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2021-08-27范大明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

范大明

摘   要: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自信蕴含丰富的国家认同元素。这些元素,是高校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资源。把文化自信融入高校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大学生   國家认同

文化自信,蕴含丰富的国家认同元素,可以凝聚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共同利益和价值取向,文化自信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愿景,激发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理想动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把文化自信融入大学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能增进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国家认同状况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需要文化自信的介入

在西方的主导下,人类社会自十五世纪末期新航路开辟后,才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史和全球史,开启了全球化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现代化才成为500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自此以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不能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个过程,给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人类也获得了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走向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这种全球化也对各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它在改变、瓦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特别是文化认同方面尤为突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建构高度统一的国家认同显得至关重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各类成员。文化自信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开启了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伟大征程。在这个新征程中,需要强大的国家认同方可实现预期的目标,综观中外历史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家认同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构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核心。民族文化绝非凝固的化石、僵硬的模式一成不变,它实际上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有机相统一的有机生命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元素,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愿景。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不断奋斗目标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国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离不开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离不开文化自信。那么,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如何以文化自信为视角,培育和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就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大命题。

二、文化自信蕴含丰富的国家认同价值

(一)文化自信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愿景,能增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革命”两字对于人们来说,尤其是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似乎已经相当生疏。今天我们所讲的“革命文化”,显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文化”,更不是割断文化命脉的文化。革命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又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不断奋斗所产生的革命精神,更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革命献身精神。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这些通过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用生命换来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和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把这些革命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断加强文化认同,实现革命认同,成为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全面加强革命文化宣传教育,讲好革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使革命文化深入人心。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用红色精神教育人、塑造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二)文化自信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因子,能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国家认同的实现需要中华文化的支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国家认同元素,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所说的中华文明的根底: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家国共同体的社会结构、道德责任的民族精神、去宗教化的宗教信仰等,这些都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要侧重于“天人合一”观和“道法自然”的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非常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非常关注“天”,非常重视天,古代的世界观叫“天下观”,因为“靠天吃饭”,把目光投向天,在先民看来,天与地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也把目光投向地,叫做上究天文,下穷地理,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观”,后来发展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支柱性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这里的天主要是指自然,当然包括天和地。万事万物都是自然产生的,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独特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指导社会实践的基本思维方式,更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超的独特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深深地烙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谈到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其背后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必须构筑在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石上。

(三)文化自信是现实的需要和实践的检验,能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伟大实践中所产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这个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第二次相结合所产生的文化,是当代现实的文化,这个现实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梦正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这些“中国奇迹”的背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支撑,让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光明的伟大时刻。这个文化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科学发展观到当代的、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可和普遍认同。英国的“求和”研究中心在关于全球“国家认同指数”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日本等国家的民意测验中发现,中国国内83%的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发展表示满意,海外90%的受访者对实现中国梦充满期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满信心,对当代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期待。这种满意度排在世界首位,比排名第二的德国和美国高了5%。这个民意测验深刻表明了中华民族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印证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在加大,标志着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对象,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内在地包含了文化自信,促成了新时代青年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归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的自觉形成。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切入点

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把文化自信中的国家认同元素转化并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是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所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也是国家认同教育的落脚点,更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点。寻找到切入点,把文化自信的宣传教育多管齐下,凝聚共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应当把文化自信中的国家认同元素纳入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在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设置相關的文化自信教学内容,并设置一定的教学学分,从学分制度、教学内容上进行硬性保障。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当设置一些学分和课时,通过参观一些革命文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准扶贫点等现场实景教学点,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感。二是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文化自信教育进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根据前二次科技革命的历史经验,每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这次信息技术革命也不例外,它将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不能离开网络信息技术的,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也不能离开网络信息技术。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必须占领网络这个阵地,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例如QQ、微博、微信等新兴载体,展示并传播文化自信中国家认同的元素。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宣传中国梦,以丰富的内容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事实上,只要社会大环境多一份正能量、多一份正面教育,学校的文化自信理论教育就多一份认同、多一份成效。努力创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切实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2]刘振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7(5).

[3]王青飞.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8(9).

[4]刘中里.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探讨[J].文教资料,2016(7).

[5]陶万流.关于西方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2).

[6]范学之.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历史反思[J].科学社会主义,2019(3).

[7]曾之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自信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2018(4).

[8]王费中.近代以来国家认同教育机制的现代阐释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9(2).

[9]万新达.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20(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XJK17BGD076)。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