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艺术特色
2021-08-27刘肖君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创作有9部交响曲、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作品,并创导了浪漫主义抒情钢琴小品,其中在艺术歌曲领域贡献最大,创作有600余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因而也荣获“德奥艺术歌曲之王”之称号。《冬之旅》是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的代表作,体现了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与思路。本文以该声乐套曲中《风信旗》《凍泪》为例,进行调性、钢琴织体、和声特色三方面的分析,便于今后对舒伯特音乐作品有更好的认识与学习。
关键词:舒伯特;《冬之旅》;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舒伯特(Schubert, Franz Peter 1797—1828)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创作有600余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因而也荣获“德奥艺术歌曲之王”之称号,推动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1]。声乐套曲《冬之旅》是德奥艺术歌曲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由舒伯特于19世纪20年代创作,共有24首艺术歌曲连贯起来组成,创作规模庞大,情感表达丰满完整,极具有艺术价值。依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进行了诗与音乐相结合的不同寻常的创作,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冬之旅》从第一首音乐开始慢慢地向听众描述了一幅漫长的冬日旅途图景,讲述主人公希望通过告别自己过去的所有可以重新找寻到真正的自己,可回到现实发现并无法去找寻理想的自己,只能继续走向绝望的悲惨故事。整部声乐套曲多使用小调,也为全曲的悲伤、压抑、黯淡色彩的表达奠定了基础。在此对第二首《风信旗》和第三首《冻泪》进行分析,领会舒伯特创作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1 曲式分析
第二首作品《风信旗》只有短短的51小节,整首作品以a小调为主要调性布局。乐曲首先由a小调作为引子的调性奏出5小节,后来进入A段,调性进行了5次转换,24小节开始进入乐曲B段,调性变化6次,以a小调结束。表1是《风信旗》的调性布局表。
在第三首《冻泪》这首共55小节作品中也频繁使用转调与离调,多达11次。也采用单二部曲式进行音乐创作,加入7小节的引子和6小节的结尾,在乐曲B段频繁转换调性表达自己情绪的起伏变化。表2是《冻泪》的调性布局表。
通过对两首乐曲整体的曲式分析,下文将对舒伯特《冬之旅》艺术特色进行具体分析。
2 旋律与和声的特色
2.1 多变的调性
调性的不稳定,频繁地使用转调与离调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一大特色。调性确定了作品曲风的变化与转折,也确定了作品表达的感情色彩的丰富与转变。上文提到《风信旗》这首作品只有短短的51小节,调性为a小调。然而舒伯特在这首短小的作品中12次转换调性,充分表达了他创作时内心的纠结、挣扎与压抑。在《冻泪》这首共55小节作品中多达11次频繁使用转调与离调。通过对两首作品的分析可发现舒伯特在转调中较多使用了近关系转调和同音大小调转换这两种写作手法,以此丰富作品的旋律色彩,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谱例1是《冬之旅》第二首《风信旗》的一个片段,在这个只有五小节的片段中舒伯特多次使用转调手法,使得音乐的色彩变化多端。谱例的第1小节和声是d小调的Ⅴ7→Ⅰ;第2小节的和声是g小调Ⅴ7→Ⅰ;第3小节是d小调Ⅰ6→Ⅳ;第4小节是K46→V→I。以上分析的这些调性转换,尽管都是近关系调,但是音乐的色彩通过和声在不断变化。
谱例2是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第二首《风信旗》结尾部分。为达到乐曲首尾呼应的目的,在乐曲结尾部分,舒伯特也多次转换调性,从F大调→(第2小节)→d小调(第4小节)→A大调(第8小节)→a小调(第13小节)结束,运用了近关系转调和同名大小调的转换丰富舒伯特的内心世界。这首乐曲没有直接在向往光明的A大调声乐部分直接结束,而是巧妙地通过五小节的钢琴尾奏的过渡确立了整首乐曲仍是以a小调为主要调性布局,让听众意识到作者舒伯特在乐曲结束要回到现实接受心爱之人成为别人新娘的忧伤,体会到了整首乐曲的黯淡色彩。
舒伯特所处的年代是浪漫主义早期,也是欧洲封建复辟时期,知识分子内心充满了不安,也不甘心于现状。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必定在其音乐作品中有所体现,频繁地转换调性实为舒伯特力图挣脱当时社会状况的表现。美国音乐理论家、美学家苏珊·郎格曾经说道:“我们叫作‘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2]笔者认同苏珊·郎格的观点,在一首短小的作品中频繁地转换调性,实为舒伯特内心真情实感的显露与表达。
2.2 和弦外音的特色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和声创作具有多样化,和声的功能特色也丰富的使用,体现了不同于古典时期的、较为自由和个性化的音乐风格。当然在这部声乐套曲《冬之旅》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舒伯特娴熟的和声创作手法,其中和弦外音的运用是一大亮点。先现音也是和弦外音的一种,在古典主义和声写作严谨的基础上,加入和弦外音的运用,为乐曲表达增添色彩。
谱例3是钢琴独奏,为《冬之旅》中第三首《冻泪》的开始部分。谱例只有短短五个小节,但是非常具有艺术性,钢琴声部的左右手声部是模仿复调,谱例的第5小节的第四拍的和声是降A大调V7→I,然而钢琴的左手声部在V7和弦中出现了ba,是后面I级和弦的先现音[3]。就在这刹那间,音乐色彩形成非三度音程叠置的音像。
3 钢琴与声乐的紧密结合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独特离不开钢琴织体的特色,在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钢琴织体不再仅仅充当伴奏的作用,而是和声乐部分成为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在舒伯特的钢琴声部创作中,流动音型、琶音音型、柱式和弦的巧妙使用与旋律声部形成复调的写作手法,加强了作品整体的混合音色,使得创作的艺术歌曲充满诗意的同时更加富有感染力。
谱例4是第二首《风信旗》的开始部分,6/8拍流动音型奏出,谱例部分钢琴从前奏开始保持双手八度齐奏,加强了钢琴声部的音色。在第五小节最后一拍旋律声部进入,与钢琴声部右手一致,形成了混合音色。高音与低音的对比,使声乐演唱部分更具有颗粒性,也加强了和声的衬托。第七小节对第六小节进行了二度模近,保持流动音型。旋律部分演唱“我心爱女郎的屋顶上,有一个风向标, 风儿恣意摆弄它的方向”与钢琴织体融合在一起,似冬日里的一阵阵风声,也似舒伯特缓缓地倾诉与表达自己的心声。
谱例5是《冬之旅》中第二首《风信旗》的B段,这首乐曲是变奏形式的反复,因此在B乐段中钢琴织体出现了变化。谱例是双手钢琴八度齐奏开始,从谱例可以看出这部分第2小节钢琴织体发生变化,颤音,而且钢琴音区整体下移,扩大了钢琴声部的音域,此时钢琴与声乐部分形成了对比复调的关系。此处描写的是冬日里寒风在肆意吹刮着旗子场景的真切还原,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也是乐曲中较为精彩的片段。此处音型的复杂以及钢琴声部“pp”极弱音乐力度术语对钢琴演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演唱者“leise”轻声演唱的配合把乐曲进行完整的演绎。此时钢琴声部的声乐旋律走向并不相同,基于舒伯特的创作是钢琴与声乐的紧密结合,所以需要对演唱者对曲目熟练演唱,在拥有一定的演唱技术上倾听钢琴声部做到完全配合且不会走音。
4 结语
通过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风信旗》和《冻泪》的分析,了解了舒伯特在乐曲中频繁的转调与离调,诗歌与旋律创作结合的浪漫表达,复调技术的运用等,这些无一不是在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基础上大胆地加入自己的音乐创新思維,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也在舒伯特时期焕发光彩,是19世纪音乐创作的一大里程碑,为之后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润阳.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24-229.
[2] [美]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6.
[3] 伊·思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84-287.
作者简介:刘肖君(1997—),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