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2021-08-27常娥
常娥
[摘 要] 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育、学校德育和课外活动中。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将单独、机动等多形式结合起来开展。因此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要编写一些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课程还要注意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协作体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进行。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086-02
一、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激发学生形成正向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观念,提升在学习中的耐心、意志力。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课程教学实施来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困难,建立学习自信心,在学校中充满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第二,基于心理健康课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掌握较高效率的学习技能。第三,基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诊断及心理问题矫正。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提高学生认知技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良好心理状态的支持下实现学业成功与人格健全发展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总体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设计中要充分考量具体内容,当然内容的选取要从学生具体情况入手,因此做好学生情况分析十分必要。
(一)对于外向型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指导的设计
对于外向型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要注意从好学深思、有错必改、竞争合作、分散注意、加强计划等方面入手设计内容。
外向型的学生容易浮躁、不够踏实,不求甚解,要教他们学会思考。外向型的人一般比较大度,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但做事易马虎、粗心大意,不太在乎学习中的细节,对错误也不认真改正,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有错必改,如让他们在课上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并提醒其对照记录内容改正。外向型的学生一般自主学习效率不高,因此针对其特点,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互助形式,将不同性格的学生放在一起互帮互学,以这样的形式来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与效率。外向性格的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因此课程中要注意分散其注意力,课程学习时间要加以控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休息。外向型的人,由于精力比较旺盛,常常同时做两件事,这样使本来就容易分散的精力更易分散。所以一定要提醒学生集中注意,避免因为周围的气氛异常和自己的心情变化而分散注意力,一心二用。外向的学生一般活泼好动,浮躁多变,坐不下来,因此应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入手,培养耐心。
(二)对于内向型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指导的设计
对于内向的学生首先要让其学会自信,内向型性格的學生往往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容易心神不安、焦虑烦躁,影响学习效率。要帮助这类学生学会自信,消除自卑。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心胸狭隘,当学习未达到预期目标,就容易情绪波动。因此,应培养其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不要过多责怪和批评,以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其次是要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专注度,内向的学生往往独来独往,独自学习,时效较高。由于他们想象力丰富,遇事敏感,要提醒学生防止独自学习过程中想入非非,浪费时间。最后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内向的学生一般自制力较强,学习较自信。但一天到晚的学习,把自己搞得紧张,实际效果会下降,需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应劳逸结合。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为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薄弱所以课程设计的目标要低,学生往往在课上学不会,会受到挫折而失败,认为自己不行,丧失信心。因此,制订目标时应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从而树立和保持学习的信心。同时要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灵活的方法立刻去做,应当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当确定一件事时,就要立刻去做,不要拖延。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
本次研究中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给予了不同内容、目标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与学情分析是并行的。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中职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与父母和亲友关系相处有些隔阂并且占比达到20%以上,这与当今社会亲情淡化、人际关系冷漠有关系,与网友、陌生人相较而言,接触少利益冲突少,反而关系要好一些。这要从学生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改变现状,具体可以考虑从如下内容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一)自己性格的完善与优化
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大多自己在性格和习惯上有些问题,如高傲、清高、狭隘、自私、吝啬、刻薄、花言巧语、爱耍手段等。还有的人常常有令人讨厌的举动或者有影响他人的坏习惯,这些都会影响自己与同学的关系。所以,要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良习惯和性格,并努力去克服和矫正。
(二)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相互之间的了解。要达到相互之间的了解,就必须加强交往,在思想上相互沟通。所以学习生活中除了彼此相互帮助外,还要多谈心,讨论一些彼此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开展一些如下棋、郊游等娱乐活动,也可以进行一些集体体育活动等。在共同的学习、娱乐和活动中加深了解,沟通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形成自我的、科学的处世原则
每个人都有个性,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和行为方式,这是一个人健全个性的重要特征。与同学相处固然需要随和和迁就,但不是无限度地放弃自己的一贯处事原则,否则,得不到同学的信任和尊敬。当然,最好在平时与同学交往时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个性作风、处事准则,这样容易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同时与同学处好关系。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与实施的常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较为单一
当前大多数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对学生的心理疾病预防较少起到良好的作用,侧重强调的是通过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适应、预防及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这种教育目标属于被动性的应对目标,那么如果按照最新修订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来看,这样的课程目标设置是非常单一的,没有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心理潜能的深度挖掘,没有向学生强调积极情绪在每个人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让学生认知到生活中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出现的挫折和问题。
(二)课程内容存在消极循环的现象
当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被消极心理学所影响,在教学中往往会让学生对导致问题的原因和困惑进行关注,而很少去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及干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内容似乎变成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课堂。这种课程内容的导向性非常容易导致教学陷入消极循环的怪圈当中,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或者是困惑的时候往往给自己消极暗示,常常会从消极层面上进行自身的关注,而忽略了对自己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思维上的定式。
(三)课程途径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从现在中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针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要阵地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很多教师都在尝试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其在教学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生活、学生学习及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我们看到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仅从学生群体数量来看,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数量远远是不够的,覆盖面较为狭窄,活动的时间相对也较少,活动的内容仍旧是从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疾病矫治等方面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学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被错误地认为是心理咨询,完全和别的学科之间割裂开了。这对于形成良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无法衔接的,导致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设计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教师而言,其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最为关注、最有意愿了解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心理知识,形成主动学习心理知识的意识。
当然作为心理教师提出一些与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案例就更好了,这部分案例可以供学生分析讨论,以某个热点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实现的效果将会更好。当然,多数情况下学生讨论不需要得出明确结论,因为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心理自我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教师还要注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心理训练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实际动手、主动动脑,进而进行全面的心理体验,积累经验。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当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建立科学创新的精神,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整个心理健康课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以鼓励为大原则,通过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林静,王玲玲,康著言,等.基于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7):199-200.
[2]侯燕玲,王力.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5):57-62.
[3]张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以《生命的意义》为例[J].科技资讯,2019,17(29):160,162.
[4]王蓉琴.基于追寻中职好课堂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9(24):16-19.
[5]刘钊乐,尹海兰.基于“体验式”教学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课程设计:以“人际交往”单元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73-74.
[6]余东芳,钟真群.基于EEPO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2019,5(7):93-94.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