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课堂上任务驱动的有效实施
2021-08-27石海燕
石海燕
[摘 要] 在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并引领学生在计算机任务的探究和完成过程中高效实现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计算机学科素养的完善。
[关 键 词] 中职;计算机;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116-02
任务驱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教育引导手段。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善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在计算机任务的合理布置和引导下,促使学生高效投入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进而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有效完成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实现计算机任务的高效完成。同时,为了高效完成计算机任务,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组织形式融入任务驱动实施过程中,并在参与兴趣的带动下引领学生积極、主动地投入计算机任务的思考和探究中,进而逐步达成良好的知识学习和任务完成效果。
一、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遇到的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模式为教师按照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要求来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教师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通过实际的操作进行任务流程,从而加强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中二者分离的状况,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投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学以致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校园信息化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运用计算机的频率明显提高,如班级的各种事项统计、课堂的学习成果展示等,我们需要将各类数据汇总到电脑的办公软件中,这也是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然而课堂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Excel函数”中,各项内容包括平均值、最大值、求和等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班级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不错,然而还有的班级多数学生都不在状态,没有参与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使用的任务教学法,结合学生学习生活而布置的任务还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为什么呢?许多学生有学习需求却毫无学习动力,抱着这些困惑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加以观察,希望能够找到相关的方式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如今的中职计算机教材结合了项目教学法进行编写,将整个章节划分为许多分任务。然而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学生难以对任务产生兴趣,班级内部学生学习内容的消化程度不同,甚至在同班学生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也就难以提高课堂效率。
任务教学法到底应该如何适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核心关键点就是任务的设置。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应当考虑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考虑到学生的阶段特性、个性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我们难以避免三方面的错误,难以提升任务教学法的效果。
(一)任务设置以课程标准为核心
在运用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设置任务是其中关键的一环。设置任务要结合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然而任务的布置并不是独立的,它需要考虑更多学生方面的因素影响,任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不是压迫学生学习的理由。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的课堂中,只是在枯燥地完成任务,而没有投入兴趣,学生变为做任务的“工具”,也就违背了任务教学法的初衷。
(二)任务设置单一
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不一样,还有过往教育培养的方式不同,学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化,每个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都有着巨大差别。计算机能力强的刚到中职院校就能自己建设网站,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甚至基础的搜索方式都不会。不结合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布置任务,会使得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因为任务过难而丧失学习信心导致最终放弃。另一方面中职院校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单一的任务设置难以实现任务教学法的实效性。
(三)任务设置唯兴趣化
一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任务时仅仅考虑了学生的兴趣问题。运用任务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达成学习任务、形成知识架构。而以兴趣导入的教学任务设置,大多数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兴趣,却难以稳定、长久地吸引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困难,学习动力容易被打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的意义才能够保持学生学习的长久性。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情境创设布置任务
在任务驱动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提出需要大家完成的计算机任务,往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进行任务布置,并引领学生在情境参与中建立学习和探究兴趣,进而在情境中认真参与,主动接受计算机任务,为计算机知识学习和任务完成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在学习“Internet应用”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为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就在课堂上借助情境的创设实施教育引导:奶奶的手机欠费了,但是家附近没有电信营业厅。你能不能帮助奶奶在网络营业厅为手机充值?大家被这种生活化的情境牢牢吸引,并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情境创设的实施有效激发,并能够在情境参与兴趣的帮助下积极投入情境任务的思考和分析中。接着,笔者乘胜追击,进一步细化计算机任务为登录网上营业厅查询话费使用情况,并进行话费缴纳。最后,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投入情境的参与和任务的思考过程中,并在兴趣的帮助下高效进行了后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进而高效完成了笔者借助情境布置的计算机任务。
(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当学生欣然接受了计算机任务之后,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针对完成任务需要用到的计算机知识加以自主学习。此时,学生为了高效完成计算机任务,就会主动投入计算机知识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中,并借助课本的研读和思考有效地實现基础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有效建立计算机任务完成的能力和素养。
例如,在学习“Word2010文字梳理软件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依然以情境创设的课堂实施形式为学生布置计算机探究任务:小明需要一份求职报告在面试的时候进行应用,但是因为手头没有计算机无法完成。请大家帮助小明完成一份求职报告。接着,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积极投入计算机知识的自主学习中,并借助课本知识的详细阅读和Word文档的建设与实践操作逐步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期借助高效实施的基础知识学习环节为有效完成计算机任务做好准备。最终,学生经过自主知识学习和分析不仅实现了文档创建、格式设置、页面设置、表格制作与图文混排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结合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计算机上高效展示求职报告需要的各种设置,进而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三)合作探索完成任务
当教师发现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针对计算机知识实现了基础认知和理解之后,教师就需要借助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要求学生以计算机小组为单位共同投入计算机任务的探索和完成中,并结合自学知识的应用、任务完成步骤的讨论和探索在小组中高效地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进而共同完成计算机任务,实现任务完成成就感的充分建立。
例如,在学习“Excel2010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使用情境创设的教育引导手段实施教学:老师需要统计班级中学生的图书订购情况,并结合统计成果的表格上报学校,请大家结合数据帮助老师完成电子表格的设置与制作。学生在情境的任务带动下积极投入自主学习中,并在学习完成后与自己的学习小组成员结合计算机任务进行讨论和分析,一起高效完成计算机任务。在任务分析和实践中,大家积极讨论、认真探索,并结合工作表格式的设置、工作表中数据的分析与最终打印等知识内容加以合作实施,进而在小组合作中高效完成了图书统计表的制作,并在合作和探索中解决了计算机知识应用问题、实现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合作能力的完善、计算机应用自信和成就感的健全。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正视任务驱动这种教学引导形式,并在课堂上借助情境创设实施任务的布置,进而引领学生在情境参与中建立任务探究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基础常识进行知识学习,以期借助自己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为达成计算机任务做准备;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学习小组共同探究计算机任务,并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最终,学生将会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知识掌握、完成知识应用、实现能力提升、建立个人成就感,并有效成为知识丰富、能力健全和计算机素养完善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有效实施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
[2]贾莉莉.浅议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
编辑 张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