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2021-08-27陈芬芳
陈芬芳
[摘 要] 比较教学法是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品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展示在大家面前,学生比较不同的作品,通过思考理解错误原因,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对能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提出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的问题,其次利用学生的兴趣将比较教学法的应用方法分三步进行阐述,最后阐述了比较教学法的成效。
[关 键 词] 中职;信息技术;比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224-02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1: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让学生的学习陷入了困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教材第六章中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地址,学生一听到这个概念就提不起精神来,从内心就抵触这个概念,不想去学。他们觉得读书无用,理论的东西跟实际相差太远,根本用不上……
问题2:对任务缺乏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操作无法进行下去。
计算机应用基础有些知识点还是有点难的,如教材第六章中分类汇总这个知识点,多次强调在做分类汇总前要先对分类字段进行排序,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在没有进行排序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分类汇总,导致结果又错又乱,操作无法进行下去。
二、概念界定
比較教学法是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品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展示在大家面前,学生比较不同的作品,通过思考理解错误原因,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对能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三、理论依据
(一)比较教学法
将彼此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授课内容经过老师的提取与编排,组成比较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类比等积极的比较思维,概括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进而形成比较式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关注知识的传授外,更应关注学习方法的传授。
(二)杜威兴趣理论
杜威认为,兴趣标志着自我与对象的有机统一。依照活动的类型将具有教育意义的兴趣划分为身体本能活动的兴趣、制造的兴趣、纯粹理智的兴趣和社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愉悦学习的体验,由厌学转变成乐学。
四、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设计
1.导入
(1)上周进行了期中考试,我们的成绩已出来了,有些科目成绩可能同学们还没拿到手。但我这里已经全了,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总分吗?或是你的竞争对手的总分吗?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求总分的素材用本班学生实际的分数,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成绩再差的学生也会对自己的成绩或同伴的成绩感兴趣。所以在选择素材时选择学生实际的成绩最好。
(2)你们想知道***的总分是吗?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帮忙算一算。
【设计意图】要选择一位在班上人缘好的同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会大喊:老师,叫***来算!!!)
(3)好,那就给***一分钟的时间,让他算一算!其他同学在下面算,看有几个同学能算对。
(4)老师发现有好几种答案,说明有同学算错了。
2.讨论与实战
(1)讨论
①这样吧,你们一分钟算了一个,还出现了好几种答案,我几秒钟算全班的总分怎么样?你们注意看仔细了,我只做一遍,做完这一遍,我就让同学上来做,看看两位同学是不是都能做对!(教师演示)
②刚才同学们已经看老师演示过一遍了,你觉得你会了吗?(教师演示第二遍)
(2)实战
小任务1:①同学们实战用SUM函数求总分。
②展示两位学生的结果。比较不同计算方式,哪种更方便。
小任务2:①用类似的方法求班级同学的平均分(AVERAGE)。
②展示两位同学的结果,并比较两位同学的结果,思考错误原因在哪里。
小任务3:利用以上的学习经验求出全部最高分、最低分。(学生进入小任务3,有了前两次的比较学习,学生自主求出最高分和最低分)
(二)教学实践
1.课前
对教材进行处理,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如笔者所教的是旅服193班,是个普通班,学习积极性不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前,要充分了解他们。这些学生自觉性不强,但是好奇心十足。所以在教学时选择的素材一定要是他们感兴趣的,这样他们才会抬起头来。如在上函数这章时,若根据教材内容来介绍SUM函数是求和函数,AVERAGE函数是求平均数的函数,MAX函数是求最大值的函数……估计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听。显然这样的教学是枯燥的,他们是不感兴趣的。所以笔者在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以旅服193本班的期中成绩为素材进行教学。
2.课中
以求旅服193班所有同学的总分为例来学习SUM函数的应用。在讲SUM求和函数时,笔者提问:你们知道班上***的总分是多少吗?(选取的学生也要有一定的讲究,一定要选取平时在班里人缘好的学生,这样有助于更多的学生抬起头来)。请一位同学上来算一算,这时课堂的氛围会很活跃,很多学生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的。
师:期中考试刚刚考完,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自己总分考了多少?来,***你来帮我算算你们班的***总分考了多少分。(顿时全班沸腾)
生:老师,他数学不好,算不出来的,你还是叫***吧!
师:没事,***,我们就来算给他们看看!
生:老师,我算出来了,总分是439分。(其他同学:小样,你看看你有没有算错噢!我们算出来可不是这个分噢!)
师:好,不管这位同学算得对不对,我们再让他来算下一位学生的成绩。
生:别啊,老师,这算一个我就很困难了,再让我算一个,那实在太遭罪了。(其他同学开始起哄)
师:这样吧,给我3秒钟时间,我把全班同學的总分算出来,你们说我能不能做到?
生:老师,你有这能耐啊?
师:千万别眨眼,开始了噢!3,2,1结束!
师:看,结果出来没?
生:全部出来了啊!怎么这么快?老师你用的什么办法啊?
师:想知道?真的想知道?
生:老师,你就快说嘛,怎么做的?
师:好,我再用3秒钟做,看仔细了噢!3,2,1,结束!
师:做好了,你们会了吗?
生:老师,你也太快了,还想再看一遍!
师:这样吧,有些同学已经会了,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大家去实战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心得。
生:学生进行实战。(大部分学生用了半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
生:老师,这也太简单了吧,我还以为很难呢,我也是可以当学霸的么!
师:那好,你边上不会的同学由你来搞定,其他会做的同学也把你边上的同学都搞定!
师:现在大家都会了吗?会的举手!
生:全班都举手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求总分时还有同学用了其他的方法,我展示出来给大家看一下,思考哪种方法更好。(=B2+C2+D2+E2,=SUM(B2∶E2),=SUM(B2,C2,D2,E2))
生:第二种最好,因为方便。
师:下面我们来算平均分,用的是AVERAGE函数,大家试试会不会做。
生:实战用AVERAGE求平均分。
师:刚才看了一下,很多同学都做出来了,我把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结果呈现给大家。分别是表1和表2。
师:你们觉得哪个是对的?哪个是有问题的?比较一下并思考问题出在哪。
生:图2是错的。你看图2平均分,都100多分了,他算平均分的时候,把总分算进去了,才出现这样的结果,所以只要把总分去掉,就可以了。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透彻!做时要把区域选对,求平均分时我们选择的区域应该是B2∶F2,而不是B2∶G2!
师:马上把刚才有问题的改掉,会做的用MAX,MIN函数求出每门课的最值!
师:求平均分对的举手!
生:全班学生大部分举手了。
图3是没进行比较教学时学生求平均分的情况,本班总人数是46人,正确的有23人,错误的有17人,没有做的有6人。图4是进行比较教学后学生求平均分的情况,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做正确的有40人,正确率大大提高,说明比较教学法是有效果的。
3.课后
课堂中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不能按照快的同学往下讲,需要顾全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完成快的学生也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干等着,可以把下节课的内容先给他们做,做得慢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完成。最后通过QQ群把作业上传,以便于教师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他们的典型错误,并把每位学生的错误记录下来,批完后把这张批改错误记录表发给学生,学生会很关注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同时也会跟同学去对比自己的错误情况,他们会交流当时是怎么做的,这样便于他们在课堂外找出自己的问题,等到真正上课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相关建议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处理,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将他们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学生也备教材;课中要根据班里学生的情况,即具体的学生要具体对待,如要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那就一定要找平时在班上比较活跃的学生,只要这学生一站起来,班上很多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在他身上,学生的兴趣被进一步提升。然后采用他们比较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最终将学生的作品成对呈现出来,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吴继维.杜威兴趣教育思想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张翠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J].湖南教育(B版),2019(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