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课程思政”实施中的几点思考
2021-08-27张毅
张毅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新教育改革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要求,分析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意义,指出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变革。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融合;中职;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8-0074-02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思政教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调整、变革和发展方能与时俱进。课程思政是新教育改革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内容相结合,在教授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达到真正的“育人”目标。
一、中职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引领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引领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提升教育质量。
(二)加强中职学生的“三观”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通过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充分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的“三观”引导。
(三)促进中职育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思政课程,迈向体系育人的必由之路,通过课程思政,将思政育人的理念覆盖校园的人、事、物,能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
二、课程思政的现状与不足
在传统的中职专业课程教学层面,专业课教师聚焦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教学研究,关注理论和实操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但缺乏对思政教育教学理念的积累与实践,因此在实施专业课程思政时存在“不懂、不会、不愿做”的思想,苦于难以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存在着牵强附会的“贴标签”、生搬硬套、不着边际的“乱挂钩”,相互矛盾、干涉等状况。教师对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把握不准、定位不清,主要源于缺乏企业行业的工作背景,对国内外时政不关心,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出现的新要求、新情况、新问题关注不够,深层次领会和理解不到位等原因。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思政教育的实施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等单一思政课程担任,中职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古板、僵化、教条的印象根深蒂固,教材内容与课堂讲授很难触动他们的心理与灵魂。思政课与专业关系不大,和生活相差太远,与未来的工作难以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不了心理上与情感上的认同,因此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将专业课与思政课割裂对立,从而造成思政教育效果不佳;但与此同时,该群体在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益集团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和不良文化的侵蚀时,缺乏思政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信仰动摇甚至丢失,造成个人与社会反向而行的极端。
三、做好课程思政的几个关键点
课程思政不是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进行简单的拼接,更不是在专业课中专门开辟出一个独立的思政理论模块,而是两者高度融合统一。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需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只有这个承载体稳固了,其承载的思政内涵才能形成有效的辐射作用。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保证专业知识技能的含金量和吸引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好思政育人的作用。要做到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需要把握思政内容融入的比例、时机、频次、方法和技巧等。
(一)发掘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
在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使命。教师要深入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科学内容。要主动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善于发现、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找到课程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引领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呼应的元素和内容,更关键的是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结合点,使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从无意识的覆盖发展为有意识的塑造。
在专业教学中,其实有很多知识点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有的专业教材中直接就含有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的没有直接写在教材中,却能從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衍化而成,有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政发展、专业知识三者契合。例如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对于个人命运的改变,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建设目标,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依据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特点,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不断发掘、补充、完善,优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
(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融合度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中职课程思政就是在赋“能”的同时,更重养“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受职业素养驾驭的职业技能,才是“好技能”,才能开出希望之花、结出成才之果。
中职学生对职业素养最直观的认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频繁的“职业人群”,在情感上有更多的依赖,在行为规范上是最直接的楷模。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展现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尤为关键。“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取决于教学管理规范化,教师教学业务技能娴熟、专业知识渊博、“三观”端正、处事公平、透明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课程、一节节课堂的言传身教,将职业素养的种子随“风”送进学生的心田。
中职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的第二个方面源于未来就业的企业,校企合作是提升这方面认知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的优秀领导、模范员工、在职学长来校授课或进行专题讲座;到企业现场授课;把企业真实业务引入课程;实施工学交替等,搭建好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素养相互融通的桥梁,将重要知识技能点更直接、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行业企业精英,拓宽学生的视野,让职业道德操守、职场环境、职场文化、职场关系处理等成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教学突破点和思政元素着陆点,使学生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懂得将个人理想和实际情况密切结合,提高职业素养,树立法纪观念。
(三)加强课程思政与课程体系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实现思政育人的重要一环,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条块分割、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课程思政不协同、课程思政与课外活动的割裂、课程思政与课程教材不匹配等问题,难以构建一套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所以建立符合中职专业发展的思政教育体系,要遵循学科的内在属性、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加强课程思政与课程体系的协同效应。从纵向来说,课程思政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实施性课程计划、教材、授课计划、教学设计、课程实施等方面相互协同,将党的理论政策、价值观的塑造、“四个自信”、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分期、分批、循环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横向来看,专业内不同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须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挖掘其思政元素,课程间的思政内容和形式切忌重叠,理论课和实操课应有不同的思政侧重,形成协同效应。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应同向同行,避免在课程思政实施时思政元素的缺漏、重合和内容单调重复,使每一门课程都发挥出各自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四)关注课程思政的形式与接受度
相对于同龄的高中阶段学生,近年的中职学生群体呈现出明显的生源地分散、家庭情况复杂、与家庭关系一般、情绪波动大、自我监控力弱、关注点差异大等特点。虚拟世界的网络游戏、社交软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成为绕不开的重要部分,而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的矛盾差异又促使其对自身的否定,形成对未来更大的迷茫。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难度都毋庸置疑。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基础在于了解中职学生的成长背景,决定课程思政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如何提高学生认同感,进行课程思政时,针对有着不同成长背景和经历的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入课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从学生愿意听到听得懂,增强认同感,进而引发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自我体悟、相互启发,实现思政引导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的良好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才能培育徳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中职课程思政的实施,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是教育领域一次比较深刻的“纠偏”,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是新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回归教育本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春花,常潇丹.找准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以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5):56-57.
[2]刘冰,牛莉莉,张璐.“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J].纺织服装教育,2018,33(6):439-442.
[3]何紅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4]霍群.论职业素养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体系的科学建构[A].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8.
[5]张昭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思政课堂的路径研究[J].荆楚学术,2020(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