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途径与实践探讨
2021-08-27李瑜
李瑜
[摘 要] 为确保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优化进步,在充分调研、严谨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展开研究。分析当前中职学校专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途径,提高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建设专业品牌,做强优势专业,让中职学校专业结构更科学地支持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6-0226-02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各地区战略性的产业革新发展持续推进,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职学校也要提升社会经济服务能力。专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深化发展与改革,专业结构设置也在不断革新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对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科学分配,提升专业设置科学性,做好专业建设工作,让中职学校的学生更具竞争力。
一、当前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不匹配
中职学校是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教育机构,为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必须和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匹配。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拳头产业,中职学校在专业配置上也必定要予以倾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目前中职学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上,按照常规的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全项目设置,或者打造自己有优势的项目,并未从当地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待自身专业设置是否合理。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较大,部分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未能跟上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而调整,依旧将专业建设重点放在传统的优势专业上,忽视新兴专业的建设。
(二)专业集群化建设不足
当前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做到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造特色专业。中职学校很少进行专门的调研,盲目开设各类就业比较好的专业,没有长期打造优势专业的觉悟。即使是就业较好的专业,其配备的教学资源、实训资源、校企合作资源等也落后或者不足,难以将专业的优势展示出来。在师资队伍配备方面,教师队伍较为单一,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占比过低,大多数教师从本科院校毕业生中遴选,不具备岗位工作经验。外聘的企业兼职教师较少甚至没有。教学团队不具备优势,则专业建设也受到限制。受到专业设置不够科学、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职院校存在专业建设集群化不足的问题。
(三)专业品牌意识不强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还不具备品牌意识,未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社会需求以及自身实际条件打造专业品牌,不建设优势专业,也不发展专业特色。中职学校的专业品牌意识不强,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盲目性,师资配备和资源配置上都注重短期性,很难打造出特色品牌,继而也很难打造出自身的院校品牌。
(四)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急功近利,为了快速吸引生源,追求热门专业或者短期内就业率较高的专业。部分热门专业与学校定位,或者与当地的特殊环境条件有关,并不一定符合中职学校办学理念。资源快速倾斜到这些短期热门专业中,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这些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迅速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后续中职学校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任由这样的专业存在,不仅继续浪费资源,也会给自己造成招生困难的问题。
(五)专业方向模糊
中职学校在开设专业时,要设置明确的专业方向。如果缺乏对市场和企业的认知,不调研不分析,其开设专业无法对应当地的经济结构进行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对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方向把握不够准确,仅仅以是否能够招生作为专业设置的动力,开设的专业必定缺乏后劲,没有市场前瞻性,毕业生学了几年也不清楚自己要学到什么程度,学校教了几年也不知道重点在哪,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1]。专业建设方面,很难结合本地经济产业发展情况以及自身条件、人才需求等各种情况综合考量专业设置,专业的后续建设质量无法保证,校内专业水平发展参差不齐。
二、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对策
根据中职学校所在地的产业特点,遵循适应社会需求、适当超前、突出特点、科学规划、办出特色、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进行专业结构优化,对所有专业进行统筹管理,围绕优势专业发展特色,补齐缺失专业,对战略性的、超前的新型专业进行大力支持,对脱离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进行清退,让专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适应当地产业发展,学生的就业环境也更加优质。
(一)统筹优化专业结构
中職学校要围绕区域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对本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以长远眼光看待专业设置。一个地区的现代产业发展特点是有迹可循的,实时发展面向当地新型产业的各类专业,注重专业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培养与新型产业相适应的人才。对于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的第三产业所需要的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服务、信息技术等各类专业,持续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紧跟理论研究和技术前沿的发展,不断深化专业改革,让专业与当前社会需要联系更加紧密,具备前瞻性[2]。对校内的所有专业进行统筹规划之后,就可以对优势专业进行专门的资源倾斜,让专业特色体现出来,从而不断塑造中职学校自身特色,助推中职学校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多适合的人才。
(二)发展优势专业
中职学校要努力做强做优自身有优势、有特色的专业,做好专业集群化建设。学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规划性极强的、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长期积累,保障专业持续发展,求稳再求强大,办出专业特色。对于主干专业的集群化管理,要围绕当地的产业特色来进行,将主流产业集群相关专业确立为骨干专业,加强在资源上的长期扶持,给予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关注教学质量提升,扩大招生规模,建设成为特色和优势极为突出,在当地甚至国内都具备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专业[3]。待特色专业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后,则生源方面不用担心,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在师资方面,也可以从校企合作、外聘专家、自行培训等多种渠道,不断提高师资团队的力量,打造长期优势明显的特色专业。在长期支持下,逐渐建设大型专业,推动教研工作发展,为学生提供质量更高的教育条件。
(三)补充缺失专业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升级如火如荼,很多之前没有或者规模较小的行业发展起来,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给中职学校带来了更多的就业需求。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经济发展,人才剛需增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围绕中职学校当地的产业链上、中、下不同端的需求,对于产业链上有需求但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还未跟上的部分,要及时补充。没有的专业开设出来,已经存在的专业加大建设力度[4]。近些年来,各个地区在信息技术、文旅融合、城市轨道交通、汽车技术等方面急需人才,中职学校对应这些需求开设相关专业,不仅确保了毕业生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为当地经济建设雪中送炭,及时推送有能力的毕业生,辅助产业发展。部分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更需要中职学校具备策略性和前瞻性。例如无人机技术、VR技术、智能交通物流、大数据、物联网等,很多中职学校看到了需求,却没有能力建设相关专业,因此要大力加强与有需求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聘请专家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让专业教学能力紧跟时代需求而进步[5]。
(四)清退不达标专业
对于连续三年招生人数不足20人的专业,中职学校要进行专业建设调研工作。研究这些专业为何没有生源,问题来自于和当地的产业发展不匹配,还是办学水平较差,教学能力不足,抑或是招生宣传方面不到位。找到相关原因,如果是因为与当地产业发展不匹配,属于夕阳产业,专业保留下来也无法持续向社会输送人才,则对专业进行清退,将教育资源分配给其他专业。
(五)专业建设操作
中职学校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统筹管理,设定特色专业,就需要在具体操作规程上严格执行,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中职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专业组要深入社会、企业中进行调研,分析调研数据,从课程设置、课时设置、课程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设施配备、考核评价、资格认证等各个层面来进行专业建设。设定人才培养总目标,设计细致的培养方案,吸纳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各项工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这一需求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增强专业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展开各种实习见习,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是如何应用的,培养学习兴趣。
构建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高质量教学团队。做好教师队伍的机制建设,重点培养自己的教师,合理引进社会专家,不断提高教学团队水平。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方面能够找准专业技术方向,依照专业长期发展战略来承担任务,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到教材、课程标准、专业课建设等各个方面,让专业逐渐发展成为中职学校的中流砥柱。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学校的办学吸引力明显不足,很多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师生、家长的观念并未做到与时俱进,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足。这其中,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导致了教育工作方向有误,未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不足,对中职学校失去信心,中职学校口碑下降,容易遭遇招生危机,同时也很难实现学校的社会效益。因此应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改革,根据实际社会形势和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百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1-5.
[2]陈志杰.新要求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建设的探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2):104-107.
[3]张晓雪.产业转型视角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19):109-111.
[4]马成荣,孙杨.“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路径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4):12-17.
[5]周琳,史庭宇,潘旭阳.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探索与实践:以柳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5):11-1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