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
2021-08-27郭丽霞
郭丽霞
[摘 要] 中职学生人文底蕴主要指仁民爱物、诚信自律的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等,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底蕴具有引领作用、教育作用和传承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校外活动和互联网等建立起校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中职学生丰厚的人文底蕴,塑造健康高尚的个人品格。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8-0188-02
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规划和含义。人文底蕴属于人文素养,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和核心部分。在我国,人文底蕴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厚理解,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健康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拥有人文底蕴的人,心智更加豁达、情感更淳朴、意志经得起磨砺,是内心包容、有大爱的人。对中职学生而言,人文底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人文底蕴的内涵
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个人、社会、国家三个方面,整合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要求,呼应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学、修身与济世精神,尤其是排在其首位的人文底蕴,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具体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仁爱精神
具体而言就是仁民爱物的精神,自我在社会及宇宙中的地位和责任,自强不息的使命和爱人如己、奉献社会的道德品质。就学生而言,培养其仁爱精神就是培养其心怀天下的责任心、和而不同的包容心、守望相助的友善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诚信精神
诚信精神是指学生的诚实守信、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也包括慎独和自律能力,不断强化学生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做到能不为利益所动,明辨是非、坚持正义,养成行己有耻、见义勇为的道德品格,自觉维护伦理道义和社会正义。帮助学生严格做到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确保维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三)文化修养
重视学生的人文历史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学与艺术知识,具备人文精神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初步从事人文历史研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准确、流畅、清晰的口头与书面表达,与他人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与交流。
二、人文底蕴的作用
(一)引领作用
人文底蕴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都是从认识、分析、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收获的智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之源,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人文底蕴的提出,可以加速我们的文化寻根系列活动。
人文底蕴的提出,明确了中职学生教育的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理论、制度之后,又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富有生机,归根结底就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坚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更体现了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根基,也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人文底蕴,人文底蕴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础,只有拥有文化底蕴,我们才有文化自信,乃至民族自信。
(二)教育作用
人文底蕴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分析、运用人文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端正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文底蕴的有些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科学、艺术、传统、民间等知识资源,还有很多大型的民间活动、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传统的民间习俗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內化自身。
人文环境是最强大的力量,人文关怀是最动人的教育。人文底蕴的培养离不开人文教育和人文环境。学校营造教育环境,创设校园文化,引入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积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法,为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创造精神家园,使人文底蕴的教育成为继承民族之魂和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团结一心和众志成城的教育手段。
(三)传承作用
人文底蕴的培养过程能够促使爱国主义薪火相传,形成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靠的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传统,这是凝聚和鼓舞中华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根”与“魂”,被视为民族“大节”。同时,积淀人文底蕴的过程是诚信正心、修身立德的过程,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先贤哲人先学会做人,才有后来的美名天下。学生在向往理想人格的路途中自律觉悟,必能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
人文底蕴传承过程中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是对具有实事求是的实学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从先秦时期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庄子的“析万物之理”到汉代王充的“重事实,疾虚妄”等我国古人求实的学术价值观,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原则和道德行为准则,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未来更需要传承下去。
三、人文底蕴的养成
(一)走进课堂,应用于课堂
通过课程开发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学校建立有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充实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将学科教学、专业特点、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相融合,并融入校本教材中,形成契合学生成长阶段、认识理解与爱好的各式各样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人文资源还可以深度挖掘,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将本土文化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打开眼界,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底蕴。
学生需要人文关怀,教师需要营造人文课堂,与学生进行人文互动。试想,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教师,拥有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一定的审美水平,讲究师生平等交流、知识共享,实为师生,看似“同学”。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育魅力春风化雨,在课堂上透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顺其自然与当堂所学知识形成扩展链接。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的精神源源不断地渗透到教学中,其透出来的学识和散发出来的魅力吸引着学生,被学生当作榜样。在当堂课的扩展阅读环节,他们和学生一起探究伦理道德、钻研人文历史,教育大爱由心而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仁爱孝亲、正义爱国、礼敬谦和及诚信自律的个人素养和人文底蕴。
(二)开展相关校外活动,形成区域教育特色
首先以欣赏教学为第一步,让学生初步了解传承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其保护传播的意识,提高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带领学生去参观民间艺术、建筑等,并拜访民间艺术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在交流中使师生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
其次是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遗产和文化公园等平台。同时,在学生外出春游、实践活动时,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去参观学习,开展、参与大型活动,营造环境和烘托气氛。大型活动为学生锻炼意志品质创造了环境,使其优点被发扬、缺点被抑制,能起到平时教育起不到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中职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形成学校自身的一种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抓住教育契机,形成舆论中心和凝聚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
(三)借助互联网,开展“互联网+教育”
课堂是主阵地,第二课堂活动是有效途径,互联网是重要载体,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是有效机制。
教育部“中国教育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技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数字博物馆可以实现即时访问和参观,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博物馆不依赖于建筑,而是靠虚拟的空间将馆藏虚拟地展示出来;数字博物馆不需要人力来维持进行,只要通过服务器即可,可以非常直观地展示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利用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的配合加强互联网思维融合,通过大众媒体、影视传播、报纸、刊物等各种媒體手段,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强大的媒介资源,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
中职学生人文底蕴培养的重点是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品德修养。人文底蕴既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又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是传承至今的理念精髓,蕴含了诸多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思考,对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复兴具有重要启示。我们要帮助学生积淀人文底蕴,与学校教育、素质教育等深度结合,贯穿教育始终。
参考文献:
[1]柳小军.中职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J].文学教育(上),2018(5).
[2]章丽丽,杨海群.开发实施花艺课程 积累中职学生人文底蕴[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9(8).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