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画史纲要
2021-08-27曲彦斌
曲彦斌
引 言
举凡人生礼仪、游艺娱乐、节庆活动、民间信仰、民俗器物、餐饮、亲族、生产方式、集市贸易、庙会等方面的习俗惯制及各种风俗事象,均属风俗画的题材范畴。风俗画以其题材之专门而区别于其他画种,其绘画材料、形式、绘制工具与方法,与中国绘画史上的其他画种相比,表现出题材多样、五彩缤纷的特点。这也正是中国风俗画发生发展,得以生生不息,从成熟走向繁荣的基础条件。除中国风俗画发端的岩画、彩陶画和绢帛画,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还有砖画、纸质绘画、木版画、石版画、漆画、陶瓷画(含瓷板画)、蜡染画、水粉水彩画、金属画、指画、手撕画及玻璃画等。
除了绘画艺术的表达与鉴赏,风俗画的文化价值更体现为以其写实性表达与记述还原,印证社会生活史的场景情境,如有的画史专家将之直接命名为“史实风俗画”(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史和文化符号学的视点,探析、梳理中国风俗画史的主体历史轨迹,试图发现其本原的规律性特点。
纵观中国风俗画的发生、形成与流变轨迹,其所显示的历史规律表现在:首先,其核心点始终是以“民俗”为本质特征,立足于中国绘画史。其次,功能决定了其阶段性的发展。其功能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秦汉至隋唐五代,主要服务于墓葬祭祀礼俗和礼佛习俗。二是宋元以后由于都市经济文化的发达,明代宫廷画家开始疏离民俗题材,但小众鉴赏收藏与大众消费的普及化,促使风俗画画家群体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具体题材和形式样式多头并举。
中国风俗画史基本题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民间信仰和市场消费需求使然的,从单一人像到情节画面的历代神佛纸马等民间信仰题材,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风俗画的题材与形式,伴随风俗的变迁而生成、消亡、沉浮、变化。年画和木版年画在现当代的式微,其之所以走出现实年节习俗,即属此规律。
政治、经济制约着包括风俗画等文化的发生发展与起伏,也是文化市场的晴雨表。在此规则控制下,风俗画质点的振动同样有其波峰与波谷。
远古走来的中国风俗画三源头:
岩画、陶画、墓葬画
中国绘画史显示,中国风俗画滥觞于岩画、彩陶画、墓葬画(漆帛、砖画),也是中国风俗画源流史上开先河阶段。
(一)岩画
据认为已有四万年历史的岩画,是史前古人类以石器作为工具来刻画的,或以天然颜料涂抹在石体表面的绘画。刻绘岩画是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在文字产生之前形成的一种精神生活的非言语的副语言习俗。一幅幅、一片片粗犷、质朴、自然而生动的岩画画面,是表现和印证远古人类社会生活史的副语言习俗景观,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原生态“涂鸦”。
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地区岩画,与中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岩画相似,画面多以表现动物、人物、狩猎、生殖、原始崇拜及各种符号为题材;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地区的岩画,则主要表现采集、耕作、动植物、狩猎,以及房屋、村落、宗教仪式等。这些原始习俗题材的社会性属性,积淀下了风俗画初始化的本质特征。
(二)彩陶画
距今约6800-6300年的半坡文化时期,陶器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是中国的彩陶画之始。彩陶画的题材,主要为黑、红、白色,在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之类日用器表面,绘制抽象的纹饰,或人、动物、昆虫等的图像,是风俗画初始时期的民俗器物绘画。陶画中的鳞状龙纹、变体蛙纹,是古代民间信仰融入当时社会生活的实物印证。陶画器物是源远流长的日用品,也是古代墓葬的随葬物品。
(三)帛画
帛画因画在帛上而得名。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历年陆续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等随葬帛画,多以当时世俗生活的习俗惯制为题材,保存了墓主生前生活的情景与愿景,是中国早期风俗画的一种特殊的存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题材,既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实物珍品,也是还原、印证社会生活史多种场景的独特民俗景观。画面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日用器物、礼仪行为等场景,均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时尚的写照。画面对天上、人间、地下三界生活场景的描绘与解读,以及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金乌、玉兔、蟾蜍、人首蛇身等形象,反映了时人的信仰和宇宙观。
(四)漆画
漆器是中华文化中应用广泛的典型器物,漆画是运用线描、平涂、堆漆、针刻和渲染技艺彩绘和镶嵌等手法制作的附着于漆器上的装饰性绘画。浙江余姚河姆渡曾發掘出土有7000年前的朱漆碗。滥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漆画,是伴随铁器的广泛应用和制漆业迅速发展逐渐形成的别具一格的古老绘画艺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漆画,是1973年出土的湖北荆门包山大冢战国楚墓《迎宾出行图》,也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幅漆画。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有彩绘的狩猎乐舞和神怪龙蛇等形象的漆画漆瑟。目前已发现的漆画作品,主要是古代墓葬的棺椁漆画和随葬品器物漆画等墓葬画,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棺上的漆画、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的漆画屏风等。其中,以长沙出土的漆画器物尤为丰富,仅马王堆一号墓就出土了180多件漆画,三号墓出土了316件;漆画和漆绘器物的画面,大多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为题材,表达世人生活情景、祈愿或信仰。
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墓,1973年出土了一件十分珍奇的西汉漆画龟盾。盾的正面,居上画的是一个人首、人身、禽足、身着十字花纹宽袖上衣和长裤的神人,居下画的神兽与神人同一方向,昂首曲身,叉伸双足,奔走欲飞。龟盾背面,画的是两个左右相向而立的人物,皆身穿十字花纹的宽袖上衣和长裤,腰间束带,两足穿鞋,右侧一人身佩长剑。
湖北荆门十里铺镇包山大冢1986年出土的包山二号楚墓漆奁上的《迎宾出行图》漆画,通长87.4厘米,宽5.2厘米。画匠采用橘红色、土黄色、棕褐色和青色漆,在画面上绘制了26个人物、4辆车、10匹马、5棵树、1头猪、2条狗和9只大雁。围绕漆奁外壁的画面,用柳树分开,形成了五幅情景不同而情节连续的漆画长卷,展现了距今约2300年前楚国贵族出行、出迎的不同场景。有关解读认为,这幅漆画描绘的是战国时期的某个秋天,某上大夫觐见另一位上大夫的场景。画面上,非但以漆画装饰的漆奁本身即为民俗器物,画面中的车马形制、人物服饰及其活动举止行为等,均为研究先秦礼仪制度、时尚习俗提供了难得的重要实证性资料。漆画绘制精美,堪称我国第一幅漆绘人物画,展现了楚国绘画较高的艺术水平。
(五)画像石与画像砖
汉代的画像石,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等墓葬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画像砖是以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并在表面彩绘或雕刻了图像的古代建筑用砖。作为艺术化的墓葬建筑材料,两者都是汉代人厚葬习俗的产物。画像砖和画像石精彩的装饰性图案、丰富的主题与画面题材,内容丰富,举凡凤飞龙降、女娲伏羲、渔猎耕作、加工制作、乐舞百戏、庖厨宴飨、生殖忠孝、伏兵跃马、斗鸡走犬、跳丸弄剑、百灵嬉戏等场面,靡不生动毕现,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等多种事物或场景,是镶嵌于墓葬建筑的风俗画珍品。
作者单位:辽宁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