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8-27张凯婷

文理导航 2021年24期
关键词:形象化小学数学

张凯婷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与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不和谐,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认知需求,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形象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一门有形象难题的学科,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学生乐见的有趣知识,我认为借助形象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常听到有的教师说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上起课来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怎么办?笔者在教学中也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听课时间长了,就容易开小差,注意力明显下降。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我引用形象化教学来讲解数学知识,实践中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喜爱,给数学课堂带入了一些“活力”。

一、形象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2岁左右,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他们的智力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初步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与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不和谐,那么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化抽象性为形象性来调解这种不和谐,教师运用形象教学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最好方式之一。

二、形象教学的重要性

在一次周末培训中,我曾请教马学明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对每个数位上最大能填9不大理解,当然也就不理解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怎么办?马老师就回答,现在学生的年龄还小,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抽象的概念当然不理解,但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为形象的语言,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接受了。紧接着,她就举例说明她是怎样跟学生解释的:首先,她先跟学生说明1~9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然后反问学生一个位置只能坐几个人,如果坐两个人太怎样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而且印象很深刻。她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根据计数器写数,在遇到数位上一个珠也没有时,学生经常会忘记写0占位,她就这么跟学生说,如果你没来,位置还是你的,但如果没有请0来占位,位置就会被别人占了,从此之后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忘记写0占位。

她说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其实在之前,我也曾应用过,可是我都没意识到形象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解决问题时,遇到大括号,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经常把求总数和求部分数混淆起来。虽然讲评时一直强调:如果问号在大括号尖尖的地方,就是求总数应该用加法计算;问号在大括号其中的一边,就是求部分数要用减法计算。可是,这样一直强调也没多大作用,學生还是没能记住。有一次,同样在讲评这类问题时,我就展开双手暗示学生,大括号表示的是合起来的意思,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就说,“大括号很像人的双手展开的样子”,我就顺水推舟说:“是啊,大括号就是人展开的双手,而那尖尖的地方就是人的头,如果问号在头上呢,就表示要把所有的东西抱在一起,所以应该用加法计算;大括号的两端就是人的双手,如果问号在手上就是单单求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把大括号形象地比喻成展开双手的人,问号在“头上”用加法计算,问号在“手上”用减法计算,使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而且也不容易忘记。

从那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形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遇到学生不易理解的,我就会开始寻求应用形象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60的前一个数是(  ),后一个数是(  )”,学生经常会忘记前一个数是这个数减1,后一个数是这个数加1。我就把它们形象地比喻成班级的座位,一般坐在前面的是比较小的,所以应该是比它小1的数,坐在后面的一般是比较高的,所以应该是比它大1的数,这样学生就记住了。因为有了前面教学的经验,我清楚学生很喜欢偷工减料,能省的,他们会尽量把他们省略掉。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加和退位减时,为了让学生标出进位符和退位符,减少错误率,我就把横线形象地比喻成加工线,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时,必须先把它放在加工线上包装完才能放到十位上;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一,就必须先跟它打招呼,不然别人就会认为是小偷;在计算24÷4×2,很多学生受“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没有小括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中“先算乘除”的影响,误以为是先乘后除,我就把乘除形象地比喻成双胞胎,告诉学生双胞胎,谁先出来谁就是老大就应该先算谁,学生就明白在计算只有乘除的算式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形象教学的系统性

(一)导入环节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教学中要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理为趣”。知识需要融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彰显数学的活力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环节。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由于分数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分数产生的意义对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上课之前先跟学生玩拍手游戏,学生拍手的次数必须是老师拍手次数的一半。如老师拍6下,学生拍3下;提问:“如果老师拍一下,你们要拍几下”?“半下用数字怎么表示”,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二分之一。让学生感受到整数表示不了,得用分数来表示,进而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又如,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周长》这节课,学生认识周长的困难在于:一是形成对“周长”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与语言规范表达的困难;二是形成对“周长”本质是线段长度认识的困难;三是形成对“平面图形所有外围边长总和”的清晰认识的困难。因此,课一开始,我利用“要给美术作品的正面做一个边框,需要多长的材料?”让学生交流、辨析,明确“从任意一点出发,这个作品正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进入,让学生经历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了数学语言。

猜你喜欢

形象化小学数学
学诗2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