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歌曲演唱“韵味”教学探索
2021-08-27鲁月明
鲁月明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集中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文学修养与思想境界。古诗词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仔细阅读感受杨荫浏的《语言音乐学初探》,值得深入思考。在教学中要把握好音韵与字调的关系,通过音韵、声韵和情韵步步深入加强古诗词歌曲演唱教学。以新艺术作曲家老锣创作的《春夜喜雨》为例,古诗词歌曲演唱的“韵味”教学可从“字韵”“声韵”“情韵”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 古诗词 歌唱 韵味
最近阅读了杨荫浏的《语言音乐学初探》,感悟颇深。其在语言与音乐关系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语言音乐学是杨荫浏毕生研究的课题之一,《语言音乐学初探》是站在音乐的立场阐述语言与音乐关系的著作。这篇著作真正把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直接论述到了曲调、节奏、乐曲构造等音乐的细微表现上,既运用了音韵学知识说明曲调中语言特性的表现,又用了很多实际音乐例子说明语言对音乐的影响。其中最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声调对音乐旋律的影响;二是中外歌曲在节奏上的对比。本文主要从第一点结合作品《春夜喜雨》谈我在古诗词歌唱教学中的实践和感悟。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名诗作,新艺术作曲家老锣针对这首诗的独特意境,以中国五声调式为基础,注重歌词与曲调的结合,注重诗歌吟诵旋律与曲调的发展关系,提出在歌曲的演唱教学中,“韵”是古诗词歌曲的精髓所在。这种独特的美需要透过字韵、声韵和情韵体现。下面结合杨荫浏所提出的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分别从字韵、声韵、情韵三个方面谈古诗词歌曲演唱的“韵味”教学实践。
一、字韵
(一)咬字
杨荫浏提出:“声和韵在音乐的作用体现为咬字,也就是所谓的吐字发声,在声乐表现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学生唱歌不会咬字,尤其很多流行歌曲根本听不清唱的歌词是什么。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中咬字体现得尤为重要。
1.注意咬清字头
声母决定一个字的字音,是咬字头训练的根本,演唱训练中需要拿捏字头保证整段歌词的流畅。字头作为一句歌词的开始情绪应当更饱满。在咬字头的训练中,字头的发音应该强一些,语气稍重一些,确保字与音的相互包容,做到力度适中,让人听起来舒服[1](100-101)。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声腔,注意送气的联系,为字腹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2.注意字腹的掌握
如果说字头用“咬”,那字腹则需要用“引”。字头字腹的掌握如同人的呼吸过程,咬字好比吸气,使胸腔充盈饱满,为表达情感做准备。引字腹好比呼气,倾引出不同的情绪,完成歌曲的情感演绎。字腹需要以气息支撑,确保平稳流畅,以韵母开口音训练,锻炼后部肌肉,让学生尽量打开口腔,帮助喉咙找到最舒适的发音方式。
(二)声调对旋律的影响
中国语言独具的“四声”音调特点,致使古诗词朗诵具有音乐的旋律性。汉语属声调语言,被称为“旋律型声调语言”,诗词语言有四个不同声调,人们称它们为:“平、上、去、入。”依照四声,又将文字分为平仄两大类,这两种特点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声韵结构(见表1)。
杨荫浏提出了“南北曲字调配音表”,他认为:语言字调的高低升降影响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升降。字调连接有一系列规律:①阴阳相连—阴高阳低;②阴上相连—阴高上低;③阴去相连—阴高去低;④阳上相连—阳高上低;⑤阳去相连—阳低去高;⑥上去相连—上低去高;⑦同声相连—前高后低。
作曲家老锣遵循这种规律,巧妙地融合了《春夜喜雨》这首诗的音调与旋律。以前两个乐句为例:第一句乐句词“好雨知时节”的音调是:去声—阴平—阳平—上音,旋律音高是:la—do—re—mi—sol,符合“阴阳相连—阳低去高(见图1第9-10小节)。下半句词“当春乃发生”的音调是:阴平—去声—阴平,旋律音高是:sol—re—sol,符合:阴去相连—阴高去低(见图1第11-12小节)。第二乐句词“随风潜入夜”的音调是:上声—上声—去声—去声,旋律音高是:la—sol—mi—la,符合:上去相连——上低去高(见图1第14-15小节)。下半句词“润物细无声”的音调是:去声—上声—阴平,旋律音高是:mi-do-la-do-sol,符合上去相连—上低去高(见图1第16-17小节)。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教师口传心授的方法,先念诵诗词,在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四声音调的变化,而后马上演唱这一句,把语言音调的变化和旋律走向的变化通过曲线的方式做直观的同向对比,学生会很清晰地发现,语言的音调与歌曲的旋律几乎是一致的,可见语言的音调对旋律有很大的影响。
二、声韵——声乐演唱技术是为了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过程中,字与声音的融合发展是基本的,字与声音的融合需要利用歌唱的技巧控制和进行艺术表现[2](36-38)。演唱《春夜喜雨》时音色的选择和共鸣腔位置的选择很重要。演唱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及用声的选择应根据诗歌本身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选择和诠释。下面主要从三个角度说明。
(一)整体共鸣腔
整体共鸣腔主要分为:头腔共鸣、胸腔共鸣、鼻腔共鸣、后脑共鸣。《春夜喜雨》是杜甫经过安史之乱后逃难来到成都草堂定居后的诗作,大旱过后春雨的到来无疑给杜甫带来巨大的喜悦和信心,隐喻再艰难的处境也要坚定信念。根据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启发学生选择用“胸腔共鸣”真实朴实的声音演唱。“胸腔共鸣”位置相对低沉,声音结实浑厚、真实有力,适合表现经历波折后迎来的希望和内心坚定的声音状态。
第一乐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用坚定朴实的胸腔共鸣和真声演唱。强调好雨的“好”字,“节”以后要亮出来。“当春乃发生”继续保持前面的状态,口腔状态要打开,声音呈阳性,呈上扬趋势。第二乐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两字启发学生雨是夜晚悄悄来临的,这句可以收一些,试着运用鼻腔共鸣演唱。鼻腔共鳴点较集中,声音更细腻、婉转,表达随风潜入夜、慢慢不知不觉的状态。“润物细无声”随着旋律的上扬,声音跟着继续打开上扬。
(二)演唱技巧—滑音的运用
这首作品整体来说不需要太多的装饰音和滑音,更多的是坚定的信念,要多的用直声、真声表达。但是第二乐句“随风潜入夜”的“风”字可以用一点下滑音,“风”字走鼻腔,声音位置比胸腔共鸣更集中,加入下滑音后“风”仿佛吹了过来,这种动态的感受加入一点点下滑音会使声音润色很多,使这一句的演唱韵味截然不同,声音在加入技巧滑音后表达出来的诗词动态美和真实感都有所提升,滑音技巧的加入是根据诗词的意境和内容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不能画蛇添足。
(三)声音明暗与阴阳
《周易》中的“阴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对源于客观世界的基本概念,最初的含义很朴素,即背日和向日之义。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阴阳的概念在后来逐渐有了延伸。在声乐歌曲演唱中,音色的选择与阴阳有着必不可少的关联,音色的暗明对应阴阳,声音阴柔与饱满对应阴阳,共鸣位置胸腔、鼻腔对应阴阳,情感的暗喜和坚定状态对应阴阳[3](5-6)。由此,《春夜细雨》的第一乐句呈阳性,第二乐句阴性,第三乐句前半句阴性,后半句阳性,第四乐句阳性。呈现一种阴阳交叠、声音和情感不断变化的状态。由此,这样的声音传递出来的“韵”是丰富的、是细腻的,是符合作品内涵和作者思想情感的。
三、情韵
杨荫浏提出声韵调和句读通过对咬字、旋律、节奏方面总的影响,帮助表现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字韵”也好,“声韵”也罢,其实最终都是为了表达“情韵”。声、韵、调和句读通过咬字、旋律、节奏方面的影响,最终都是为了表达歌词要表达的内容,表达作品的意境。深远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圣贤精神是古诗词作品的精髓。
演唱《春夜喜雨》,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61年春天写的,当时诗人目睹了安史之乱,江山残破,生灵涂炭,杜甫为了逃难,到处颠沛流离,最后终于安定在成都草堂。一来终于找到一个地方安定,二来虽然生活不很如意,可是春天来了[4](42-47)。演唱这首歌曲声音要透着喜悦,冰雪融化以后,小草长出来了,万物开始抽芽了,要表达万物孕育着希望的情感。
第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第一乐句一张嘴就定下了整个歌曲的基调,一种坚定的、喜悦的、上扬的感觉。第二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风在晚上悄悄地、不知不觉地来了,声音收,跟第一句有些许对比。第三乐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周围所有的一切都是黑的,唯有江上船上那独火给我光明。这个乐句有着明显的行腔过程,“云”字在行腔、演唱过程中要注意符点和三连音节奏,这两个节奏的组合是在表现一种期盼的感觉。火独明的“独”字要强调,表达诗人也是歌者要坚持,不管环境怎么困难,心情怎么压抑,但是自己要保持给周围光明。第四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拂晓时分,你看到了那些被雨淋湿的花瓣,整个成都城一片繁花似锦,这句要结束在阳性、坚定、上扬的状态中。
四、结语
字韵、声韵及所有演唱技术都是为了表达“情韵”,情韵要在字韵、声韵和歌唱技术支撑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三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掌握字韵、声韵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古诗词背后的人文精神有利于理解作品更深层次的韵味。传承中国文化和声音,演唱古诗词歌曲是非常好的途径,不仅能夠感受古代人文精神和作品内涵,还能通过旋律、音乐和唱腔感受中国古典美学和声乐的魅力。在今后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希望可以在中国声乐古诗词教学中有更多的收获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洪涛.语言音乐学视角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字调与音乐的关系研究[J].北方文学,2018(32).
[2]张妮.试析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特征与传承策略[J].黄河之声,2020(14).
[3]许敏云,沈玉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20(7).
[4]黄杉.传统吟诵对中国古典诗歌韵律美和情感美的阐发——以杜甫诗吟诵为例[J].教育探究,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