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取向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2021-08-27林宏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校园文化

林宏宇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日益得到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探讨新时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心理观对中职生心理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构建积极心理观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176-02

在人生发展阶段,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中后期、成人前期,这个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动荡时期。在现实成长境遇层面,中职学生是被教育分流体制筛选下来而进入职业学校的,与同龄的高中学生相比,挫折体验更多、自我价值感低、人生目标模糊。在教育教学层面,职业学校探索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技能教育代替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但不少学生并不是出于求知的需要,而仅出于一时好奇,积极主动性很快消失。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人人有出彩机会”的大背景下,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探索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调动学生的内在自我实现动力成为中职学生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新时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但渴望得到认可

中职生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学业失败的经历、家庭情感关爱缺失和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的偏见和歧视带来的心理体验使中职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人际间的冷漠感和自我封闭心理。在中职阶段的人际冲突、情绪冲动和违纪率都明显高于同龄的高中生。在长久得不到认同的成长环境中,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自我价值感偏低,自卑情绪明显,甚至对学校生活充满厌恶,对社会交往存在逃避。

但是,在消极的成长环境中,中职生在某些方面往往又展示出个性和特长,如在音乐、舞蹈、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等方面有过人之处。他们也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并得到他人的认可。

(二)学习动机目标缺失,但思想意识活跃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缺乏目标和动力,学业获得感低,导致中职学生在校厌学情况明显,尤其表现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课后玩闹不学习,也常有中途放弃学业的情况。此外,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学生对职业没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缺乏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目标的缺失使中职生缺失了一种内在的持久成长动力,失去了参与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与热情。

但是,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守规矩”表现出更为活跃的思想意识和创造力。在中职阶段,课业负担相对轻,升学压力小,课余生活丰富,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有利于拓展兴趣培养职业目标。

(三)自我控制能力缺乏,但自我意识增强

中职生自我意识较强,把自己当成“成年人”,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反对父母和老师权威式的干涉,希望能以独立人格出现。由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在面临许多矛盾和困惑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情绪失控,所以中职生因为一点小事情发生打架、斗殴以及破坏公物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但是,恰恰可以利用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这一特点,抓住自尊心强这一特点,帮助中职学生挖掘自身的闪光点,通过正面积极评价,建立成功体验,提高自控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积极心理观对中职生心理发展的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2]。对心态趋向于消极的中职学生来说,更迫切需要积极心理观的影响。

(一)从过于关注学生的消极面到发现闪光点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偏差行为、负面情绪、挫折教育等方面的疏导为主,主要关注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行为。这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个体发展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方面,过分关注个体心理的消极层面,偏离了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一目标[3]。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中,通过正面的关注和积极正向的活动,可以快速转移学生对负面事件的关注和排解不良情绪的困扰,让学生在积极情绪中找到健康的自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和正向行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通过积极、平等、尊重的语言,营造宽松和信任的交流環境,引导学生激发潜能,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从对立的师生关系到和谐同进的协作者

面对有偏差行为的中职生,中职教师主要以道理说教、情感压制、行动管制等方式进行教育,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紧张是普遍现象,教师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消极期待,师生关系面临着诸多矛盾、困惑,甚至冲突,这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也有消极影响。[4]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现偏差行为问题学生身上的“例外”,以开放性、包容性的眼光分析学生的行为和动机,构建民主、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构建以积极心理观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以心为本,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职教心育体系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重,既需要矫正和辅导问题学生走出困境,也需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发展;既需要聚焦当下现实问题,也需要预防未发生的可能。从学校层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分工协调,多方联动是做好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构建适合中职学校特点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领导小组开展顶层设计,起指挥和协调作用;完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团队和硬件设施建设,起执行攻坚作用;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起支撑巩固作用;利用学生朋辈咨询疏导,达到互助成长,起到基础预防作用。

(二)学科渗透,形成融入积极心理观的中职教学教育理念

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力,产生厌学的心理和行为。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占据了中职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方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观能够潜移默化地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中职学校不仅重视理论教学,也重視学生实训操作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积极的教育目标,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优势的发挥,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握课程的难易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正面且积极的评价,以实施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人出彩,积淀融入积极心理观的中职校园文化内涵

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积极心理观,提炼适应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形成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常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活动性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良好的教育契机。要整合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制度,确立中职生“筑青春梦,激发活力;筑职业梦,确立理想;筑中国梦,点亮人生”的学生成才路径。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参观研学、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交往、合作、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通过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四)全员参与,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心育工作队伍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育人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在班级中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班团干部紧密配合和全员心育队伍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力量。要明确班主任心育主体责任,加强班主任积极心理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工作技能培训,培养用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待学生成长问题的能力。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团干部的相互配合,运用好班团活动课、课间活动、运动会、寝室生活、家访等学习生活载体,树立积极正向的班风、学风、舍风。

(五)家校协同,探索家校协同合作式积极心育的有效路径

家庭教育往往是中职生成长教育的薄弱环节,部分家长正是抱着“教育失败”的心态,寄望于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家长的有效配合可以帮助教师尽快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心理特点,发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要重视了解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倾向,通过办好“家长心理学堂”,帮助家长建立积极心理观,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现状。立足建立积极亲子关系,引入家长正向评价,帮助家长客观全面地看待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状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立足亲子共同成长,帮助父母参与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划,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让家长成为学生实现目标的助力者。

四、结语

中职学校应当多措并举构建积极心理视域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通过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中职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认识,设立科学目标,创造成功体验,进而产生充实感、自信感、价值感,形成健康的人格。要构建中职学校特色的心育体系,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辅导,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家校协同的心育共同体。重视从学生的特长兴趣中发掘和培养优秀的专业技能,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总之,换个角度看待中职生,尊重中职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激发成长的心理潜能,以心为本,助力出彩,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秋燕.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0):200-201.

[2]刘维婷.浅议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3):168-169.

[3]郭徽.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现代职业教育,2017(5):364-365.

[4]颜苏勤.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7):35-37.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校园文化
“没有用”的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