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向意义与对策
2021-08-27陈娟
陈娟
[摘 要] 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愈发重视思政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从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着手,通过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向意义,研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向策略。
[关 键 词]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转向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158-02
高校体育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以及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有效教育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不但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精神。因此,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向过程中,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逐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实效性价值。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
课程思政本质上可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指高校体育教师针对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行发掘与分析,并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此为高校学生奠定理论基础,有效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渗透性。体育教师在实施课堂思政时,通常需要基于宏观角度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知识教学与情感共鸣的有机融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持续向学生渗透专业理论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道德素养理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第二,交叉性。课程思政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思想政治课程与体育课程之间的界限,通过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体育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導向作用下合理利用体育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促使体育课程教学衍生出良好的自我育人功能,有效弱化了体育课程分化对师生互动造成的陌生感,真正意义上推动了理论教学与育人功能的融合发展。第三,价值引领性。在高校课程思教育渗透过程中,利用其育人功能不但能加大师生在专业领域中的互动交流力度,还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深层次地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与价值交流目标。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向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但需要注重为学生讲授基础体育理论知识,还应带领学生深入发掘体育精神的潜在价值和内涵,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动作技巧和要点,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掘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奥运会、体育竞技活动等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充知识层面,开阔学生体育竞技方面的视野和眼界,同时熏陶学生高尚体育精神的情操,在探究体育精神的实质性内涵时不断提高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真正顺应教育行业发展趋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高校也积极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互联网技术、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为高等教育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但智能设备为教学工作带来各种益处的同时,也无形中将学生封闭在网络娱乐世界中,致使学生高度沉迷于手机、电脑以及平板等互联网设备,长此以往,不但会导致学生与现实生活脱轨,还可能造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无法与周围人际关系建立友好交流互动。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专业性体育技能,还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力度,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与补位意识。
(三)培养学生树立挑战自我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对象,是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挑战自我意识,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性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还能在某种程度上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动力、源泉。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现代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我国国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大学生普遍处于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家庭条件中,这也间接导致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诸如长短跑、马拉松以及障碍跑等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则能帮助大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永不放弃的良好精神品质。其次,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通过巧设教学障碍与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走出舒适圈,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态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向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思政教育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品德,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素养缺失的原因,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创设多元化高校体育教育活动项目,突破传统高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局限性,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高校体育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引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有效吸引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以此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与认同感。第二,丰富体育教育活动内容,将体育教育的各项育人功能全面体现出来,从整体上加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竞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与此同时,高校还应有意识地宣传我国著名体育运动员的光荣事迹,不断熏陶大学生的体育道德情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第三,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活动趋于社会化发展,将体育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精准把控社会体育教育需求的切入点,正确看待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定位,以此为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应有的实效性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与思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