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8-27蒋词恩
蒋词恩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社会中的人和人构成的社会的科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道路理论研究、引领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着诸如创新不足、学风不正、脱离实践等问题,引领一个民族思想的科学理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引领思想、服务社会、教育群众的能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哲学社会科学中存在的问题
1.哲学社会科学有“啃老族”的现象
哲学社会科学要获得发展,不是信手拈来凭空推敲出来了一堆理论,而是需要它聚焦现实、聚焦问题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自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经典理论中汲取智慧,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进步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内容,这种内容的来源,便是聚焦时代要求、聚焦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新思想、发现的新规律、总结的新经验。
1.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源之一,其中包含的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类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等理论,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除了坚持其真理性和价值性外,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它的与时俱进,经典著作的形成是过去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他们自己的时代进行的革命斗争、理论研究、社会建设,从而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把握,对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所得出的结论。而过去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并不能在今天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我们即不能忘了“老祖宗”的智慧财富,又不能做思想上的“啃老族”,只有不断的结合实际,结合时代,结合新形势,才能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1.2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挖掘宝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我们逐渐踏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相比而言,我们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成就却不像经济政治领域这样突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相比于我们时代的进步而言,需要加速赶上才行,实践的发展应该是带动理论的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是绝不能脱离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的,应该要不断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获得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对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进行分析和预判,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进行解决和转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正是直面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才获得其内在规定性,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因所在。
2.哲学社会科学丢失了“问题意识”,脱离了“实践本领”
习近平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學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哲学社会科学面对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要看的远、挖的深、求的真。”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是真正用来发现并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是要创造出多少心灵鸡汤和虚无缥缈的理论文字,不是去建构什么自我沉迷的话语体系或者抒发浪漫情感。而是真正把视野深入到中国社会的现状中,深入到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中去,不讲任何不着边际的空话,只讲中国人民能听得懂悟的明白的实话,不说与脱离实际的天方夜谭,只有深刻的揭露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拥有发现问题的锐利目光和解决问题的坚定意志才能发展理论的实践本领。
3.哲学社会科学有风气不正的倾向
学习风气的好与坏、积极或消极关系到学科建设、学科教学、学科研究、学科发展的健康发展,学风的建设还与学术的创新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如此的重视学术创新,强调要结合实际,传承优秀文化成果,坚定方向地讲新道理、新故事,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术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学术创新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保持着求真务实,踏实发展的态度,但在今天的学术界仍然存在着许多学术腐败、抄袭他人成果、进行利益交换、伪造实验数据等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严重阻碍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歪曲了学术研究学术比拼本来的纯洁面貌。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习总书记的指示鲜明的表明,学风建设工作是学术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地基打的不稳,打的不平整,将来努力建设的高楼大厦就有摇晃、坍塌的危险。
学风问题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对待我们的学习,对待人民的思想,对待社会的现状,学风问题本质上是关乎思想路线的问题,对待这样充满意识形态性、宣扬我国的主流意识、弘扬我国特色文化的特殊学科的态度,彰显了我们党和人民的思想路线和作风问题,所以它还是一个关乎政治上是否足够成熟的问题。这样看来,我们就更加没有理由不坚持实事求是学风,这是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时刻坚持。
4.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队伍“参差不齐”
要发挥一门引领思想、引导价值、创新思维的学科的先进作用,就不可忽视其先进队伍的建设,而如今在队伍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则出现了众多“参差不齐”的现象。
首先,育人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数量上迅速扩大的刚需也造成了在质量上的急于冒进,出现了许多更擅长背诵马列主义词句的老师,却缺乏真正将哲学社会科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大师”,思政队伍的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不仅仅向学生复述理论和阐述框架这样单一枯燥,更重要的在于潜移默化的将学生思维引向先进方向。
其次,育人队伍的方向分布参差不齐。哲学社会科学下分支众多,教师资源在各二级学科上的分布存在差异性,也就造成了人们印象中的这个方向好那个方向不好的直观映像,必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充分建设和学生的自主选择。
最后,育人队伍中对思政工作的看重程度参差不齐。没有把它当成一份充满使命担当的职责,教师自己本身还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价值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对上级传达意识的转述和对书本理论的简单阐述,忽视了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思维的塑造和引导。
二、哲学社会科学这把“批判的武器”要精准挥放
1.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意识
坚定不移以人为中心的特色观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目光本来就聚焦于人民,其发展源自于人民,发展也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发展的动力也毫无例外的来自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并最终实现自我解放的思想,在近代中国历史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要重点解决好为了谁,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为了一切拥护社会主义,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全体人民。要培育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立场坚定、方向明确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共产主义践行者,培育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自身本领服务社会和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和价值立场。培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光培养出了一身本领,却没有将本领服务于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或甚至用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和不幸,德育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中处于首要地位,要面向所有人民,引领人民正确价值取向。促进人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感染力、引导力。
2.坚持学习、实践、研究三位一体
2.1学习哲学社会科学中丰富的理论知识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蕴含了可以提高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丰富知识。不仅如此,学习要面向当代中国的实际,学习不是脱离客观世界的学习,不是仅仅读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词句,哲学社会科学不是要培育只会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的“伪马者”,而是要培育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质、理论内涵,并且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服务实际的“真马者”,学习要聚焦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主要任务和使命,只有着眼现实,才能利用学识研究现实,并且推动现实的变化。
2.2理论与实践要结合起来
实践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不仅是认识世界,并且更加强调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先导,现在我们所能够学习到的是前人的科学经验总结,对于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通过前人的间接经验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直接经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也是一个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转化并且不断传承的进程。而实践是被摆在首位的,脱离了实践理论研究就会失去方向,从而也失去意义,我们要创造改变现实的理论,也要进行产生理论的实践,理论与实践二者不可分离,须臾不可偏废。
2.3重视研究的意义
理论研究的前沿是立足于当前实际,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当下和预测未来的工作,理论研究者的目光应该着眼于当下,放眼于未来,面向目前的状况去为将来的发展做好思想准备和理论储备。研究的成果最终也是要推动实践的发展的,我们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正确的历史观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培养人民群众的现实意識、忧患意识、未来意识。研究的点要新颖,研究者要敢想其他人所不敢想,敢于走在理论思潮发展的前端,既要坚定立场,做好传播和引领工作,又要实现创新,为将来做好准备。
3.打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3.1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
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教育体系,绝不能忘本,我们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是我们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回答时代呼唤,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这些新“学问”的产生必定会继续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体系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青年一代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定位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中国最新实际、最新变化、最新方向不断更新创造更多有活力的内容,在其引领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日益迸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3.2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术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首先要在人民群众当中显示出“话语权”。不仅仅是我们的意识形态要求我们跟随这种思想的引领,而是人民群众能够从主观上、从内心情感上、从实实在在的经历中接受它的教育和引导,接受它所灌输的观念和思想。所表述出来的理论,是人民群众听得懂、弄的明白的道理,若是一顿讲解阐释却毫无回应,这样的讲解是失去灵魂、不接地气、没有意义的。在人民群众学习我们研究的理论之前,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系要先学习人民群众,先弄明白人民群众的话语,先当人民的学生,才能当人民的先生,要讲老百姓们经常讲的“家乡话”,让人民接受到扎根乡土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这种“乡土气息”的由来需要我们结合特定人群的特定情况,结合具体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来解释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像这样,才能起到沁人心脾的功能,才能有机会让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动机”
教师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优质的教师队伍则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体系中能够起到“顶梁柱”的作用,作为一门价值性、立场性、思想性十分鲜明的学科,担任这门学科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高深的文化底蕴的,是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价值取向的。传授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老师应该要更加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承担起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的教师们是学校教育环节的“旗手”,不仅要把这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树立起来,还要把这面旗帜立稳,更要号召学生们拥护在旗帜的周围,迎着旗帜飘扬的方向前进。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们要把立德树人的理念首先理解到自己的心中,在将这种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每一次教学中,时刻明确自己的教学使命和教育担当,要把督促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为自己的责任。建立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成人的前提,要打造这样一支队伍,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教师进行培养,坚定他们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教师的思想会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只有教师把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先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借助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体系灌输给学生,才能把准了哲学社会科学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和践行者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韩升.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J].科学社会主义,2018(05):16-2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