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1-08-27叶春艳
叶春艳
摘 要: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宝库。列宁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出发,提出了“和平共处”的思想。这是列宁为新社会主义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机会,采取的一种灵活战略。和平共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两种社会制度之间辩证关系的一种探索。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内在逻辑,为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思想指导。
关键词: 列宁 和平共处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提出的背景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与俄国当时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是列宁在分析俄国具体实际和国际形势上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
(一)国际背景。
1.脆弱的治理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了权利的重新洗牌。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希望在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并获得更多利益。后起之秀如美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希望通过权利的洗牌为自己攫取更多的战争果实,获取更多的资源。英国和法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希望巩固其主导地位,遏制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这样看来,在看似一团和气的凡尔赛体系之下,实则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斗争,各个都心存戒备。可以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非常脆弱。
2.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恢复经济
十月革命胜利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一种敌对态度,并不承认苏维埃政权的合法性,疯狂地对新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进攻和经济封锁,意图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在列宁领导下,苏俄人民成功捍卫了新生政权。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将相对落后的俄国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还给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破坏,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面临着恢复生产的经济任务。俄国国土幅员辽阔,拥有小麦、亚麻、矿物质等丰富的物质财富。在当时情况下,帝国主义要想恢复生产,巩固国际地位,就必须与苏俄进行贸易往来。
3.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进入“寒冬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与协约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发展为新的治理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使资本主义国家腾出手把大量时间与精力用在镇压本国国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志。此前,列宁一直盼望着世界大革命浪潮的到来,列宁曾经在1921年07月05日《关于俄共策略的报告》提道:“我们理解,没有世界国际革命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①(40)但此时,帝国主义国家将工作的中心转移到镇压本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上,一时间各国的革命进程都遭遇巨大阻力,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力量遭到致命打击,革命进程十分缓慢,可以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冬眠期”。
(二)国内背景。
1.政治方面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政权并不稳定,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反革命的武装直接威胁着苏联政府,列宁不得不在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就签署具有一定妥协意义的《和平法令》。通过《和平法令》这一对外政策,列宁向世界发出俄国的和平信号,希望争取时间巩固政权。但反动势力希望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从苏维埃政权刚成立,国内反动势力就开始进行疯狂的武力干涉。
外国势力开始了武装干涉,1918年春天,德国将其战车开向了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违反“布列斯特合约”占领了唐河区的克雷姆;1918年3月9日,英国、法国和美国军队以保卫盟军军事仓库的名义先后夺取了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在军事干预的同时,帝国主义着手策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并在反革命斗争中给予他们物资支持。因此,新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新政权的发展亟待稳定的内外环境。
2.经济方面
连年的战争使俄国深陷战争的泥潭。192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七分之一,煤炭和石油产量仅为三分之一,生铁产量不到三十分之一。农业产值减少了接近一半。面包、燃料和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短缺。两次战争造成俄国2000万人死亡。列宁将战争造成的损害描述为战后的俄国就像一个被殴打致残的人,遍体鳞伤,步履蹒跚。为了保证战争胜利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造成了严重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粮食、生活必需品匮乏、工厂接近瘫痪、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动荡和饥荒的状态下,苏联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公众压力。列宁意识到俄国要想快速摆脱泥潭,走出战争的阴影,发展俄国经济,单靠俄国自己非常困难,必须与资本主义展开经贸合作,获得帝国主义的技术援助和广阔市场,利用资本主义的技术优势发展俄国。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主要内容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需要尽快摆脱世界大战的阴霾。以此为背景,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以和平方式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希望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相处,多年来在外交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平共处”的理念。
(一)主张世界各民族独立、平等。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坚持互相尊重、互相承认、平等互利的和平共处。列宁认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应该坚持互利互惠、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则。这是各国和平共处的首要条件和政治保障,也是列宁外交思想的根本立足点。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该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坚持合作。
对于这一基本原则,列宁有十分清楚地认识并努力实现这一原则。十月革命后,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反苏联联盟的封锁,列宁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于1920年2月与爱沙尼亚签订合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与爱沙尼亚建交开始,苏俄就开始跳出帝国主义的包围圈,先后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芬兰建立外交关系。1920年2月18日,列宁答美国驻柏林记者时说:“我们对亚洲的计划与欧洲的计划相同,即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居。”②(158)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列宁继续执行爱好和平的政策,先后与波斯、阿富汗和土耳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于1924年5月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苏协定”,正式与中国建交。列宁领导下的俄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系列建交行动为苏俄赢得了相对宽松、稳定的国际环境。
(二)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合作。
加強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合作是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说:“只要资本主义国家还照样存在,我们就必须同他们做生意。”③(4)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人立足于俄国的具体实际,认为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联系符合苏俄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有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俄国的经济封锁,有助于战后苏联国内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为了摆脱战争造成的困境,改善民生,缓解民众矛盾,苏联必须努力发展经济,要发展生产就必须与外界交往,与其他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苏联要想保持与资本主义暂时形成的均势局面,就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及其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东西。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其他国家贸易往来特别是不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联系将无法生存。与苏维埃俄国展开经贸合作也符合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需要。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复苏和发展任务。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与苏联的经贸合作符合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利大于弊。
(三)时刻防范帝国主义,增强自身实力。
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二者是不可能长期和平共处的。“这种和平只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休战,一旦它利用和平进行战争的准备做好了,又会掀起新的帝国主义战争”④(174)。当时苏联能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是因为现阶段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暂时处于一种“均势”状态,和平共处是帝国主义目前消灭不了红色政权不得不采取的缓兵之计。当时的“和平共处”状态极不稳定。只要一有机会,帝国主义的坦克装甲车就定会卷土重来,直逼苏共中央,彻底消灭苏维埃政权。所以说,这种和平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的。
三、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启示
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整个思想体系中极具创造性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规律、推动构建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全球治理关系、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全球治理体系。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社会需要一种新的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全球治理体系,处理在国与国交往中产生的摩擦和不和谐因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充分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协调国际争端和维护国家和平稳定中的作用。对中国而言,推动形成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模式,中国政府当积极作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不分种族一律平等,并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思路。”⑤(59)世界各国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坚持和平共处,自觉遵守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繁荣改革和发展,推动治理体系和秩序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
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是为了掠夺财富。战争的背后,有经济利益这只手在操控。经济利益作为一种力量,正在超越阶级对立,诱导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做生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俄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今世界,中国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是由于我国资源丰富,有独特的人口红利和市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愿意同我们和平共处的一大客观原因。我国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物质资料。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⑤(34)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深化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提高中国的经济地位,扩大影响力,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三)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随着“和平共处”思想的不断实践,苏联与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标志着两种社会制度开始相互承认,并且经过一个世纪的热战和冷战,两种相互对抗、相互对立的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世界各国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脱离全球化的浪潮独自发展。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彰显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在世界大发展和大变革时期,中国将一如既往地贯彻和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中国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前景无限。中国将通过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社会一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从本质上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格格不入的社会制度。虽然没能完成武力消灭苏维埃政权的目的,但帝国主义绝不会善罢甘休,现阶段的“和平共处”只是暂时放弃使用战争手段。苏维埃俄国要警惕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商业模式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输出,原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针对当时苏联形势,曾宣称如果借助武力不能“恢复”俄国,那么借助商业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要保证社会主义不变色,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放弃斗争。
目前,为抵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出和价值观输出,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力量建设,自觉抵制西方颓废文化的侵蚀,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科技革命之际,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勇于突破,有所作为,让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④李爱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32卷、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59.
[3]李爱华.马克思主义国家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203.
[5]张建华.俄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闻一.俄罗斯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俞敏.苏俄非常时期列宁的常态性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生忠军,姜峭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天中学刊,2008(1):31-36.
[9]陶季邑.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三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8):107-113.
[10]苑秀丽.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现实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114-117.
[11]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