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周恩来精神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27缪航王海云
缪航 王海云
摘 要: 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学生成长的动力源泉,也是淮安独特的教育资源宝库。周恩来精神是抓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素材。推进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育人,组织学生了解周恩来的先进事迹,学习做人做事践行的原则,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关键词: 周恩来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成长成才
周恩来精神是我们党在探寻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宝贵的精神财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周恩来精神为主线,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爱国奉献的恩来精神、敬业乐群的协作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融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学习周恩来的信仰观、大局观、公仆观、改革观、敬业观、廉洁观、学习观和婚恋观,了解周恩来精神的深刻内涵。坚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的文明意识、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一、推进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育人的重要意义
1.大局观。
周恩来总是把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即使在遇到挫折时,仍然坚守着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的人生态度,当代青年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
2.信仰观。
周恩来青年时期四处求学,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做出一生最重要的选择,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通过继续深入推进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课程,将周恩来精神当作每个同学行动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心和决心。
3.学习观。
周恩来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坚持原则,讲究学习方法,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抽空读书,一生都在追求学习新的东西,激励当代每个青年学生都要系统掌握一些学习理论。
4.革命观。
周恩来在自我革命、自我改造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自觉自愿、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自我批评及改造社会,当代大学生走上社会后进行自我革命、自我改造。
5.公仆观。
周恩来一生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无私奉献,将自己看做人民的公仆,吃住用行严于律己,平等待人、情系群众,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6.敬业观。
敬业精神是周恩来精神的主旋律,可以这么讲,敬业精神融入周恩来工作的一切领域与整个过程,周恩来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勤业、慎业与精业等精神风采,对我们践行敬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青年人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要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实践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爱岗敬业。
7.廉洁观。
周恩来严于律己,不断向党的领导干部灌输勤俭节约的思想,对身边工作人员严爱有加,提出“四要六不准”的要求。当代青年人应该抛弃功利、养尊处优、投机思想,强化廉洁意识,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8.爱情观。
周恩来夫妇在革命战争年代邂逅相遇相识,在共同信念中绽放爱情之花,“八互”精神使他们的爱情之花盛开不败。当代青年要知道爱情真正的模样是两个人一起对抗生活的酸甜苦辣,最佳的伴侣应该是人生战场的盟友。
二、推进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周恩来的故乡,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本地各高校坚持以周恩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推进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周恩來精神为引导,对周恩来精神归纳得比较笼统。
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理论学习更多的是周恩来的相关事迹,缺少对周恩来精神丰富内涵和实质的细化,对周恩来精神的发展历程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实践能力层面,以往更多的是组织学生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等地,了解周恩来的个人事迹。缺乏的是联系实际,与新时代大学生现实情况相结合,以周恩来精神为引领培养大学生信仰、大局、学习等能力素质及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志愿服务精神。思政元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不能简单地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推进周恩来精神育人的落脚点是学习周恩来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周恩来精神为价值追求,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勤学上进、实事求是、信仰坚定、无私奉献的品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性的基本要求。
红色文化价值和知识协调统一问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内涵,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是需要青年一代不断继承与发扬的精神脊梁。以红色文化为基础,讲好红色故事,学习好周恩来精神,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将周恩来精神发扬光大,是课程思政的重点所在。价值观要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激发学生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生关系主导地位和主体角色定位问题。在进行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时,一些教师缺乏教学地位及教育素养的权威性。特别是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一些教师把握得不够恰到好处。其次,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及业务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权威性,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不能欺骗或者变相误导学生,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引起纷争。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会增加师生关系的不确定性,学生不断汲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同时,教师不能故步自封,按照固有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要加强教学理念的改革,掌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锻炼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加强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推进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育人过程中对教育培养体系提出的相关要求
1.加强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课程思政体系化。理论教学以周恩来精神为主线,开设8个课时,紧扣“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展开,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与思政类教师合作,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指标点,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收集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佐证材料,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打下基础。同时,积极对接省内外知名专家,开展研讨交流,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逐步形成具有特色鲜明并能推广应用的课程思政体系。创设“课程思政罗盘”,罗盘类似指南针,涵盖多项课程思政指标,包括周恩来精神、形势与政策等6个一级指标,中国精神、周恩来精神之信仰观、时事热点等27个二级指标,指针上还包括绪论、基础知识等5个课程思政触点。搭建思政类教学与专业类教学之间的桥梁,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快速找准教学要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在传统课程中建立创新点,实现课程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构建由一个实践“金课”基地、二门综合素养课和多门专业课组成的课程思政体系。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步伐,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以电子信息类为主涵盖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在内的专业课,建设周恩来精神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建成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课程思政案例库。
(2)志愿服务常态化。实践教学24个学时,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速推进校地共建。利用淮安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扩充社会实践内容,进一步加强和拓展社会实践“金课”基地建设,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利用节假日定期组织学生到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开展志愿讲解、维护景区秩序、做好引导等志愿服务及暑期组织学生到金湖、涟水等地开展支教、服务乡村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比赛活动系列化。成果展示环节可以多种方式相结合,以“海棠依旧”为主题师生共谈爱情、“我与周恩来故居的故事”、学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之婚恋观有感征文活动、学风文化周主题活动、“周恩来故居最佳讲解员”评比、“战役情、担使命、扬正气、颂廉洁”诗朗诵大赛等系列活动。
(4)思政课程体系化。以周恩来精神为主线,继续开发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风华淮安等衍生类思政课程。挖掘淮安当地的文化资源,发扬红色文化,打造以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2.创新思维,完善教育引导,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
(1)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团队,融合校内校外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加速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继续邀请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来校围绕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开展梦想、素养等公开课,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责任意识及勤奋的学习态度。
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有效结合周恩来精神和课程教学内容,邀请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专家来校开展教育讲座,充实教学内容。围绕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内涵,组织集体备课会、专题研讨会等教学活动,完善教育服务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增强教学效果。在多元化教学模式指导下,通过开展周恩来故居讲解词大赛、知识竞赛、现场课、情景剧、观后感、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式、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在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认同感。
采用多种形式创新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实践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讨论,缩小师生的距离感。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等地,身临其境,了解周恩来的事迹,学习周恩来精神。师生加强交流互动,畅谈个人见解,最后提交周恩来精神学习感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领悟能力。
强化社会实践。与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建立长期志愿者合作共建制度,以践行周恩来精神为宗旨,结合周恩来生活环境、学习经历、远大志向等,举办周恩来故居讲解词大赛。定期组织学生到周恩来故居开展志愿服务讲解,在周恩来故居各个展厅,为来往的参观者详细讲述周恩来的童年生活、生平事迹及当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充分利用周恩来故居“金课”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征文故事、讲解词评比,文艺快闪表演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产出教学成果。适时推出周恩来精神系列教材,确定基本内容,搭建编写架构,查询相关资料,分工合作,推动教材编写。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建成国家或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录制课程视频,剪辑课程内容,每段视频固定在十分钟时长左右,方便播放,借助学习强国、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受众面。组织申报课题、国家一流课程等,开发课程衍生产品,创建课程公众号,获批教学成果奖、教研教改等项目,校地共享合作成果。
3.課程成绩评定方式。
开设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综合素养,对课程的评定重在全面衡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养、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等。鉴于此,考核将采取课堂纪律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综合考查学生的思政、德育、实践成果等。课程总评成绩由课堂考核20%(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践能力考核40%(小论文、情景剧、演讲、志愿服务)、成果考核40%(大论文、社会实践)组成。
4.课程评价及改革发展。
(1)效果评价。课程评价是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及拓展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课程评价主要包含课程方案、过程、效果评价,应该与课程建设同步开展。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作为社会实践类课程,理应更加注重效果评价。首先,授课教师对于课程的思考,充分发挥教师对本课程的价值型评估,查漏补缺,优化助力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对学生学习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课程进行总结性回顾,梳理考核成果并邀请学生参与教学评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可行性分析,最终以档案形式作学期总结,逐步完善教学评价过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审议教学课程,对课程整体脉络、思维导图、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剖析,形成一套理念先进、目标清晰、内容充实、实施情况良好的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课程教学体系。
(2)交流展示。设置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思政实践类教学课程,对于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与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可以发挥优势,联合各高校各红色文化基地开展思政类教学研讨,应邀的党政负责人、思政类专家以此课程为典型一起交流发言,共同完善协同机制。还可以邀请、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前来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
(3)获批项目。理论研究参与申报思政类课题,比如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思政哲学等。实践成果可以参与申报大学生社会实践类或者高校“最佳党日活动”项目等。
四、结语
周恩来精神汇聚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开设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课程,以周恩来精神与实践育人相融合为切入点,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创新了课程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实效,学生对周恩来精神有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理解,对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周恩来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广侠.周恩来精神对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示范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2017(7).
[2]吕峰,王平.周恩来信仰选择的过程及对当代青年信仰教育的启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期刊,2013(10).
[3]张博.传承总理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周郡小学特色教育之路[J].教育期刊,2017(3).
[4]吕峰,王平.周恩来信仰选择的过程及对当代青年信仰教育的启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期刊,2013(15).
课题项目: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课题名称:高校社会实践“金课”培育及实践探索(2020SJB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