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激活到教材融通
2021-08-27刘桂霞
从对教材的激活到对教材的融通,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教材激活,既是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也是对教材的深度梳理、耕犁。教材融通,能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构建的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客观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感受、体验其中的意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激活教材,以便让教学“行走”在儿童的意义世界之中。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中的“规则教育”为例,探讨如何激活教材,进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切入学生的意义世界,由此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润泽童心。
一、激活:对《道德与法治》教材
深度耕犁的自然呈现
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双重使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材不仅具有示范性,更具有引导性、载体性、选择性等诸多特性。道德与法治教学首先就是要激活教材,只有激活教材,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深度耕犁,《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法治等思想才能自然呈現。
(一)基于编者立场,发掘教材的原生价值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超越狭隘的功利思维、工具主义倾向,着力引导儿童理解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基于编者立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吃透教材,了解编写意图,深度发掘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不仅要着眼于课时内容,更要着眼于单元内容,着眼于拓展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搭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性框架,谋划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序列,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规则”的内容。规则是法制的雏形。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让学生成为民主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专制社会的帮凶。教师要对相关的规则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们的班级”中的“班级生活有规则”和“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排队”“我们小点儿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的“生活离不开规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与班级共成长”中的“我们的班规我们订”,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等,这些规则相关教学内容是学生身边的规则、生活中的规则。深挖教材才能探寻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原点和归宿。
基于编者立场把握教材的原生价值,需要将相关内容从教材整体中摘出来,明确知识节点在知识整体中的作用、意义。教师不仅仅要瞻前顾后,更要左顾右盼。只有明晰了知识点的意义、知识单元的意义以及知识点、知识单元在知识整体中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让教学浸润学生的童心。
(二)基于教者视角,把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教者的视角是教师的原生视角。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编者应当是有差异的,教者的解读应该是一种更切合实际的专业视角解读。相比较而言,编者视角的解读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具有普适性。而教者视角不仅要兼顾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要兼顾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在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解读时,教师必须先做“信徒”,再做“反思者”。有的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总是动辄解构、颠覆教材,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教材毕竟是专家、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教师首先应当把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然后再思考其中蕴含的教学价值。
比如,对于“规则”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契约精神启蒙学生,让学生从对规则的认同走向对法的认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用教育之“器”、教育之“用”、教育之“道”引导、活化、统驭学生对于规则的学习。规则是学生生活之基石,离开规则,整个社会生活必然混乱不堪。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小做一个讲规则的人,这样的培育应该是螺旋上升的。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主要是让学生认知规则,而到了高年级,就要引导学生建构、创造规则。因为,学生不仅仅是规则的执行者,更要是规则的制定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认到规则的意义和价值。再比如,从规则的内容来看,针对低年级学生应该偏重于呈现周遭的生活世界,比如班级生活中的规则等;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从学生周遭的生活世界走向公共生活,这样的生活世界显然是更为开阔、更为广泛的生活世界。如果说低年级学生的规则主要体现为“我”的规则,那么高年级学生的规则就主要体现为“我们”的规则。基于教者的视角,我们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就有了具体的、深刻的把握。
基于教者的教材解读,教师还可以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不同学段的教材拿出来进行比较,以此开阔教学视界,让教学更具适恰性。对于教材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深刻领会其原生价值,更要领会其教学价值。原生价值主要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本体性价值,而教学价值则不仅要考量本体性价值,更要考量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之于学生的意义,之于学生的效用、价值。
(三)基于生命视角,彰显教材的育人价值
丰盈、丰赡学生的生命,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旨归。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始终在“为何”与“何为”两个角度进行追问、审思。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道德与法治与人的生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必须站在生命的立场把握教材的育人价值。因而,教师不仅要观照学生的过往生活,还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建构、创造未来生活。
比如,“规则”这一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写在教材中的“白纸黑字”,更是一种人人都必须遵守的“生活化构成”(米尔斯语)。从学生的生命视角来解读规则,规则就不是抽象冰冷的内容,而应当是感性的、具体的、有实质性的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规则教育要让学生能在规则社会绽放出自由之花。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将具体的规则内容呈现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应力图在对话中达成一种“重叠性的共识”(哈贝马斯语)。只有这样,规则之于学生的生命才不是具有奴役性的,而是具有解放性的品质,学生才能感受到规则不是束缚、压制,而是一种解放、舒展。从生命的视角来看,规则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生命的规则,而是对于生命本身具有普遍效应的规则,因而,规则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基于生命的视角,激活《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要让教材内容充分观照学生的生活、生命,就是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教学改善学生生命存在状态、生命存在品质。让学生健康地、积极地成长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鹄的,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旨归。
二、融通:对《道德与法治》教材
深度耕犁的较高追求
任何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深度解读,都不仅是静止地、孤立地呈现,而是动态地、关联着地重组、充实、完善。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不仅要进行教材激活,更要通过教材重组、补白、重构进行教材融通。教材融通,首先是要明晰“教什么”的问题,其次是“怎样教”的问题,再次是“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只有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三个视角进行追问、考量,才能充分彰显教材融通的意义和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的意义世界。
(一)教材统整,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结构性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教学中,教師可以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组,让教学更具整合效应。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追寻教学内容之根、之本,还要讲究一定的序。作为教师,我们要进行主动的“立序”与“选材”,以便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适合学生。比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们的班级”中的“班级生活有规则”,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班级有哪些规则、班级的这些规则有哪些作用,也可以将后续的教材相关内容前置,让学生对现有的班级规则进行充实、完善。对教材的统整、充实,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规则的认知,更能引导学生对规则进行自主建构、创造。如此,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不再是盲目地遵奉现成的规则,而是会对现实的规则进行审视、思辨,提出相应的建议,让班级规则更合理、更完善、更富有人性。规则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再仅仅张贴在墙面上、写在文本中,而是落实在行动里。可见,教材统整是“用教材教”的思想的体现。有专家指出,道德与法治学习应当是“学生带着学材走向教师”,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材统整有助于发挥教材内容的结构性功能,让教学更具结构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结构性统整要求教学不能囿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之一隅,而应当高屋建瓴,站在更高、更大的视野上,面向学生的生命成长,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视角来进行整体性设计。这种设计不是传统的基于教材内容的线性设计,而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立体性建构。
(二)教材补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针对性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唯教材”,而应当以教材为基础,对教材保持一份审视。过去有许多教师唯教材是从,诚然,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这种资源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补白教材就是根据教材的编写内容,针对教材中未展开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从而让教材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一课分属于“我们在公共场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为学生的公共生活服务,致力于让学生“共有与共享”。这个单元的内容编排是独具匠心的,其中“这些是大家的”着眼于“公共财物”,“我们不乱扔”着眼于“公共卫生”,“大家排好队”着眼于“公共秩序”,“我们小点儿声”则着眼于“公共文明养成”。应该说这些内容都属于公共规则的范畴。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学校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公共财物纳入其中,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体验什么是公共财物,比如班级中的课桌椅、电扇,学校操场中的篮球架,等等。其中,以破损的图书角的图书为蓝本,设计了“图书角的童话故事”,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扮演图书角管理员、借书者以及书籍的过程中,认识到图书漂流的历程,进而认识到爱护公共财物的意义和价值。
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补白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大视野、大格局、大气象。只有这样,教材补白才能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走得更远、更深。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视为一个例子,也可以视之为一个引子,还可以视之为一个用件,等等。只有不断地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补白,教材的“有限空间”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无限可能”。
(三)教材拓展,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创造性
相较于教材的统整、补白,教材的拓展应该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操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样的拓展是可能存在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拓展不等于抛弃教材,而是在教者教学思想、思路等的引导下,仅仅将教材中的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尽管教学的旨趣与教材旨趣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者的整个教学设计都援引了许多外在性的课程内容,因而这样的教材激活可以看作是一种教材拓展。
如果说教材的统整着眼于教材的原生价值,教材的补白着眼于教材的教学价值,那么,教材的拓展就是着眼于教材的育人价值。比如教授“大家排好队”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创设了这样一个两难情境:在一家银行取款机边,大多数人都在排队取款。这时,一个残疾人拄着拐杖排队。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排队是遵守规则的体现,要不要礼让?”通过这样的两难情境教学,能让学生对排队规则进行深度探讨。学生的探讨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公平、秩序,而是将相关思考的内容拓展、延伸到人性的关怀。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认识到,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但遇到特殊情况、在特殊场合,则要特殊处理。教材拓展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创造性。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规则”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要求。只有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形成规则思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从对教材的激活到对教材的融通,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教材激活,既是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也是对教材的深度梳理、耕犁。教材融通,能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刘桂霞,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庞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