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打造“交互式”实境实训教学体系
2021-08-27张静
张静
[摘 要] 上海市群益職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突破实训空间不足、实训内容局限、实训手段传统等问题,成立了上海市学前教育专业开放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以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为目标,打造了“交互式”实境实训教学体系,拥有真情境、信息化、人性化的实训教学环境,设置了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多样化实训课程,完善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混在教学、多元评价的“交互式”实训教学模式。现代化的实训教学体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提高了学校的社会辐射、引领作用。
[关 键 词] 中职;学前教育;实训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8-0056-02
一、建设背景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文件)第二十三条文件精神指出:“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及实训教学体系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了突破实训空间不足、实训内容局限、实训手段传统等问题,于2017年投资兴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是目前上海市中职学前教育唯一的开放实训中心。实训中心以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为目标,打造了“交互式”实境实训教学体系,拥有真情境、信息化、人性化的实训教学环境;设置了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多样化实训课程,融入了蒙氏教育、STEAM实训内容;完善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混在教学、多元评价的“交互式”实训教学模式。
二、建设过程
(一)秉持“理实一体、人文熏陶”的理念,打造“真情境”的实训环境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这也是情境教学中教学环节设计的理论依据。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的各种真实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1.模拟真实工作岗位,巩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实训中心设有专业实训室19间,实训工位585个,其中独立钢琴房43间。各实训室功能区分明确,均模拟真实的工作岗位,实训操作设施、设备、材料还原托幼机构真实场景,给学生营造浓郁的工作氛围。每间实训室操作材料丰富,可供一个班级30~40名学生同时操作练习。逼真的操作材料和模拟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迅速理解和掌握,与真实的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2.创设人性化环境,增强环境育人效果
实训中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强调“行为育人、环境育人”的德育模式,在环境的内涵建设上独具一格,既渗透了学前教育的企业文化,又蕴含了职业素养和专业核心文化,力争让环境成为会说话的教育资源。整个实训中心色彩明亮,充满温馨、舒适的育人气氛,营造了浓厚的人文环境,实现了文化引领、环境育人的功能。
在实训中心管理制度上,我们也采取了灵活的弹性管理方式,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比如针对琴房、舞蹈房的使用,我们在课后时间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自由出入琴房、舞蹈房进行练习。独立的钢琴房使练习不受干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了专业技能。
(二)对接工作岗位,引进国际化课程,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课程要想完美对接工作岗位,服务社会需求,必须充分分析人才培养需求,挖掘课程中的技能培养要素,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
1.对接岗位,完善实训课程体系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层次多样,既有三年制普通中职班,又有中高职贯通班和中本贯通班。办学层次的多样性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要兼顾保育员、育婴师、保健员、幼儿教师四个工作岗位的多种知识和技能。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训中心的功能定位,我们开设了幼儿生活活动保育、幼儿保育综合实训、婴幼儿常见病症识别与应对、0~3岁婴幼儿教养等十多门实训课程。丰富的实训课程体系,既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深度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综合性的专业素养。
2.加强“保育”课程,突出“保育”核心能力
在托幼机构中,无论是保育员、育婴师,还是幼儿教师、保健员,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对婴幼儿的保育能力。因此,学生习得一定的保育知识和技能便是学前教育专业四个工作岗位均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在实训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我们将幼儿生活活动保育这门实训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所有学生均需学习该课程。
3.引进国际先进课程,拓宽师生的专业视野
实训中心在建立伊始就与国际接轨,一直保持着它的先进性,成立了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实践都被世界各地广泛认可的“蒙台梭利教育活动室”“STEM游戏活动室”。为了能完全胜任这两间实训室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专业还派出了多位教师学习“蒙氏教学法”和“STEM游戏活动理论”。实践证明,这两间实训室的建立开阔了师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专业发展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实训教学手段的交互性
1.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混在实训教学
实训中心设备先进,每间实训室均安装智慧黑板,配有无线网络,可以实现交互式学习。通过艾课堂、学习通等教学软件,课堂变得更具有趣味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软件,将一部分实训内容上传至互联网,学生可以使用手机、iPad、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在课前预习这些内容,实训教学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教师的实训操作示范,学生可以在移动终端反复学习,不受时间限制。
2.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强任务真实性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创设工作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工作岗位的特点和真实需要,实现实训操作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比如教师通过到企业拍摄照片、视频,或者和企业建立联系,实现远程互动,或者通过虚拟仿真软件等,可以创设良好的工作情境,使实训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3.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每间实训室都安装了录播、直播的设备,通过现场录播、实时回放等功能,教师可以将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问题,以回放的方式显示出来,集体讲解,及时纠正操作不当的地方。对少数游离在外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显示,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督促他们进行操作练习,使实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增设灵活的选课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着眼于服务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定位,除了统一开设的实训课程外,我们还引入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蒙台梭利教育课程和STEAM课程。此外,还设置了教育戏剧课程,作为学生的拓展课程。这些课程以社团的形式开展,一般安排在周末,供学有余力、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灵活的选课模式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为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多元评价,增强实训评价的实时性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多维度和開放的,不仅要评价学生多个领域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多元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应该通过全面的评价将学生的发展引向更人文、更科学、更合理的轨道上来。因此,我们在实训教学评价领域,采用了多维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1.优化传统评价方式,多维度开展评价
对学生来说,有效的评价能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学习动机,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我们将评价的主体定为教师、同伴和本人。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实训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和对实训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价。实训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包括结果是否正确、技能操作过程是否规范;实训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解决任务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等。评价要讲究全面性、合理性,不仅要总结学习上的成功要素,更要发现不足,改进问题,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2.借助信息化手段,及时完成评价
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直播、录播、回放等手段,教师可以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学生实训操作时的学习状态和实训操作是否规范。学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发现自己操作的不足,便于及时纠正。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完成签到、答题、作业、考试等内容,教师可以快速得到学生的成绩反馈,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一目了然。课后作业中关于操作的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拍摄视频,上传至作业库,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督促学生课后练习。信息化教学手段能促使实训教学评价更便捷、更及时。
三、成效与影响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还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更快地发展,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保障了专业课程有效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包含与保育员、育婴师、保健员和幼儿教师四个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实训操作的课程多达十几门。实训教学体系完善后,3468.5平方米的实训空间,585个实训工位,保障了所有实训课程的有效实施,良好的实训设施设备又提升了实训教学的效率。同时,温馨的人性化环境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训教学体系的逐渐完善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完善的课程设置、逼真的企业工作环境、温馨的人文环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工作岗位的特点和真实需要,实现了实训操作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提升了专业技能。近两年来,学生的专业考工通过率比以往大有提升,在市级、国家级的各项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颇受用人单位好评。
(三)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创建完成后,其示范辐射作用明显,社会影响力大,对上海市乃至全国开展了社会服务。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引来了全国众多参访者。在社会服务方面,多次承担了上海市托幼机构的保育员、育婴员职前和职后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高艳.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6(9):211-212,220.
[2]范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实训教学的融合性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7):86-87.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