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2021-08-27吴晓云

公关世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进程经验中国共产党

吴晓云

摘要: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其是中国共产党执着追求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使命。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群众,大刀阔斧地开展现代化建设,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是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本研究简单归纳总结了现代化建设重要进程,并分析出基本经验,进而更好地指导今后地工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程 经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可以看出我国摸索出了经济落后国家在短时间内达到现代化发展的良好道路,使得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途径得到了拓展。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建党的初衷在于带领广大群众独立与解放,并渐渐地实现国富民强。纵观整个全球发展格局,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共产党经历了很多曲折,也在不断地前进,获得了累累硕果。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初步确立与实践(1949—1978年)

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轨迹和趋势可以看出,其起点始于1949年国家成立,其为我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注入了鲜活的政治动能。实际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就从国家各种发展领域理清了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党队伍建设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其认为新民主主义事业完成后,党应依据国内轻工业和重工业实情,挖掘新的发展方式,以加速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虽然毛泽东同志在这一过程中,并未直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但从本源上看农业和工业本身属于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柱,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我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我国发展力,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而这又在无形中体现了现代化发展出重要性。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当时国际环境,毛泽东同志立足国家发展现状,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相应部署,具体而言:

首先,战略部署。在毛泽东先进部署中,将工业放在核心位置,为了尽快提升工业效能输出,实现我国工业化进步,发动了全国之力。在时间上其设定了三个五年计划,并提出先重工业原则,并一度将重工业发展作为提升我国现代发展的关键措施。同时,在战略部署中也提出了实事求是原则,即在毛泽东看来我们应当立足国情,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而后,在经过5年实践发展后,毛泽东同志就工业发展部署和进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新的发展思路。于此,便诞生了著名的“四个现代化”发展概念,即要从国防、工业、交通及农业四个维度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而这就在一程度上突破了原仅重视工业发展理念的藩篱,纠正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偏航路径。此后,周恩来在国家现基础上,依据“四个现代化”发展路径状态,对其概念进行了时代性诠释,对其时间进行新的划定,即要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工业及农业等应在20世纪内实现。此后,197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其目标进行了新的发展界定,如提出要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技术,以保障我国经济领跑全世界。总结这一战略部署可以看出,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内容上,依据国家发展轨迹进行了动态纠正,而这一系列发展目标主要是实现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在良性发展方针和政策支撑下,我国工业体系仅用30年就完成了搭建,且具备良好的发展效能,能够初步满足国内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同时,随着“四个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状态,优化了国民农业生产环境和效果;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次,战略步骤。围绕战略部署内容毛泽东对战略步骤进行了详细规划,具体而言:首先,要以工业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发展,即要围绕三个五年计划,完善或重构国民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其次,基本现代化。即要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建设,应制定多个五年计划,以稳步推进,以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不走样。而后,在1955年,毛泽东同志以我国工业建设情况为基点,以我国现代化建设为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遵循“四个现代化”原则,以保障国家社会主义发展整體上的平衡性与合理性。此后,由于我国经历了三年“泥沼期”(1959年),毛泽东同时立足环境因素,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综合过程,应把握长期性和艰巨性等发展脉络,继而扩容了发展步骤。即应以百年为周期,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稳态性和持久性。

最后,实现路径。由于我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低水平状态,人民基本生存力都得不到较好的保障。于此,毛泽东提出了具有适应性的发展路径:第一,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围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第二,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即要挖掘社会各个领域的生产效能,以提升产量、数量,以为量变到质奠定一定基础;第三,党员干部应深入群众实际,引导人民群众生产力的稳定提升。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创新(1978—2012年)

随着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理论也日趋完善,将巨大的生机活力展现了出来。

首先,战略部署。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三中全会后,便将现代化建设作为了全党的重点工作内容。他认为:“现阶段中国首先需要完成的便是“四个现代化”,而这也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战争”,党与国家的所有工作均应围绕这一点来展开。“其提出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社会主义建设,但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并非是唯一任务,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也一样重要。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则重点论述了“四个现代化”,并深入分析新情况,把新问题解决,就一定要在民主法制建设与思想建设方面做进一步加强,加快各方改革。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叶剑英对“四个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想方设法进行超越。除了对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引起高度重视外,还应对社会主义民主予以大力发扬,积极构建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党十二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三大建设”的要求。接下来,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设想,其具体内容是围绕经济建设加快改革经济政治体制,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做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立足于我国国情,提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把中国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决心与勇气充分体现了出来。

其次,战略步骤。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之前,党和政府制定了“两步走”战略,并制定了“二十世纪末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但是,因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一设想与“四个现代化”战略并未得以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对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予以了充分认识,并提出将现代化建设目标延长。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陈云明确指出,搞清楚“实事”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分步骤、分阶段的要求。对于现代化,邓小平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是修正了改革开放前对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定义。对于邓小平的战略要求,是对四个现代化进行总体概括。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通过对以上战略及目标的实现,在第一二步中我们已经超前完成,渐渐跨越到了小康。

最后,实现路径。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是我国工作的重点。邓小平反复指出,对于“四个现代化”而言,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核心,并对上层建筑及生产关系进行相对应地调整,大力创新。同时,他从世界历史角度出发,对我国现代化进行审视,提出了对外开放,加强同国际的交往与对话。“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开放政策予以支持。”对此,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199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的融合(2012年至今)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习近平总书记予以了创新,提出了丰富的理论,有力地指导了实践工作。

首先,战略部署。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布局被反复提到,相比于“四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历史性突破。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并提出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对于现代化建设目标而言,十九大增设了“美丽”维度,坚决贯彻执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其次,战略步骤。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兩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则是建党一百年,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政治及社会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建国一百周年时,现代化各项目标顺利完成,我国步入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中。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分两步走”战略,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同时,对于三十年的时间,十九大结合国情进行了具体划分,并提出了前十五年目标与后十五年目标。新划分了奋斗目标,不只是深化了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目标,并彰显了现代化建设时间属性,促使现代化建设统一、协调发展。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累累硕果,GDP持续增长,对世界贡献率高达30%,位于世界第二。

最后,实现路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内积极践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对外承担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责任。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相结合,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现代化中国建设方案并不是对建国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建党一百周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更是对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指导,彰显了社会主义在全球的魅力。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自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地领导广大群众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并获得了各种成就,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对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对新时代内涵进行了丰富与升华,为现阶段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与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对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模式、体系、实现路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政策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在经济方面实现的迅速发展,和党的基本路线、政策方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引领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属于历史的必然产物,同时在积极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自身独特、先进的理论体系。我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和自身实际,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二) 与时俱进,深化市场化改革

对于新经济常态发展局势而言,习近平总书记表明:“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发展波动较大,不稳定,尤其是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着突出性问题,要不断根据国内外发展局势以及市场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产能,实现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就市场供需平衡规律来讲,因为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供需关系随时都在变化,结合产业结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我国改进了供求关系,以便于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以来,我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开展了许多的措施,并实现了较好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凭借宏观调控对产能过剩问题进行解决;其二,实现去杠杆机制,立足于市场化基础,兼并和重组企业;其三,重视环境、能源等,推动各个领域实现协调发展。另外,将市场作用全面展现出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资源可以得到良好的运用。优化与改进商事制度,增强对市场的监管。深化国企改革,改革和健全其组织架构,确保市场作用,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三)坚持加强改革和开放,促进发展和共享

立足于我国国情,中国所制定的改革开放战略满足一般发展规律。第一步,积极废除人民公社体制、逐步放权让利、构建现代化企业制度、发展多种所有制和混合经济,这些改革发挥了强大的“点石成金”激励成效,社会各方面参与热情高涨;第二步,对不利于劳动力的生产要素的相关体制进行清除,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产业结构;第三步,积极构建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海省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逐步渗透到全球价值链中。通过以上三步战略,我国人口红利不断增长,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可获取比较优势,促使经济迅速增长,而且还能够共享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了现代化政治势力。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及经验,除了能够正确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导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于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路径也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蒲实,黄文浩.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历程、成就与经验[J].行政管理改革,2020(09):30—38.

[2]刘旭雯.新中国七十年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启示[J].改革与战略,2020,36(05):48—57.

[3]纪亚光,杨卫芳.一元与多元的对立统一——新中国70年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研究,2019(02):3—22.

[4]蒋玲.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J].新疆社会科学,2019(04):1—11+148.

[5]夏红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历史进程、成就及基本经验[J].大连干部学刊,2019,35(06):26—30.

[6]张晓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进程[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10(05):12—15.

[7]陈成志,焦春红.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回眸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之二)[J].黑龙江史志,2009(24):10—11.

猜你喜欢

进程经验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乐淘淘“先进”经验
Dalvik虚拟机进程模型研究
乐淘淘“先进”经验
快速杀掉顽固进程
不留死角 全方位监控系统
中外民主法制进程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