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理论下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21-08-27言红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主体

言红兰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转型与升级,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时代背景下,明显突出协同育人具有的优点,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来新的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通过阐述协同育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必要性,然后探究协同育人理论下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    键   词]  应用型院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3-0088-02

一、协同育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的作用

(一)创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是一种将就业作为指导方向的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以便于为生产、管理、建设等第一线提供服务。这种人才拥有多样化的岗位特点,如实用性、职业性及技能性等。所以需要根据岗位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知识、素质)提出的要求当作分配原则合理设置专业,拟定教学方案。“协同育人”的培养思路集中呈现出岗位对人才各方面的需求,需要鼎力支持。与此同时,应用型院校还需要根据企业需要的产品和技术进行研发,以便于充分发挥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开发产品以及技术服务的三项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当前,应用型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直接安排,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理论知识相对丰富,然而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如实际操作水平低、知识应用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教學质量的提升产生直接影响。学校设立实习基础,创办专业产业,为大量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融入实践、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带来良好的机遇,同时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教师系统整合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将科研和教学合二为一,有助于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与教学质量,在高校组建壮大师资队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协同育人”理论下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未将就业作为导向,培养目标体系需要创新

将“协同育人”观念融入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理想的学生实践能力教育效果。但是就目前来看,教育引导思想在重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充分考虑。当前社会各界人士需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基于“协同育人”理念下加快应用型院校建设,有利于调整将学校当作主体,家庭、政府、学校等多方教育资源同步参加,通过多方共同构建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采取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等办学手段,最终科学、合理地分配现有教学资源,提升资源使用率,从另一方面来看还可以使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大大提升。

应用型院校教学的主要步骤是拟定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将目标真正落实。应用型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将培养主体与培养目标拟定的主要方面进行确定。然而在校学生作为应用型院校和应用型专业的培养主体,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主要引导者,在制订过程中需要多方同时参加,如家长、政府、学生等。其次,甄选培养内容。培养内容的选择是指选择实践教学安排、课程安排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内容,专业部署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专业部署与人才培养还需要使人才市场发展的要求得到满足,使岗位与社会生产方式创新的要求得到满足。最后,设计课程设置流程。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要提前设计实施方案,该方案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实施方案做好每一步工作。

(二)培养者单一,培养内容开发体系有待完善

应用型院校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行者,尤其是从事理论教育方面的教师,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过程中需要邀请具有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由于理论教育的单一性严重阻碍了应用型专业的长远发展与学生就业。基于“协同育人”观念下,应用型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需要将专业社会人才融入院校实践教学活动中,如此一来可以使校企合作资源更加丰富,建设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从而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在“协同育人”观念下,课程布置和专业安排问题作为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对专业科研主体进行明确;其次,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全面考察;最后,结合市场需要与院校实际教育资源设置专业。

(三)合理的协同评价策略相对匮乏

在“协同育人”观念下,应用型院校设立专业课程时,需要构建科学性较强的教学机制。在协同育人模式理念下的高等教育,要求学生、教师、企业代表及校外优秀专家等同时融入其中。另外来看,协同育人教育机制在构建过程中缺少科学、合理的协同评价策略。协同评价策略是指融入协同育人的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尤为重要的是对实践能力教学方面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完善。确保设计评价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中重要一点是课程设计评价指标机制属于系统工程,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生等的力量,共同构建评价指标机制。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构建课程评价机制。

三、“协同育人”理论下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顶层设计

(一)协同育人理念先行,主要是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1.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概念

协同育人指的是调整家庭、社会、学生及企业等教育资源在教育发展中贡献更多的力量。在协同理念的引导下,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主要将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实践技能当作主要任务。通过系统整合政府、院校、家长、学生等教育资源,为应用型院校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协同育人理念能够指导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工作,高校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为学生做好榜样,创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厘清目前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同时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经过将各方面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联合制订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2.基于协同育人理念下,充分发挥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是将教育参与的主体与服务主体进行革新。学校、学生及教师等属于高等教育主要的参与主体,学生属于服务主体,社会是另外一个服务主体。二是确定目标制订的实施主体。基于协同育人理念引导下,应用型院校教育创新方案在拟定过程中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同时参加,但是主体与学校依然是培养目标制订的主要实施主体,协同育人的主导者同样是学校。

(二)协同育人中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

1.人才培养者担负的主要责任

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培养者包括企业工程师、行业组织等,由于主体身份不同,所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主体在高校协同育人理念下进行互相配合,同时设置培养模式,制订培养目标与实施方案,与此同时还需要组建“双師型”队伍、联合评价、扩展就业路径。高校教师是重要的培养者,主要工作职责是调整各方教育资源和课程的设置。同时高校教师还是主要教育执行者。高等院校与高校教师还是教育的统筹人员,需要严格管控国家教育改革策略,与此同时还需要将社会资源优势进行系统整合,为教育发展提供服务。

2.课程内容的设计和优化

应用型院校和专业的长期发展可以对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可以了解到,应用型专业要按照社会迅速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对人才的要求设计相符专业,进而可以确保市场人才供给与毕业生的就业率。

3.拟定课程内容安排主体

基于原有专业和课程设计的前提下,按照课程内容,需要扩增实践技能教学与企业实习等内容。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前提下做好课程内容设置完善工作。课程内容的完善主要涵盖实践教育方式、理论授课内容等。我国应用型院校虽然在课程设置方面实现了良好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在实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基于校企合作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企业硬件设施与人力资源,为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的组建发挥指导作用。为教师开展相应内容的培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应用型院校教师实践教学的技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还有利于实现应用型教育的创新。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下,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协同育人理念的执行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等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不是一朝就可以完成的,今后还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逐步创新、优化教育方式、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提升高等教育自主创新等,在创新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归纳经验,在协同育人理念发挥指导作用下,加快应用型院校教育革新完成纵向和横向交互立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让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满足企业持续运营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习者职业发展提出的大量要求。

参考文献:

[1]丁康健,刘立栋.基于“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9):40-41.

[2]沈烈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158-159.

[3]迟媛.基于OBE理念下的应用本科型院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9(21):26-28.

[4]屈海群.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视角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38-39.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主体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论碳审计主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