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路径

2021-08-27傅川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傅川

摘 要: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驱动力。“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互联网+教育”不但顺应了智能化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也是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长三角高等教育云平台,以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应用创新为切入点进行先行先试,为全面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人才培养;互联网+

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发展”三大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和高水平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需要通过统筹协调、优化布局、共享资源、错位发展,从而形成更强凝聚力和更高竞争力,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互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升级版,是在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进行融合创新的一种透明互联的未来趋势[1]。“互联网+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互联网为高等教育提供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互联网思维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一、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长三角地区因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区域之间往来交流频繁而密切。在教育领域,各地主管部门和高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举办教育论坛、开展校际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实践,为区域内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与长三角地区其他领域合作相比,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明显滞后,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区域合作协议签署容易落地困难。2009年以来,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系统就教育合作形成了若干合作意向,签署了不少协议。如:积极鼓励高校开展校际合作、学分互认、师资互聘,甚至联合办学。然而,从实际结果考查发现许多协议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管理涉及多地区和跨部门,地方利益訴求存在差异,导致区域之间协同合作缺乏顶层设计,沟通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思路和实际行动。

二是多方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尚未形成。目前长三角高等教育合作仍然是以政府部门之间的 交流合作为主,专业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参与程度不高。实践证明,单一依靠行政化手段难以实现各类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之间有效融合沟通。根据社会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理论,政府部门需要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机制设计吸引更多专业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参与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指导、科研支撑和跟踪评价。

三是区域合作交流的基础信息平台缺失。区域内高校之间在课程资源、项目科研、教师培养、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方面存在合作共享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高校间交流合作仍然处于零星自发状态,主要表现为内容重复、范围狭窄、实施成本高、受益面小等特点。例如,2012年启动的长三角地区高校交换生计划,执行情况并不理想。2019—2020学年招收的学生仅200名左右,参与学校只有上海松江大学城和南京仙林大学城的11所高校。

二、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信息化基础

1.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应用水平居于全国领先位置

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2]。《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显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智慧城市群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信息化发展水平位于第一方阵。在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方面,长三角地区政府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2016年杭州启动“城市大脑”项目,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治安隐患等难题,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和综合治理能力。2018年,上海市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推出“一网通办”信息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环节。2019年,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开通,沪苏浙皖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可以跨省进行企业设立、经营范围变更、办证申领、档案查询、社保转移、异地就医等服务。

2.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合作体系层次清晰,功能健全

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改进和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经过十多年发展,长三角地区已经基本形成“高层会商、中层组织、基层实施”三层信息化合作体系,着力推动中层组织建设,落实相关办事机构和协调机构,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3]。2017年,三省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制定和发布区域信息化合作规划,通过顶层设计为区域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供指导意见。目前长三角地区两化融合协同发展态势良好,社会民生、航运交通、城市安全等重要领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

3.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与课程资源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八个区域节点中有两个节点位于长三角地区高校。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七大地区中心也有两个中心落户长三角。2011年,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信息平台,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和共享,目前已有260多所高校加入联盟。在教育部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站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高校提供的共享课程有689门,占全部2882门课程的四分之一(数据来源于http://www.icourses.cn/,统计截至2021年4月15日)。2003年,9所高校获批设立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其中有4所位于长三角地区。在全国首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遴选中,长三角地区有8所院校入选,占全国入围高校的23%。

三、基于“互联网+”的一体化发展路径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长三角高等教育云平台,形成引领区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和差异化特色发展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是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优先考虑和重点推进的领域。因此,长三角高等教育云平台首先要完成顶层设计和基础平台搭建,然后以人才培养协同应用创新为切入点,“以点及面”带动长三角地区高校在管理、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其他领域深度合作,最终形成全面推进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生态系统

(1)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是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前提。在政策制度方面,需要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推动和完善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相关制度,修订与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目标不匹配的政策文件。在组织结构方面,需要推动以学校和师生需求为导向的组织管理方式变革,以数据为驱动打通横向和纵向的组织壁垒,实现跨区域和跨部门多维度协同。在组织保障体系方面,需要强化组织保障,建立長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协调机制,通过机构改革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提升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信息素养,营造改革创新的组织文化。

(2)服务流程顶层设计。服务流程顶层设计是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核心。高校服务流程顶层设计要体现整理业务逻辑,通过流程梳理和流程再造提升师生体验。服务流程顶层设计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将师生需求和体验放在第一位,通过资源开放共享和业务创新增加师生获得感。服务流程顶层设计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实现“以业务部门为中心”向“以师生为中心”转变,按照简化用户使用难度的要求进行服务流程再造,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的目标。

(3)数据治理顶层设计。数据治理顶层设计是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保障。数据治理顶层设计需要在长三角高等教育领域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数据治理体系、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在数据标准化层面,需要构建长三角高等教育数据仓库,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在业务数据库层面,需要建立数据命名、数据类型、冗余数据处理等标准规范。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明确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安全能力和意识培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2.搭建平台,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

搭建长三角高等教育云平台,提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学校的资源共享和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云平台由基础服务层、数据能力层、业务能力层和应用系统层四个部分组成。基础服务层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防火墙、网络交换机等硬件设备,提供统一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网络安全监控能力。数据能力层由支持关系型数据库和大数据管理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构成,除了提供普通关系型数据存储服务外,还要支持大数据管理、计算和应用服务,以及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业务能力层提供的服务来自高校信息化共性业务需求,包括:协同服务、视频服务、教育密码应用服务、人工智能服务、区块链服务、物联网服务等。应用系统层面向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各类服务,包括:数字学习中心、公共资源中心、学分银行、电子证照等。长三角高等教育云平台的体系架构图如图1所示。

3.需求驱动,人才培养协同应用创新

长三角高等教育云平台应用系统层为用户提供服务和进行交互功能。鉴于长三角地区广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应用创新的共同诉求,云平台优先考虑课程资源共享、校际学分互认、学生信息认证服务等应用。

(1)建设长三角高等教育数字学习中心。学习中心整合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为区域内高校提供“线上”和“线上+线下”课程服务。学生在学习中心可以自主决定和控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规划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学习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提供学习现状快速诊断、学习内容智能推荐等服务。

(2)建设长三角高等教育学分银行。长三角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在管理机构、功能定位、服务对象、运作方式等方面与目前分布在长三角各城市的学分银行有着本质区别。建设长三角高等教育学分银行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按照“多元主体、去中心化”原则重构和简化学分认定流程,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科学、权威的学分互认和转换体系。

(3)建设长三角高等教育公共资源中心。通过制定服务清单和规范服务标准,整合区域内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数据资源,推行师生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搭建教育领域商用密码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利用CA认证和电子印章等技术为长三角地区高校师生提供跨区域、跨学校的可信身份认证、电子证照验真、电子签章等服务。

4.统一运营,保持平台持续迭代更新

互联网时代应用具有敏捷开发、快速迭代、重视用户体验等特点。组建专业化的运营组织对长三角高等教育云平台进行组织管理和持续运营,使得平台提供的服务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变化而及时调整。统一运营有利于打破由于“行政分割”导致碎片化管理壁垒,运营中心成为区域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统一运营模式既保证了云平台集约化、规模化,也有助于解决很多高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的难题。

互联网改变了教育资源获取方式,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和边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优质课程资源能够惠及更多学习者。在“互联网+”构建的网络虚拟空间里,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墙”变得越来越模糊。同时,互联网是工具、载体和环境,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可能替代传统实体学校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仍然要遵循教育发展根本规律。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中国教育改革四十年——教育信息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5.

[2] 殷雄,王浣尘. 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16-117.

[3]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R/OL].(2017-11-16)[2021-05-10]. https://www.scip.gov.cn/001/001002/20180109/8f9fd2da-8ef8-49d6-af6b-74d37111fe49.html.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