富,甚至还出现了利用动物尸体或人体组织制成的装置艺术作品,艺术家们对物质材料的探索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2 机械技术与装置艺术的动态呈现

早期材料装置艺术展现形式皆为静态,而如今动态装置早已层出不穷。动态装置与动态雕塑的关联十分紧密,二者皆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诞生时间相近,且共同受到杜尚现成品艺术与极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动态装置与动态雕塑的创作理念是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时至今日,它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愈发模糊。拉兹洛·莫霍利·纳吉于1947年发表著作《运动中的影响》,对动态装置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考尔德、丁格利等艺术家的实践性探索又为动态装置在当代艺术界挣得一席之地。动态装置的核心在于“运动”,有别于静态材料装置,动态装置引入了时间的维度,并将动力学与装置结合在一起。主流动态装置以动力机械为主,由电机輔以各类硬件设备进行驱动,现今还引入了编程语言,与机械部件共同进行协作。

印度裔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使用了传送带传输蜡块,再任由蜡块升到顶点后自由坠落;展出于布鲁克林的步入式动力装置《城市印迹》利用了设计精妙的弹簧和机械滑轮系统,使观众走进装置时头顶的顶棚会随人们的步伐如水波般流动。电机驱动的可交互动态装置作品更是层出不穷。除机械动力外,风、水等自然界的动力也常被使用。美国艺术家派特里克·谢恩曾经利用全息聚酯薄膜和单丝创造过轻薄具有流动性的风动力装置,利用风的特性创造出了城市上空梦幻般的“海浪”。动态装置使装置作品的呈现方式变得多元且有趣,当今艺术家们更是将动态装置与交互手段结合,创作方式更具设计性。

3 影像技术与第四维度的介入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较于常规物质材料这些“旧媒体”而产生的,宏观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可以看作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非物质的数码艺术。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视、录像机等设备的推广,录像艺术成为先锋潮流,影像装置应运而生。影像装置由早期录像艺术与装置艺术融合而成,以数字屏幕为展示媒介,显示器、投影屏代替物质材料成了展示装置的核心。影像艺术的先锋探索者,韩裔美籍艺术家白南准于1965年展出了装置作品《磁力电视》,他将强力磁铁放置在电视机顶端,磁铁的吸力对电信号产生干扰,从而形成了有趣的图像;1974年,白南准又展出了举世闻名的新媒体装置作品《电视佛陀》,该装置将传统佛像与摄像头、显示器创造性地结合在了一起,使传统与现代、宗教与科学进行了无言的交流与对话,形式新颖、发人深思。影像装置将数字显示技术与物质材料结合在一起,静态材料与动态屏幕相辅相成,影像的介入使得装置作品首次打破传统物质性,将三维的呈现方式拓展到由数字技术带来的“第四维度”。非物质的电子信号成了艺术表现形式的一部分,电子科技的艺术化、人文化所带来的影像装置大流行,这也是新媒体装置艺术风靡世界的开端。如今影像装置的承载硬件早已不局限于数字显示屏,投影技术与影像艺术的发展相结合,成了大众最为常见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而影像装置也逐渐开始向交互性、沉浸性等新兴潮流趋势进行探索与融合。

4 交互技术的趣味互动性

“交互”这一概念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现今交互艺术同样被划分进了新媒体艺术这一大门类之中。由于交互艺术能够极大地提升观众的参与乐趣与参与积极性,交互装置甫一出现便受到空前喜爱,并被廣泛应用于艺术、商业等展览环境之中。早年常规的人机交互手段无非是利用键盘与鼠标输入指令来获取反馈,而现今触摸式显示屏以及各类非触摸的数字感应元器件已经进行了多次技术迭代更新,可用于开发交互设计系统的硬件、软件不胜枚举,这大大降低了交互艺术的创作门槛。然而并非只有运用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装置作品才可以被称为交互装置,装置艺术家们早已对交互手段进行了无数次具有趣味性的探索。

第一类常见的交互装置类型可被大致归类为物理交互,其特征是不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技术支撑。例如,在美国艺术家大卫·布莱恩的知名声音交互装置《弹奏建筑》中,他将一架钢琴的零部件与建筑的不同结构进行连接,观众每按下一个琴键便会响起来自建筑某个部位的玻璃、钢材敲击声或管材被吹奏的声音。其发声原理参照并模仿了长笛等乐器的演奏方式,艺术家甚至还创造出了音阶,使得“建筑”的弹奏更加富有韵律。此类交互方式利用物理层面的结构连接得以实现,观众一样能够获得深刻的交互体验。

第二类常见的交互装置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技术支撑的新媒体交互。在此类交互装置作品中,用作动作、声音捕捉的传感器往往会与数字显示屏相结合,对参与交互的观众指令作出反馈。以色列艺术家丹尼尔·罗津在以《木制镜子》为代表的系列交互装置作品中使用木头、毛绒玩具、瓶盖等不同物件作为“镜面”,由体感摄像头捕捉观众的影像,再转变为电信号驱动马达转动,利用物件明暗角度的不同显示观众影像,表现形式科技感十足。而近几年十分知名的日本新媒体艺术团队则推出了主要针对儿童观众的交互装置《彩绘水族馆》,儿童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在纸上给小鱼涂色,然后将画作进行扫描,虚拟屏幕上的小鱼便会根据算法栩栩如生地游动起来,而观众触碰屏幕还能进一步与小鱼进行有趣的互动。这些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交互装置模糊了艺术与科技的边界,也大大提升了普通民众参与到艺术作品中的积极性。新媒体交互装置对原本单一的界面式指令输入进行了极具创意的拓展,人们可以运用声音、动作、触摸等不同手段与装置进行互动。此外,融合投影技术的应用也使创作者得以将实体空间拓展为对虚拟场景的体验,结合富有趣味性的交互手段也可以给观众带来多维度、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

5 融合投影技术与浸入式体验

无论是影像装置还是新媒体交互装置,使用何种设备进行数字影像内容的承载都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单一数字显示屏会受到硬件尺寸与播放场地的限制,可拼接显示墙接缝部分则较为明显,观看体验不佳。投影技术能够将任一场地的墙面、地面乃至异形物体作为播放屏幕,而融合投影相对完美地解决了画面拼接接缝问题,从而成为新媒体装置最为常见的数字多媒体解决方式。当今融合投影需要软硬件相结合进行调试,将整个空间环境作为数字画面的展示平台,使得观众被虚拟数字环境包围,从而打造浸入式体验。日本新媒体艺术团队广泛利用融合投影技术进行新媒体交互装置的开发与创造,其“无界美术馆”概念中的“无界”正是融合投影技术所带来的极佳观看体验,观众能够在全然梦幻的空间环境中自由探索,并通过触摸、动作等交互手段与作品中的元素进行互动。2019年于多国展出的“梵高在世:多感官体验展览”也利用了融合投影技术,将影像化的梵高画作投射至整个展览空间,并结合声音等多种感官元素,给观众以如梦似幻的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从而了解梵高的一生,并深度感受其画作的笔触、色彩与背后所流露的情感。浸入式体验相比常规展览方式更加具有震撼力,而浸入式新媒体装置作品也随着融合投影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6 结语

装置艺术因反叛传统艺术而诞生,融合现成品、实物拼贴、公共艺术等新兴艺术理念,逐步由边缘学科发展为被大众接受与喜爱的艺术类型。装置艺术的常见表现形式有材料装置、影像装置、动态装置、新媒体交互装置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装置艺术一路融合影像、动力机械、数字交互、融合投影等多种新兴技术手段,从相对单一的材料装置逐步演变为可灵活使用数字屏幕、动力机械、交互感应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跨媒介艺术。此外,由于装置艺术颇具实验性、前卫性,越来越多的装置艺术受邀参与进入时尚领域,与全球各大商业品牌进行合作展示。在未来,装置艺术的商业前景亦会更加明朗。装置艺术多元的表现形式不会止步于此,其艺术性、科技性、商业性将会继续碰撞与融合,并逐渐探索出适合装置艺术自身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晓翔.新媒体装置艺术的观念与形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2] 罗塞林·克劳斯.一种延展领域内的雕塑[M].剑桥:麻省理工出版社,1979:31-44.

[3] 萧元.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呈现方式[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03):126-138.

作者简介:钱音旋(1995—),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多媒体展示设计。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交互新媒体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物”化的空间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