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遗珍:卢氏木版年画田野追踪
2021-08-27徐晨蕾
徐晨蕾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木版年画广泛分布在各地,风格迥异。豫东的商丘市、周口市,豫西的嵩县、卢氏县、灵宝市,豫南的正阳县、汝南县,豫北的新乡县、获嘉县、滑县、浚县都有印制。阿列克谢耶夫在《1907年中国纪行》中写道:“我们来到陕州,这是一个城墙整齐的城市……来到灵宝……在画店里,我买了一大堆钟馗画像。”1907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三年。阿列克谢耶夫笔下的陕州,实际上描写的是坐落在豫西边陲的卢氏。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翻译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曾把卢氏木版年画赠送给鲁迅先生,后被存入上海市博物馆。可猜想,曾几何时卢氏木版年画也有一番盛景。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尽管卢氏木版年画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学界对卢氏木版年画的研究甚少,对其现状也缺乏认识。2020年笔者前往卢氏,探寻卢氏木版年画的产生与流变。
卢氏木版年画的历史源流
卢氏县位豫、陕交界,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深山区县,跨越崤山、熊耳山。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先秦时期,卢氏为古虢国莘地。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置卢氏,沿袭至今。卢氏木版年画就在这样一片厚重的土地上诞生了。
卢氏木版年画的作坊位于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河南村段家,保存木刻原版已祖传六辈。根据现在年画传承人保存的族谱推测,卢氏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末清初,康乾时期达到鼎盛,迄今约有400年的历史。相传,晋南木版年画祖师段洪福的后人段以成,带领家族从晋南迁徙至五里川河南村定居,延续传承祖业,成为卢氏木版年画的第一代传承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段氏家族逐渐壮大,木版年画的生意日渐兴隆。段氏家族为完善家族生意管理体系,产生了“卢邑”“中和恒”“中和老店”“中和局”等商行字号。
在兴盛时期,段氏家族还请来老河口、洛阳乃至江苏的能工巧匠制版。据传承人介绍,兴盛时期卢氏木版年画的传播地域广,每到腊月,各地的商人就会到五里川批发年画,产品供不应求。印出的年画除本省销售外,还远销陕西、山西、湖北等地。为了便利销售,段氏家族扩建了在五里川的年画作坊,用骡子队把刻好的画版运到陕州、陕西等地,就地印画销售。
康乾盛世,五里川商家云集,成为卢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段梦笔和段成德等人作为卢氏木版年画的传承人接过传承的担子苦心经营,使卢氏木版年画的生意达到鼎盛。此时,刻制木版已有5000余块,均为套色版。题材也越来越多样化,除民俗信仰所需要的门神、灶神、天地全神等题材外,还涉及民间传说故事、历史典故等。在几代人不断的传承下,木版年画作坊也逐渐形成了生产规模:春天刻版,初冬印刷,待入冬时,驴驮马载向全国各地销售。
伴随市场需求的增长,年画生意收入可观,卢氏木版年画第九代传承人段光华请来匠人,在五里川河南村兴建段家大院。因卢氏木版年画以大幅门神为代表,段家大院也被称为门神局,从此卢氏木版年画的刻印都在门神局里进行,门神局成了卢氏木版年画的标志,目睹了卢氏木版年画的沧桑巨变。
民国时期,国衰民贫、盗匪猖獗。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卢氏木版年画事业危机重重。年画市场规模开始出现缩水,为了不让家传祖业停滞不前,段氏家族停止了刻版创作,只进行年画印刷销售。
抗日战争时期,卢氏属于大后方,一些外地学校迁于卢氏,特别是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也迁于距五里川30里远的朱阳关。
解放战争时期,卢氏木版年画遭受了空前的重击。据段氏第十二世孙段学符介绍,当时国民党军驻扎在段家大院,1000多块雕版被糟蹋破坏,甚至做成木凳、当作柴火。
在“文革”时期,卢氏木版年画也被列入“四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卢氏木版年画几乎遭到灭顶之灾。但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据张德琰回忆,1967年年初,自幼学习木刻的张德琰与段氏家族联姻,一次偶然的巧合,在段家大院阁楼的饲料桶内发现了残存的一定数目的老版。如获至宝的张德琰与段家人冒着被批斗的风险,把这些木版埋藏起来,残存的雕版得以流传。随着民间传统习俗的改变和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风靡一时的卢氏木版年画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段氏家族成员也纷纷改行,自谋生路。唯有张德琰在岳父和家人的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风尚,创作出了不同的新作品,使卢氏木版年画一直延续到今天。自此,卢氏木版年画迎来了首位异姓传承人。
近年来,在冯骥才先生的倡导和主持下进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木版年画进行了地毯式普查,此举影响广泛。普查成果《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拾卷》中收录了卢氏4张墨线版,11块木版,为后世研究木版年画留下了可贵的图像资料。2007年,卢氏木版年画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自此,卢氏木版年画重新回到大众面前。
卢氏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
时至今日,卢氏木版年画依然延续着传统制作技艺,使用“套色印刷”手法,制作工艺繁杂。主要包括选材、解版、画稿、刻版、拓印、着色六个工序。
1.选材
木版年画以木版刻印,木版的選材是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同其他产地一样,选择中间无斑迹、纹理细致、质地坚硬、平整好刻的木材,像杜梨木、白桃木等。
2.解版
将选好的木材打磨好,并在水中浸泡数日后取出晒晾烘干。早期,段氏家族为了防止因卢氏天然环境的湿度、温度等原因导致的木版变形,往往把一整块木版依照等同的体积解成3—4块。将等体积的木块开榫、对缝并用木钉拼合,随后用铁爪钉进行二次连接巩固,继而进行刨平、擦光处理。这样一套程序便是卢氏木版年画的木版百年不变形的诀窍。
3.画稿
艺人起稿前通常以当地的民俗为表现题材,结合当地人的审美趣味,在脑海中进行反复推敲,把表现主题进行反复的构思与设计,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柔软透明的宣纸上用铅笔构图,定稿后再用毛笔墨线描成。卢氏木版年画是从原版起样,也称拓稿起样。在定稿之前,需要画出一个正稿,再用另一张纸描一个线稿,作为底样。
4.刻版
卢氏木版年画刻版的主要工具有斜刀(单刃刀)、大小圆口刀、圆口凿、大小平刀、三角刀等各种刻刀和锯、铲、刨、刷子等工具。刻版前,把墨线稿反贴在涂抹糨糊的木版上,待干透后,涂上卢氏盛产的核桃油,一是渗油的木版更好刻画,二是使墨线更加清晰。刻版一般采用顺纹刻、顺刀刻的方法,由重到轻、由内向外、自上而下,讲究“刀头具眼,指节灵活”。刻完后,用湿布把木版的纸搓掉,显露出刻版后的线条,进行多次检查、补空、试印、修改后才能完成。
5.拓印
拓印工具除了桌案,还有棕坨、棕刷、皮滚、夹子、底板扛子等,大部分就地取材,适时而造。据张德琰介绍,拓印的纸张多使用竹纸,研墨使用山泉水。拓印时,以经验定位,端放纸张,蘸墨平刷,一气呵成。
6.着色
卢氏木版年画也分单色和套色。着色使用的颜料从本地丰富的矿物、植物中提取。多使用藤黄、靛蓝、朱砂、洋红等颜色,用水稀释后直接使用。根据着色的浓淡区别画面的主次,套色和染色同时进行。着色时,需要心平气和,手法稳健,使画面整洁和着色均匀。
经过六道工序后,一幅完整的木版年画呈现在眼前。一幅幅制作完美的年画,不仅是手艺人的劳动成果,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中国地理不同,民俗不同,各地方都有自己“独家”的品种与样式。卢氏木版年画在原始工艺制作下,也形成了自身魅力。如果说年画是一种视觉形式的美,那么制作年画的过程无疑是一种充满行为艺术的美。
卢氏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
卢氏木版年画流传至今,除了当年曹靖华赠予鲁迅先生的2块外,现存的仅有16块。为了更好地保护老版,1982年,段氏家族和张德琰把14块木版年画捐赠给当地文化局妥善收藏。这14块木版多为“门神”版。卢氏木版年画因拥有全国现存尺幅最大的门神版画(武门神对画),使其在年画世界有一定的地位和知名度,发展至今已成为卢氏的一张名片。与其他产地相比,卢氏交通不便,地形复杂,诸多方面的限制影响着木版年画对外的传播。虽然卢氏木版年画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仍在继续,但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尚处于抢救阶段。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卢氏木版年画迎来了希望,发展逐渐好转。
目前,卢氏木版年画的发展传承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胶版印刷技术的冲击、工艺流程的复杂性以及对原材料的要求、收入支出的失衡、缺乏传承人、市场枯萎等。
针对以上卢氏木版年画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普及,广泛宣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存在认识不足。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寻找门神局的过程中,多次询问河南村的村民,极少人知道卢氏木版年画作坊的位置,对卢氏木版年画了解的人少之又少。当地的文化机构和相关组织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内涵及相关知识的传播。
2.走入集市,走进校园
考察时间正值小年前夕,在传统的民间集市上,虽有年画大批销售,但均为胶版印刷,题材也多为灶神,传统的卢氏木版年画无踪可寻,也未曾见到卢氏木版年画艺人的身影。传承不应该只限于少数人,更应该走进集市。卢氏木版年画应多参与到民俗生活中去,与广大人民群众多见面。再者,对传统的发展保护应从娃娃抓起,卢氏木版年画应该在课堂设立讲座、展览。让传统回归大众视野进而大幅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3.政府辅助,促进交流
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卢氏木版年画保护中心,张德琰也多次与文化教育部门一起开办培训班。这些年,传承人言传身教培养了30多位学徒,为卢氏木版年画的传承带来希望。但传承和弘扬的文化意识仍需加强,倡导设立卢氏木版年画传习所,吸引更多年轻人去传承这门技艺,并组织学生和普通民众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在提供年画交流平台、促进年画创作和交流的同时,传承人应着重恢复过去作坊门神局的往日风采,复刻14块木版,沿袭技艺与记忆。
4.结合旅游,打造品牌
卢氏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随着经济发展,旅游业得到发展。卢氏木版年画应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在景区设立体验区、展示区、文化商品区等,争取把卢氏木版年画打造成名扬海外、口口相传的文化IP。
结 语
年画是中国基层广大农民的精神天地的呈现,是人间生活的理想国。它实际深藏著中国根基性的人文本质、民间哲学以及国民性。年画中体现出来的民俗意蕴,从时代性、民族性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它是特定时期、特定范围不自觉的群众意识和群体意识行为,具有巨大的内在力,形成了民族精神世界的内心凝聚力,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氏木版年画附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和自身时代背景有关,同样与传统文化共同命运密不可分。反观当下,有关传统的一切,正逐渐处于被边缘化和失语化的境地,卢氏木版年画的商品价值和实用价值虽不如往昔,但从审美价值和民俗功能也反映出豫西地区民众和谐幸福的美好愿望。或许,卢氏木版年画的形式只是文化意蕴的载体,而卢氏木版年画真正的家传宝藏是先人们从古至今流传百年的“仁”“和”中庸之道。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精英艺术,与时俱变;民间文化,千古犹存。”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