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苗绣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2021-08-27陈丹陈敏
陈丹 陈敏
摘要:苗绣产业作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子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速过程中,发展速度、规模、生存空间等呈衰落态势,可持续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贵州苗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针对贵州苗绣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创新性地提出其在乡村振兴起步阶段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这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助推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贵州苗绣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0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提出文化强国的口号。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乡村振兴要以产业为引领”。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泉,民族文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的征程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之一。一些学者认为,民族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牛鼻子”。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把苗绣发扬光大,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苗绣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关于苗绣文化内涵的解释及传承与保护,学术界不乏真知灼见。但目前从民族文化产业视角研究贵州苗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仍不够深入,需进一步补充研究和创新探讨。
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人口最多及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省份,具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苗绣作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及主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经济及艺术等价值,在国家高度重视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转向产业资源,对其产业资源合理及可持续开发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苗绣产业作为贵州苗族重要的民族文化产业,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合理开发。应以贵州苗绣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为出发点探析苗绣产业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同时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以民族文化为发展之根,让苗绣产业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力量。
1 贵州苗绣产业兴起及可持续发展现状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刺针引彩线,在设计好的花纹和色彩上有规律地刺辍运针,以锈迹构成图案、文字和花纹的工艺美术品。”[1]贵州少数民族刺绣中,“苗人刺绣”(简称“苗绣”)与水族马尾绣均是著名的民族文化遗产[2]。苗绣起源于何时,史书无明确记载。当今贵州台江县施洞一带苗绣中的虎纹、堆纹、滑纹及雷山县苗绣中的龙纹与历代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的鉴餐纹、蟠璃纹、夔纹、云雷纹极其相似,由此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史影[3]。苗族妇女喜爱有颜色的斑布和有各种图案的花裙,能用植物染料染布织绣,这些花纹就是如今通称的苗绣。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苗绣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是苗族的繁衍栖息地之一。作为苗族历史文化物质载体的苗绣是苗人的精神之魂,在改革開放之前处于自绣自用阶段,世人极少知晓。据记载,自1993年黔东南台江县成立苗绣基地——芳佤银饰刺绣有限公司,推动苗绣产业雏形初步形成[4],到2000年贵州第一家专门经营苗绣的贵阳金凯利工贸有限公司成立,贵州苗族刺绣市场才初见雏形[5]。之后,贵州省以民族手工艺为依托推出“锦绣计划”,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政府曾提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政策。2011年8月,贵州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文化产业发展踏上新征程。但苗绣产业作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子集,在现代文明中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双重冲击,生存空间受到挑战,面临生存困境。
第一,苗绣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开发及生产模式单一,苗绣品牌尚未建立,使其没有像中国四大名绣那般独立占据广阔的消费市场,多数苗绣产品是通过外来游客到贵州旅游才被外界知晓、青睐从而消费。例如,贵州台江的苗绣虽工艺精湛、巧夺天工,但当地生产的多数产品仍处于自产、自用、自销阶段。苗绣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形成产业链、实现规模化发展,市场萎缩,甚至呈现衰落趋势。第二,在意识层面,企业传承和保护苗绣的意识淡薄,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及自信意识不强导致传承苗绣的自觉意识尚未全面形成。第三,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过度开发危害苗绣的原生性和传统性,使其文化基因特质与历史记忆等传统逐渐消退,内涵联动措施缺失,且“文化碎片”现象突出导致苗绣产业的生命活力受到冲击。
2 苗绣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共识与消费:消费主体定位不清晰,文化共享共识意识弱
苗绣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消费主体的定位不清晰,文化共享共识意识薄弱。从苗绣本身来看,苗绣产业意识不强,缺乏文化共识。人是文化当中的人,是消费的主体。但当前苗绣文化难以得到本民族认同,苗绣产品的日常需求逐渐减少,日常生活中穿苗服的人不多,长此以往,苗绣将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进而成为工艺品和博物馆中的藏品。苗绣产业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及文化共识的建构。例如,黔东南有许多苗绣产业重高端市场开发,轻低、中端市场的扩展及挖掘,且苗绣产品价格被中间商抬高,使其产品停留在高端市场中,被默认为优雅且有高收入人士消费的产品,出现普通低收入群体消费不起的现象[6]。生产者或持有者忽视文化共享性的特征,对苗绣文化的消费主体持有偏见,导致苗绣产品开发定位有偏差及销量空间受限,发展遇到瓶颈,传承困难。
2.2 模式与品牌:开发及营销模式单一,品牌核心力弱
贵州苗绣产业开发及运营处于“输血式”初级阶段,开发链条短,且中小企业面临销售渠道单一及难以扩展市场的困境。苗族主要分散在贵州落后的边缘地区的村寨,居住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相对落后。从开发营销模式来看,苗绣产业开发多以生产零散且不成规模的家庭作坊模式为主,处于小与散且没有形成抱团的发展状态。少部分以“合作社+政策”的开发运营模式为辅。苗绣产品没有形成一条畅通营销之路,不定时的零售或批发是其主要销售手段。购买主体主要是来贵州工作及旅游的外地人或其亲朋好友,使其未能像中国四大名绣一样占据国内外市场。品牌力量缺乏是贵州苗绣产业发展的痛点,企业对苗绣品牌形象的塑造力弱。对黔东南州苗绣聚集的代表街区,即“苗街—凯里市在发展中东门街”展开调研发现有20余家苗绣店以传统服饰零售、批发为主,尚未建立苗绣品牌文化[7]。苗绣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苗绣文化内涵的整理和挖掘,且因没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缺乏文化吸引力,导致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没有承载文化产品,难以发展成知名品牌。大部分苗绣企业过于追求盈利,忽视了对文化基因的挖掘。
2.3 产品与市场:产品设计滞后,市场发展边缘化
传统苗绣产品与当前消费者个性化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匹配。苗绣产品单一且陈旧,缺乏创新,逐渐与市场脱轨。人们生活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色彩单调、款式呆板的苗绣产品与大众追求时尚化和个性化的潮流脱轨。传统绣品陈旧及文创单调,更新换代慢,文创产品设计滞后且缺乏文化内涵,产品仍停留在满足物质需要阶段,忽视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无法有力吸引网络时代的消费者,使产品的生存空间因与大众的需求背道而驰而被挤压,消费市场逐渐变小。
外来文化的介入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外来文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同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受到大众文化影响,开始追求质量上乘、款式时尚的产品,这冲击了遵循传统的苗绣文化,削弱了苗族刺绣普及力度。例如,人们受经济压力的驱使而放弃传统刺绣技艺,外出务工,现在能够娴熟地掌握苗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人变少,多是50~60岁的妇女,随着这些传承人的衰老,刺绣技艺有失传的趋势。受新思想、新思潮的影响,新生代的苗族女性不愿意接触这一“过时”的手艺[8]。苗绣技艺传承面临危机,产业发展规模受限,甚至出现苗绣从苗族人生活中消失的趋势。
3 苗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苗绣合作社或企业:营造文化氛围,创新苗绣产品
在设计和生产苗绣产品时坚持“内容为王、创意为先”的发展思路。人们对苗绣的消费,从本质意义上看是对文化的消费。首先,苗绣合作社或企业需要重视大众精神层面的需求,在高度重视苗绣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挖掘苗绣的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价值与优化文化资本结构的优势来构建苗绣文化刺绣基地,让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的同时,能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历史悠久的苗绣文化。其次,创新苗绣产品,使其求新求变。从生产、生活及生态视角去理解和看待苗绣发展,关注大众消费逐渐偏向追求时尚艺术化和独特个性化的审美倾向及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从设计视角来看,“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散发的质朴、自由、丰富的文化特质使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之间存在种种挥之不去的内在关联性”[7]。苗绣产品创意或设计应在保留原生态元素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及现代市场需求,在创新传统苗绣产品中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和跨界融合思维。将生活与时代元素进行适当拆分,重组传统苗绣元素,将传统与现代审美元素结合,从传统一味追求实用性向现代审美的艺术性转变,绣出能承载苗绣文化及表达苗族情感的文创产品,满足大众所需。
3.2 文化持有者:坚持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共识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各民族坚持文化自信是关键。苗绣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蕴含着苗族迁徙历史、情感色彩,是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神秘的民族文化与工业技艺相结合的产物。它“没有模仿绘画的奢侈品,没有吹捧权势的献媚题材,更无矫揉造作、扭捏作态、哗众取宠的粉饰之意”[9]。苗绣文化传播者应清晰认识到苗绣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及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心、自尊心及自豪感,重视本民族文化。在文化自信、自强意识的指导下克服文化的保守主义,避免守旧及他化,让苗绣的文化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得到提升。苗绣文化传播者應牢牢把握苗绣文化的主动性和话语权,转变产业发展视角,关注大众精神层面的需求,力求从思想意识层面影响消费者。例如,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详细记录苗绣的真实过程,讲好其中蕴含的文化故事,让苗绣从“深闺”走向大众,进而面向世界,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实现高度的文化共享共识。
3.3 网络平台:互联网与苗绣产业有机结合,培育苗绣品牌
走文化品牌发展之路,推动苗绣产业可持续发展。树立独特品牌的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苗绣需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创立苗绣文化品牌来发展壮大。在宣传及营销渠道上,苗绣合作社或企业应抓住科技及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契机,搭数字化便车,扩大产业营销渠道。例如,充分利用“互联网+苗绣”等发展模式,与民族、地域特色结合,使苗绣产品入驻各大销售平台,利用京东、拼多多、唯品会、淘宝等在线上宣传。此外,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数字信息交流平台,如把微博、微信、抖音等作为宣传和销售平台,打造苗绣品牌。乘数字化快速发展的顺风车,通过影视手段、地方名人、博览会等宣传方式,以及苗绣企业文化与国际品牌、历史名人合作策略推动苗绣产业发展。苗绣企业是比较特殊的企业,企业或者合作社应抓住苗绣产品的特点,同时保持苗族传统历史文化精神,即苗绣之魂,在深挖苗族历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向外界讲好苗绣文化故事,寄托文化情感,建立品牌形象,让其向中国四大名绣一样被世人知晓、了解和消费。
4 结语
苗绣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发展仍处于“输血式”的初级阶段,生产空间长期以来备受挤压,市场发展逐渐边缘化。通过对苗绣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剖析发现,其发展面临核心品牌塑造意识与历史文化基因深挖意识薄弱、开发运营模式单一、市场定位不清晰、文创产品设计守旧且单一、文化持有者文化自信缺失等多种困境。面对此境况,文化持有者应增强文化自信,乘数字化顺风车,搭建文化共享共识平台;企业及苗绣合作社需从多方面将民族地区的苗绣产业与历史文化元素、时代生活元素有机融合起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苗绣产业充分利用政策端、工艺端、设计端、网络端、消费端及市场端等培育核心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苗绣产业要实现华丽转身——走出大山、走向大众、走向中国甚至走向世界,回归文化母体及与时俱(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进的创新研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梁白泉.田宝大观[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764.
[2] 罗林.试论苗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8(05):66-70.
[3] 蒙甘露.苗族刺绣艺术的意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06):36-41.
[4] 杨军昌,徐静.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44.
[5] 韩会庆,郜凯.论贵州苗绣的开发和利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01):58-60.
[6] 杨胜锋.浅析黔东南苗绣产业发展现状[J].今传媒,2018(07):175-176.
[7] 刘文良.“非遗”视域下湘西苗绣传承的创新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36-144.
[8] 段春华.浅谈贵州苗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现状及其应用[J].广工蚕业,2019(05):145-147.
[9] 丁荣泉,龙湘平.苗族刺绣发展源流及其造型艺术特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3(04):25-28.
作者简介:陈丹(1993—),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文化产业。
陈敏(1992—),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方向:社区服务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