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电工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27董庆来
董庆来
[摘 要] 在中专阶段,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需要教师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开展电工一体化教学,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合作小组、因材施教以及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五方面展开论述,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以更好地开展电工一体化教学。
[关 键 词] 中专;电工教学;有效探究;实验设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8-0076-02
所谓的电工基础一体化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把课程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电路仿真教学、仪器等进行深度探究,使课程内容可以真正地做到教学一体化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边讲边练,但卻忽略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使很多学生没有办法学以致用,对专业的知识点也并不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需要通过电工一体化教学,既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又要展开技能知识拓展训练,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复合技能,更好地开展课堂内容的学习。
一、通过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对电工的理解
为了能够在中专开展电工教学,就需要学校具备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堂内容的学习。从当前情况来看,中职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并不具备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教师不采用创新化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慢慢失去对电工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困扰。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积极地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现电工专业的相关技能操作,可以从生活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展开知识点的讲解。[1]
例如,在讲解“库伦定律”相关知识点的时候,首先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现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无论是在工业生活还是科技领域,电力都无处不在,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紧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现有关我国电路发展历史的纪录片,透过电路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电工的理解,更好地开展课堂内容的深度讲解。然后,教师利用PPT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类,让学生可以了解到:在真空中,两个电荷间作用力跟它们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是库仑定律。最后,教师向学生强调库仑定律的相关注意事项:库仑定律只适用于计算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非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中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对电工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好地展开知识内容的学习,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开展课堂内容的深度探究活动。
二、通过实验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验教学情境在电工教学当中得到了深度应用,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堂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中专学校就需要完善教师设备,帮助学生又好又快地进行专业能力的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尤其是在电工专业教学当中,软件设施主要包括电路仿真软件、Flash等多种多媒体演示软件,这不仅需要教师掌握相关的技术,而且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能够将这些技能融为一体,更好地向学生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电场和电流”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当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巧,中专学校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开展课堂内容教学。首先,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电场强度和电流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电场强度又和哪些因素相关?让学生能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在教材课本的探究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明白:存在于电荷周围空间,对电荷有作用力的特殊物质叫做电场,而电流是一个表示带电粒子定向运动的强弱的物理量表,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电荷量有着直接的关系。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实验室,让学生用相应的电子设备进一步探索电工的相关用途。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进一步探索电力线的作用,让学生可以采用假想曲线图示法,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从正电荷出发到负电荷终止的曲线,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锻炼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探究。通过实验教学训练,每一个学生能够不断地练习,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更好地开展课堂内容的深度探究,帮助学生又好又快地完善自己的学习体系,开展更加基础的教学内容。如果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配备相关的电气元件、实验仪器、电工、仪表、焊接工具以及投影仪等等,将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内容的深度探究。
三、通过合作小组模式,提高电工教学的整体效果
电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学术,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技能,拥有高超的技能;三是艺术,具有较强的表现手法和管理能力,这三种能力缺一不可,只有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提高电工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小组的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一起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增强自己对电工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重视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打造多元化的课堂内容。
例如,在讲解“电动势能和电阻”相关知识点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合作小组模式,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电源、电动势、电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认真地阅读教材内容,进一步讨论电阻的相关定律。紧接着,每一小组的成员需要认真地阅读教材内容,能够初步明白: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然后,教师要向学生讲述重难点内容,让各小组成员认真地阅读教材,能够明白:在温度不变时,一定材料制成的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截面积成反比,而这个实验规律就叫做电阻定律。此外,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地探索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白相应的理论知识:对于金属导体来说,温度升高会使分子的热运动加剧,电荷运动时碰撞的运动次数增多,受到的阻碍作用也加大,导体的电阻也会增加。因此,通过合作小组模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在集体当中对于较难的电工基础知识,小组成员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一起攻克难关,将理论知识学得非常透彻,更好地开展操作技能的创新,帮助教师提高电工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通過因材施教方法,增强学生对电工的学习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也有所不同,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对电工学习的自信心。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现有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不断增强自己的认知能力,更好地开展知识内容的深度学习。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也要注重一定的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直流电路”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当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教师先带领学生认识串联电路,利用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现电阻串联电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知: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两端的总电压等于串联电阻上分电压之和,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第二个层次,教师在班级里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电阻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不同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阻连接到电路的两端,同时承受同一个电压的电路,学生只有对串联电路非常熟悉,才能够对并联电路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认清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各支路电阻消耗的功率和电阻成反比。因此,在电工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应从简单的知识点出发,帮助学生打牢基础知识,更好地开展课堂内容的深度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五、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中职教学当中,教师需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帮助更多的电工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渠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电工基础知识,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化”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当中,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最基础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理想电压源的基本含义及其符号,能够认清理想电压源和实际电压源之间的区分,更好地开展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化。然后,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大平台,在网上传输本节课所讲述的知识点内容,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网上展现实际直流电流源模型和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示意图,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可通过打造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平台,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更好地开展课堂内容探究,帮助学生进一步认知电工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将感应电流、旋转磁场的颜色进行展现,拓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教师能够获得最为满意的课堂效果。
总体来说,基于学生的基础以及所吸收知识能力的差异性,教师需要采用创新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探讨能力,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适应技能课堂。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也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法,采用相应的案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内容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牛畅.电工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J]. 考试周刊,2013(31).
[2]林丽萍.中职《电工基础》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