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无止境,“新”有灵犀

2021-08-27叶翠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期
关键词:德育课内容思想

叶翠萍

[摘           要]  根据当下形势,探讨中职德育课堂该如何创新,以更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达到有效、高效的教学目的。“创”无止境,“新”有灵犀,要创新德育课堂,可从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新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去尝试和努力。

[关    键   词]  创新;中职;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02-0190-02

2017年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报告。报告展示了新理念、新观点,拓展了新境界,做出了新部署。其中“创新”一词先后出现不下50次,足以反映出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无创新,不出名;不创新,无出路。近几年,整个世界,各个领域,创新的风暴愈演愈烈,创新的脚步迈得更加紧、更加快、更加猛。科技界的创新带来各个领域的创新,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危机感,陷入更多的思考。厂家在想:我的产品要怎样创新,才能更适应市场需要?商家在想:我的销售方式该怎样创新,才能让生意更好?节目组在想:我的节目形式、内容该怎样创新,才能更符合观众的口味,让收视率更高?……而我,一个普通的中职德育课老师,也必须思考:我的课堂该怎样创新,才能让学生更能接受,使教学更有意义?

一、插上新思想的翅膀

古往今来,思想都走在行动的前面。汉高祖的儒家思想,指引着他“休养生息”的惠民政策,得民心、得天下;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念,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习近平“新时代呼唤和催生能引领中国强起来”的新思想,正带领全国人民奋斗“伟大中国梦”……德育课,一直给人以“高高在上”却“闷闷不乐”的印象,就是因为德育课太“德育”,不是“知识灌输”,便是“道德绑架”,所以一些陈旧的思想理念需要摈弃,需要解放,我们要给德育课插上新思想的翅膀。比如,要解放老师“给”、学生“收”的思想,挖掘学生的潜在需求,创建受欢迎的课堂;要解放老师“主”、学生“次”的思想,让学生作为主角参与其中,创建活动式课堂;要解放授“鱼”不授“渔”的思想,以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创建能力型课堂;要解放老师“会教”、学生“不会学”的思想,因材施教,以学促教,创建互惠型课堂;要解放德育课只有“闷”、没有“乐”的思想,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创建趣味型课堂。在此基础上,课堂上引进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打造云课堂、慧课堂……当然,有了这些新的思想理念,德育课教师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更要使出浑身解数,在授课内容、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致力创新。

二、朝着新目标前行

德育课,其前身是思想政治课。既有与时政结合的身份,又有与思想品德的关联。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政治制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哲学基础知识等,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我非常认可这种跟其他学科一样的,肩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如何去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因此,在每一次备课前,我们都会去挖掘本次课的三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的课堂,要增设新的目标,那就是拓展创新——我们要更注重去挖掘每一个课时、每一个知识点,如何去渗透,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甚至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个目标可以在三大目标之内,也可以独立其外。比如在学习哲学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提高创新的意识,结合专业学习创新思维,提高创新的能力;在学习《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一课时,除了突破货币的由来和本质等知识,要培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金钱观,还把发散思维,让学生模拟货币的发行和运用作为拓展创新的目标;又如在学习《职场通行证》这一课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职业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考怎样创新自己的职业素质等目标。

三、新形式承载新内容

内容和形式,从来就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内容决定着形式,形式反映着内容。酒香不怕巷子深,告诉我们内容的至关重要,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又提醒我们形式的不可或缺。新思想指引着我们去更新内容,与时俱进,更高质量地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新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形式,更高标准地以学生为主,教学生做主,让学生做主。近年来时兴的项目教学、生本教学、任务驱动、职业素养教育、导学法等,我认为它们归根结底就是让内容活动化,把活动内容化。即一方面把课堂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心,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动心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比如,在学习《职业礼仪》一课中,我指导学生把教室扮成职场,动员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的礼仪知识。如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参与设计、规划、组织、安排、演绎、评价等各个环节,课堂成为“职场礼仪总动员”;又如在教学《价值规律》时,我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课件制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折星星,团结合作,展开效率的竞争,更好地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这些难点。如此,课堂不再乏闷,学生不再被动,难点不再纠结。在学习《消费与消费心理》这个内容时,我先在手机App上设计了一个消费情况问卷调查表,快速、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再在课堂上展开消费心理的辩论赛,让他们形成自己健康、积极的判断,最后分享马云的理财观念。而在挫折教育课堂上,我没有高谈阔论地去说教,而是选了一本最简短却最有趣的书《失落的一角》,把50页左右的内容变成50张图片,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一人读一张,从而让挫折教育隐藏其中,却让挫折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陶行知: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思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能接触社会、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埃德加·福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于是,我努力地创设这样的课堂:有音乐让学生欣赏、有图片让学生观察、有故事让学生分享、有游戏让学生挑战、有小品让学生表演、有比赛让学生竞争、有问题让学生思考、有案例让学生分析、有时事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知、信、行的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能“渔”,且得“鱼”。

忽如一夜微风来,教学走进微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教学形式和内容都注入了更多的元素,传统课堂甚至被完全翻转,手机和电脑,下载学习App软件,如“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微课掌上通”、云课堂,教师开辟公众号,设计制作微课,使用先进VR技术等,把一系列的信息化手段不同程度地巧用在教学中,从而开发了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跟上信息化教学时代的脚步,我也在这方面开始尝试。比如在《职业道德的养成》一课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慎独,践行慎独,我设计制作了《慎独让生活更美好》的微课,把它穿插在教学中,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一课中,我设计制作了《货币的前世今生》微课,用简短有趣的动画把学生带进课堂,再让学生在手机H5小游戏中体验货币不断发生变迁的过程,理解货币的本质等。如此,学生可随时随地预习、学习、评价、讨论、上传作业等,真正实现学习永不掉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挖掘,更多地去思考、创新教学方式,让信息化手段渗透整个教育过程,为德育课带来勃勃生机。

四、翱翔在新评价的那片天

过去我们的评价以考试和作业考查为主,主要是单一性和单向性的,主要是老师通过学生考试和作业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然而在这个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个性张扬的青春期孩子,既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多维的新评价。评价的主体新了、多了,评价的方式新了、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迎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天地。

其一,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校、家长、老师,也可以是学生;甚至在校企合作推动下,企业也成了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也让德育课教学更具有市场价值。利用当下的先进技术,如问卷星、评价小助手等,家校联动、校企联动早已实现,各评价主体都能够通过这些技术和平台去评价。其中,教师和家长的评价,给学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引进来,可以更加全面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使评价更为客观、更为具体、更为科学。

其二,评价的方式多维化。评价的方式再也不仅局限于考试、考查、作业,评价的方式以时间来分,可以是短期的、及时的、长期的、延迟的、课前的、课中的、课后的。评价的方式以内容来分,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展示型的、调查型的、操作型的等,也包括发展性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所以,我们希望一节德育课下来,学生也许是最佳参与者、最佳设计者、最佳组织者、最佳合作者,学生在老师的激励、同学的鼓励下能收获更多、更好。

新思想、新目標、新形式、新内容、新评价,这些仅是我在创新中职德育课堂上所作的尝试和努力,借用古人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无止境,“新”有灵犀,机遇与挑战并存,愿我们的中职德育课在创新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张海南.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陈丽梨.中职校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沈慧伶.高中政治课综合探究式教学的切入点[J].才智,2010(20).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德育课内容思想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价方式探究
浅谈微课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